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
课文系统: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初中学习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单元选编了《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等四篇事理说明文。这些文章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结起来,科学、准确、严谨、有逻辑地阐明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这些文章的语言朴素优美,也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
预习系统:快速浏览四篇课文,了解每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初步感受科学说明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在阅读过程中,预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揭示了哪些科学现象?”“大雁为什么要归来?”“时间的脚印如何被记录下来?”等。并回顾之前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尝试与即将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练习系统: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本单元的语文策略:基于此,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科学说明文写作特点,写一篇关于某个自然现象或科学原理、亦或是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如手机、电脑、无线路由器等的说明文,锻炼科学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能准确判断个别句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读文章中具有特色的句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能够选用恰当的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能准确判断个别句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读文章中具有特色的句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能够选用恰当的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
【核心任务】
为家中长辈,介绍自己的房间、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或者长辈不太了解的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注意要写成说明文。
【任务分析】
考虑到长辈可能对现代科技产品较为陌生,选择一个科技新产品进行介绍可能更具挑战性,但也会更加有趣和实用。读者是家中的长辈,他们可能对现代科技产品的了解较少,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说明文的内容应包括引言(引出主题)、主体(详细介绍)和结论(总结)。在主体部分,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外观、功能、使用方法、优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为了使说明文更加生动、形象,我们可以使用举例、比较、分类等说明方法。例如,在介绍产品的功能时,可以举例说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经验,能够针对明确的对象展开说明,并关注到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够感知说明文的科学、准确、严谨、逻辑性,但无法进行有效迁移,说明方式的掌握有所欠缺。大多数学生仅停留在罗列事物的层面,无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说明内容,思维逻辑性弱。
【学习规划】
第一课段:单元导读(共1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学习2单元重点字词
组内梳理易错词语,组长归纳并记录,分配展示任务。
(安排小组内三名成员,在班级黑板上分别为大家介绍易错字音、字形、字义)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易错字义
任务二:了解作者
学习内容: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突出贡献、励志故事、名言名句等。
任务三:再识说明文体
回忆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明确: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第二课段(共6课时)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任务一:筛选信息,读懂事理
阅读文章,找出说明对象,并划分文章层次。
小结:快速筛选信息的方法——
1.抓住概括性语句,筛选主要信息范围。
2.抓住提示语(关联词、序数词),进行局部信息筛选。
3.抓住关键句段(设问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段),进行整体信息筛选。
任务二:理清顺序,理解逻辑
1.根据划分好的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第 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第3课时
任务一:找方法,析作用
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每人批注不少于3处。
任务二:品语言,明特点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第4课时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课文,分析《恐龙无处不有》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板块构造学说。
任务二:理清顺序,读懂逻辑
这短文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分析其思路。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采取的是列举事实——发现矛盾——假设推理——总结观点的说理顺序,即按照事理逻辑来推论的。
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
第5课时
任务一:读懂事理,理清逻辑
阅读课文,分析《被压扁的沙子》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因为火山活动,而是因为撞击。
任务二:比较联系,思维扩容
1.《被压扁的沙子》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试分析其思路。
《被压扁的沙子》先摆出观点——假设推理——列举事实——得出结论。采用了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来介绍。
2.《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三篇事理说明文,分别用了三种逻辑思路来说明事理:
①《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现象 明确概念 揭示本质 阐述意义
②《恐龙无处不在》:列举事实 发现矛盾 大胆推理 得出结论
③《被压扁的沙子》:摆出观点 大胆推理 列举事实 得出结论
3.为什么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短文编在一起呢?它们的说明对象并不相同。(这两篇短文有什么联系吗?作者想用这两篇文章证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呢?)
预设:
都是事理说明文;都是阿西莫夫写的;
说明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灭绝。《恐龙无处不在》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谈“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是用“撞击说”来谈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是作为说理的材料,后者是作为说明对象。
推理方法上:《恐龙无处不在》是用生物考古学推及说明地质学说,《被压扁的沙子》是用地质学说推及说明生物学说。两者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6课时 学习《大雁归来》
任务一:提取信息,概述大雁归来的旅程
任务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怀
1.抓住“人”与“雁”的关系,从本文对大雁“人格化”的写法入手感悟。
2.文中还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大雁、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来仔细品味。
第7课时 学习《时间的脚印》
任务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4段)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段)文章的主体,其中5—21段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22—25段讲其他几种情况,26—29讲化石。
第三部分(30—31段)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任务二:针对重点提问,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段(共2课时)
第8课时
写作实践1:你有自己特别热悉、喜欢的小天地吧 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写作实践2: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
3.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4.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任务一: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
任务二:修改写作提纲,当堂完成写作。
第9课时
任务一:小组内互相修改作文。
任务二:推选优秀稿件全班展出。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