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宾语前置句的类型。2.总结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3.掌握宾语前置句翻译的规律,准确翻译宾语前置句。
2重点难点
总结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掌握宾语前置句子翻译的规律。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预先让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部分)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翻译。
知识梳理(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即宾语前置句。
二、探究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形式
1.在疑问句中
例:
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⑵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5)何以解忧? 《短歌行》
分析:(1)“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2)“安在”应该理解为“在安”,意为“在哪里”。
(3)“谁与”应该理解为“与谁”,意为“和谁一起”。
(4)“何为”应该理解为“为何”,意为“为什么”。
(5)“何以”应该理解为“以何”,意为“拿什么”。
我们再观察一下以上疑问句中作宾语的词性,它们分别是“何、安、谁”,这些都是疑问代词。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 安、焉、胡、恶”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条规律是:在文言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会前置。
2.否定句中
例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⑶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1)“余欺”应该理解为“欺余”,意为“欺骗我”。
(2)“之有”应该理解为“有之”,意为“有这样”。
(3)“自信”应该理解为“信自”,意为“相信自己”。
我们再观察一下以上句子的共同点,句中都出现否定副词:“不、未”,像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句子中作宾语的分别是:“余、之、自” (均为代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第二条规律是:在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3.标志性词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可把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标志。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如: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⑵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3)“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余马首是瞻”
分析:以上句子,我们分别可以翻译为:
(1)不知道断句分逗,不能解决疑难。
(2)恐怕要责备你吧?
(3)只谋求利益。
句子中的“之”“是”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只是一个,就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
因此,我们得出的第三条规律是:用 “之” 或 “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形成宾语前置句。
4.方位词作宾语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分析:“东向”“南向”分别理解为“向东”“向南”句中的“东、南”是介词“向”的宾语,与之形成介宾短语,但句子中它们都前置于介词。因此,形成宾语前置。
规律四: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5.特殊情况
当“相”字用在动词前,译为“我,你,他(她)”;当“见”字用在动词前,译为“我”时,宾语前置。
例: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她)③ 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我)
④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你)
⑤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我)
⑥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我)
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
课堂巩固训练(详见学案中“练习与巩固”)
此部分学生先做,教师点评
三、小结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的几点规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以“之”和“是”作提宾标志
4.方位时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5.“相”用在动词前,译为“我,你,他(她)”,“见”用在动词前,译为“我”
四、课后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上的“拓展练习”)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