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经历了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善于辞令。
他的聪慧和机智,也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关晏子资料见《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洞,请晏子从小洞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员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进去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人们把袖子举起来,可以遮住太阳;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晏子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晏子治东阿
学习目标
1、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数 、诛、死、不行、利、罪、便、再拜 ”在文中的意思和“而”的用法。
2、将不能理解的句子划出来。
3、看完课文的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
4、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晏子的执政理念。
景公召而数之曰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臣请死之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以利贫民
而君反以罪臣
便事左右
再拜便辟
数:shǔ责备
罪:怪罪
便:pián 逢迎讨好
再拜:拜两拜
诛:责罚
重点实词:
不行:不去做
死:为…而死
利:使…受益
重要虚词:
而
A.表因果 B.表转折 C.表承接 D.表递进
1.景公召而数之曰 ( )
2.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 ( )
3.今子治而乱 ( )
4.景公迎而贺之 ( )
C 于是,就
A 所以
B 却
D 并且
重要句式 :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东阿者 ,子之东阿也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状语后置)
(判断句)
(主谓倒装)
译文:我要对你加以狠狠地责罚。
译文:你治理东阿治理太好了。
译文:东阿是你的东阿。
感知课文,疏通文脉
晏
子
治
东
阿
前
后
好—被责备
差—受恭贺
晏子
请辞
景公道歉
留用晏子
—
合作探究
1、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其治政有什么不同?
2、晏子原来治理东阿时“民无饥者”,齐景公却要治他的罪;后来“饥者过半”,景公“反迎而贺”。为什么?
3、齐景公听到“仓库少内… …饥者过半”,竟然不像上次那样发怒,反而下席而谢?这说明了什么?
1、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其治政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政绩:民无饥者
第二次:属托行,货赂至,入于权家
政绩:饥者过半,仓库少内
2、晏子原来治理东阿时“民无饥者”,齐景公却要治他的罪;后来“饥者过半”,景公“反迎而贺”。为什么?
权臣蒙蔽,
不知真相
3、齐景公听“仓库少内… …饥者过半”,竟然不像上次那样发怒,反而下席而谢?这说明了什么?
(1)认知真相,罪在自己
(2)在政权与权臣的选择上,齐景公选择了国家政权,肯定了晏子第一次治政让利于民的做法,从侧面证明了齐景公是贤明之君。
拓展思考:
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导致他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角度1:景公为什么对晏子的评价会出现偏差呢?
角度2:课后练习第二题(第102页)
景公中兴
齐景公此后认定晏子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更加敬重他,并任命他为国相。在晏子的精心辅佐下,齐国日益兴盛,史称“景公中兴”。
晏子的目的?
用事实说话,明用人之道。
刘向的用意?
劝君主:勿聚敛,任贤能。
课后作业: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谈了一个重大问题:执政是对广大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