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3)了解晏子的政治主张。
2学情分析
高一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第一学期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所以,需要培养高一学生们积累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文中“数”“诛”“罪”“谢”“而”等词的含义和用法为重点;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文言句式。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晏子使楚
展示晏子在出使楚国时所说的话,简介《晏子使楚》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了解情节: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二、初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及解释:(读准字音、注意停顿。)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责备B、而君反以罪臣。罪:责怪C、仓库少内。内:交纳D、便事左右。便:能言善变。E、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
F、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属:同“嘱”G、并曾赋敛。曾:同“增”。H、寡人无复与焉。与:参与,干预。
三、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以及给出的重点实词,小组讨论课文翻译并释疑。
四、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五、思考:
对于晏子两次治理东阿,景公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请在原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景公对晏子的评价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前:民无饥者――好,被责备(责罚)后:饥者过半――差,受恭贺(迎贺)
原因:“左右”
表现手法:对比
六、品味晏子说服对方的方法:你认为晏子的这种进谏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七、课堂小结:归纳课文主旨
晏子的目的是:
用事实说话,明用人之道。
劝君主:勿聚敛,任贤能。
—— 亲贤臣,远小人
活动3【作业】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四题,掌握“而”的用法。
结合课后练习四,辨析“而”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