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晏子治东阿 课件(7)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晏子治东阿 课件(7)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06:44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潮 州 市 松 昌 中 学
高 中 语 文 组
纪 楚 标
晏子治东阿
------刘向
晏子治东阿
一 作者及文章主人公
刘 向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
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
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晏 子
名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
春秋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故世称“晏平仲”。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的卿相,参政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
交才能和作风朴素而美名闻于列国。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
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
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
管仲。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
君子也!
二 朗读课文,纠准字音。
召而数(shǔ ) 陂池 (bēi) 仓库少内(nà)
便(pián)事左右 属(zhǔ)托不行
并曾赋敛 (liǎn) 再拜便辟(bì)
子强(qiǎng )复治东阿 寡人无复与焉(yǜ)
落实字词,翻译课文,读懂内容。
1 通假字
⑴ “属”通“嘱”,嘱咐
⑵“曾”通“增”,增加
⑶ “内”通“纳”,缴纳,纳税
⑷“辟”通“避”,退避
2 词句理解
治: 数: 以:
自察: 大诛:
改道易行: 反:
罪: 避贤者之路:
入于权宗: 愿乞骸骨:
便避: 席:
谢: 复与:
属托不行: 陂池:
2 词句理解
治:治理。 数:责备。 以:以为,认为。
自察:自我反省。 大诛:严厉的惩罚。
改道易行:改变过去的办法。 反:反倒。
罪:以···为罪。
避贤者之路: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入于权宗:交给权贵人家。
愿乞骸骨:希望我能告老还乡
便避:就躲避一旁。 席:座位。
谢:道歉。 复与:再干预。
属托不行:不听从私人的请托。
陂池:池塘。
3 词类活用
A.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名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B.而君反以罪臣
(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
C.于是明年上计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D.前臣之治东阿也
(名词活用为状语,过去)
E.以利贫民
(使动用法,使······受益)
4古今异义
A属托不行 古义:
今义:
B明年上计 古义:
今义:
C便事左右 古义:
今义:
D仓库少内 古义:
今义:
E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古义:
今义:
4古今异义 A属托不行 古义:不去做 今义:没本领,不能够 B明年上计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C便事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方位名词 D仓库少内 古义:国库 今义:泛指仓库 E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古义:加以狠狠的 今义:增强,加强
5 文言句式
A.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主谓倒装句)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C.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判断句)
四 文意理解
1 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治 理 方 法 治理效果 景公态度
第一次
写 作 方 法:
第二次
四 文意理解
1 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治 理 方 法 治理效果 景公态度


次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民无饥者 召而数之
写 作 方 法: 对 比 写 作


次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近臣),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饥者过半矣 迎而贺之
2 问题思考
A 为什么晏子治理东阿“民无饥者”时景公却要责罚他,而“饥者过半矣”时景公反而“迎而贺之”?
提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而近臣是通过收受贿赂来评价地方官员的,导致景公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评价事物应客观合理。
2 问题思考
B 晏子将东阿乱治一年来劝谏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进谏用事实让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识人才,评价官员;另一方面,此次进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为代价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2 问题思考
C 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结合人物的动作“召而数”、“迎而贺”“下席而谢”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1)景公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晏子前治东阿“乱”要求再治三年时,景公欣然应允,知晏子后治东阿“善”后,不计前嫌主动“迎而贺”。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气度,虽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误会地方官员的时候,但是面对晏子的直言进谏,在事实面前敢于承认错误,可见其胸襟开阔。
2 问题思考
D 读史可以鉴今,请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讨论的角度:
(1)从景公、晏子、权臣、民的关系,谈谈执政是为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
(2)“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
五 小结:
《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经典就是这么这么的有魅力,怎么学也不嫌多。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经典,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四,辨析“而”的用法。
“而”字的各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读史鉴今 明用人之道
谏君王 勿聚敛 任贤能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