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01 材料阐述类-【好题汇编】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专题01 材料阐述类-【好题汇编】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6:44: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材料阐述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火爆网络的ChatGTP成为热议焦点,人工智能及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人类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忌惮人工智能的发展,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很多工种会被代替,造成大量失业;人们的隐私也受挑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题训练后会有习题答案。习题答案能作为标准,检查解题的步骤;也能作为模板,规范后续的作业;还能作为参考,启发全新的思路。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题目”。小到个人文理分科选择、专业志愿填报和就业岗位应聘等,大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已有的答案可以是标准、模板,也可以是参考。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材料阐述类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爱迪生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
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
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
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
立意: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
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
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
(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肩负人生使命 抵达未知之境
上古神话里,炎黄子孙渴望御龙乘鹤、摘星揽月,对灿烂星河充满向往;当代太空之旅中,航天英雄冲破云霄,直上九天,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上下求索,抵达一个个未知之境,吾辈青年也应追风赶浪,探索不息,不断抵达生命的未知之境。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人生使命在于永葆好奇心,永葆求知欲,探查未知之境的秘密。
天马行空的好奇心,是通向未知之境的灯塔。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先民们早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萌发出探索宇宙的念头,浩如烟海的神话故事中更是不乏“嫦娥奔月”般唯美的遐想。人类迈向星空的脚步更是不曾停歇,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再到“中国天眼”的诞生,我们在好奇心灯塔的指引下,一次又一次地探索更辽阔的世界。探索的乐趣与未知的诱惑,给予了人类不竭的动力,让我们一步步接近科学和宇宙的奥义,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使命在于脚踏实地,不懈拼搏,让遥不可及的未来变成踏踏实实的已来。
想要抵达远方之境,必须心中有信念,脚下有行动,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才终于圆梦禾下乘凉;如樊锦诗,扎根大漠,梦爱遗迹,才取得数字敦煌的举世瞩目;如张桂梅半生奔波,半生坚守,才实现让贫困女孩走出大山的梦想。“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孰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说如是。抵达远方不是挂在嘴边,喊喊口号,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要把它转化为内生动力和实际行动,日日夜夜的奋斗、持续不断的探索,才能一步一步抵达未知之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使命在于不满当下,探索不止,奔赴下一个大海星辰。
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对生命进行追问与探索,这种前赴后继的研究与追寻带领我们从这个已知之境奔赴向下一个未知之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航天时代,从活字印刷术的派生到如今快速便捷的互联网,从物种起源到克隆技术的发展,从扫地机器人到ChatGPT ……踔厉向前,笃行不怠,才能看得见一路的彧彧花繁,才能抵达下一个未知的美好之境。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让好奇之心点燃求知的热情,让探索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永不停歇的脚步带领我们抵达一个又一个充满吸引的未知之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
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现实生活场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是“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
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可以围绕“探索未知”、“勇于挑战”和“不断成长”等主题展开,探讨个体在面对未知时应有的态度、行动和收获。
如果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探索未知之境,收获生命厚重。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需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勇敢迈出第一步;二、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奋斗,一步一步向未知靠近;三、需要有永不满足的心态,向下一个未知之境进发。最后总结观点,生命因探索而变得厚重,我们只有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立意:
1.探索未知之境,成就无限可能。
2.我以探索之心,追逐未知之境。
3.勇于挑战,不断成长,抵达未知。
4.始于好奇,续于探索,成于新境。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快”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乐于追求、致力升级的生活状态。然而,时代可以“快”发展,社会可以“快”进步,技术可以“快”更新,人生的节奏却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进程不能太快。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给现代人无限便利。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以压缩,以往紧张匮乏的光阴陡然间变得富余,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与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快时代”带来的轻松满足,任意挥洒着“快时代”赐予的简易便捷,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了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遗憾的是,在技术发展使时间变得充裕、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时,现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来衡量科技水准、娱乐效果、生活质量的怪圈。键盘代替了手写、5G覆盖了全球、GPS遮蔽了视线、短视频霸占了视听平台、阅读器替换了纸质书、Apple Vision Pro开启了新虚拟世界……我们开始无法忍受缓冲与等待,无法面对时间的滞留与拖延,我们在“快时代”的裹挟和冲击下,像风一样往前追赶,不断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网速不能不快,“当日达”网购不能不快,“准时宝”服务不能不快,通讯产品的发布不能不快,游戏续作的产出不能不快……人们匆匆忙忙,步履仓促,盲目机械、漫无目的地不停飞奔,将压缩出来的时间投掷于下一轮对“快”的追逐——当现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诚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不可阻挡,留恋旧日的缓慢、盼望时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态度同样不可倡行。我们不应只懂得享受“快时代”的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力解放,更应重视当下,积极体验,感受生活原有的节奏与过程,追寻生命本身的沉淀与况味,不被乱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
技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科技飞跃提供无限机遇,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妥善利用技术革新所缩减出的宝贵时间,奋足向前,砥砺耕耘,致力攀登学业与事业的高峰,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从而收获智慧圆满、幸福充实的丰盛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种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及迭代,人们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业、交通运输、教育、农业、智能城市等领域如鱼得水。科技的进步减少甚至避免了人为错误,大大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有利于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提前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更轻松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被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可以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材料中所说“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的含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技术的发展固然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能自由掌控的时间,也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于时间速度的阈值,求速求快已经成为当代各行业领域的通用意识形态:触屏灵敏度、网站更新率、网速、时速、手速……都被要求越快越好。生活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美团可买“准时宝”,网购可选“次日达”,快递可用“当天到”……人们都在尽量争取时间、捕捉时间,又继续在空余出来的时间里,漫无目的地以“加速度”的节奏生活着。如此,不仅不能支配、控制时间,反被时间操纵、拿捏,最终变成了时间的“仆人”。
此外,考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正因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时间变得充裕、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一部分人又不可避免地会沉浸在科技产品带来的麻醉性快乐里从而模糊了时间概念,不再重视、珍惜时间,任由时间在短视频、游戏、影视等娱乐产品中悄悄流逝,茫然而机械地为消耗的时间投入心力,奉献生命,欲罢不能。
材料并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因此,考生在写作时,既要思考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掌控时间”,又要思考技术发展给部分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时间所控制而无法挣脱,成为“仆人”,并对此进行辩证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既要肯定技术发展的不凡成果和积极意义,又要避免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隐患——使人忘记初心的快节奏、快生活,让人消弭斗志的泛娱乐、大流量;今天,我们更应坚持本心,不失真我,客观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君子使物”而“不为物使”。
写作时,考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善使时而不困于时”,然后分别论述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意义和“困于时”的乱象、原因,由此论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善于使用、把控时间,而不能一味被“快生活”牵引、诱惑、操纵,从而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立足现实,联系生活,尽量使用有时代气息、贴合社会发展节奏的论据。最后强调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把握主旋律,避免泛娱乐。
2.君子用时,不为时用。
3.欣赏“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4.校自己的“时钟”,做时间的主人。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节 日
对我而言,每次期中、期末考或大联考就是我的节日。别人害怕考试,但我丝毫不怵;不是因为我成绩特别优秀,成竹在胸,也不是因为我的神经坚韧异于常人,而是因为考试期间,我才能切身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宁静——没有了唠叨,没有了叮咛,只觉得屋子里的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自己。
每次大考的前几天,我爸妈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启“静默模式”。这次也是。四省大联考如期而至,老师们特别强调这次考试尤其重要,要求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
我家,电视机息屏,客厅里除了我“啦嗒”“啪嗒”的肆无忌惮的脚步声,就是猫咪饿肚皮饿到忍无可忍的“喵喵”声;这时老妈可不惯着它,不出三秒,就把它“发配边疆”——考试一日不止,就一日不准它接近家门十米。老爸爱听相声评弹,马三立与王凤山甫一开腔,不等我妈施展凌厉的“眼神杀”,我爸赶紧亮出“OK”手势,迅疾地将耳机戴上……
耳根终于清静,我收获了难得的自由,但莫名的烦恼搅得人心神不定,内心的焦虑犹如万马奔腾。在书房里,我复习功课,倦了听听音乐,看看书籍,最后干脆把座椅放倒,来个“葛优躺”。这时候,爸妈是不会轻易打扰我的,有事他们会轻敲房门。
我看了看桌上的钟,时针指向八点。以往,老妈这个点儿肯定会给我端进一杯温热的牛奶,但今天竟然格外地安静。难道老妈忘了?就算老妈忘了,老爸也不会忘啊!我坐直身子倾听——房门外阒无声息。不对呀!
顾不得啥“四省大联考”了,我轻轻打开房门,客厅里果然没人。再经过爸妈的卧室,里面隐隐传来说话声……
“你——说——咱们儿子是不是有心事啊?”是老妈的声音,不用看,就知道她肯定是一脸的担忧。
“别多想了,这段时间考试一场接一场的,铁人也受不了啊——”老爸顿了顿,“不要多想,应该是学习压力太大。咱们要做的,就是别给他添乱!”虽然我是老妈的“心头肉”,但“知子莫如父”,还是老爸懂我。
“你这没良心的,只知道听听,那相声能当饭吃啊!——去,把牛奶给儿子送去!”“嘘!小点声儿!”
……
我赶紧溜回房间关好房门。不一会儿,叩门声响起。我咧咧嘴角,揉揉脸庞,起身打开房门。老爸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牛奶。“来!趁热喝了!”
我接过牛奶,温暖的感觉从杯子传到掌心。当着老爸的面,我三口两口喝完牛奶,然后长吁一口气。真的,一杯牛奶下肚,舒服多了!
看着老爸关切的眼神和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绽出一个笑脸,“咦,老爸,您今儿个没听马三立?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不听了,不听了,马三立的相声听多了也没啥意思——儿子,要不要下去跑跑步?放松放松?”
“得了吧,老爸,您老散步还行,跑步还是拉倒吧!”我哈哈大笑,“老爸,我想吃鱼了,您跟老妈说说!”
老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也哈哈大笑,“好嘞,清蒸鲈鱼一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灌输。
引导语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立意:
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
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
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
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 “泻”字,并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三种题名皆有不同艺术效果,“翼然”“泻玉”“沁芳”,对优秀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即创造性地传承。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移用”与“化用”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厦成型的基础,而“独创”的文化则是钢筋,是使大厦永葆活力、处于不倒之境的关键。时代发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有“移用”“化用”这类简单直接的文化传承,也要有“独创”这类创造性的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方能稳步前行,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必经之路。“移用”为基,“化用”为翼,中华文化固若金汤。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正是因为走着文化传承之路,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必备技能。“独创”为魂,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边靖婷,与同学一起通过线上平台向大家展示宣传传统京剧戏腔,让戏腔走出剧院,走上网络,为更多人所了解;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大厦注入活力。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不限步于文化领域。在中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无数医者传承中医药精华,锐意创新,使得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领域,从“神舟”一号到十四号,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如此成就,与一代代航空人“移用”“化用”“独创”技术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方面,我们也需做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害怕写作,总是觉得难以下笔,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我们缺少传承,极少去阅读经典,难以“移用”“化用”一些语言,更不要提“独创”言语。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大量阅读与积累,再将知识融会贯通,“独创”属于自己的表达。没有传承,再新的“独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独创”,再好的传承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让我们在学习中踏实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泻玉”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
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我”之文。
立意:
1.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春
在下围棋的三种手法中,本手虽简单质朴,却是根基;妙手虽出神入化,却是以本手为依托。正所谓,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过硬的本手技能,妙手几无可能,便只能以俗手入局,落得满盘皆输的结果。其实,人生、世界亦如棋,小小棋局,方正之间的哲学也道出了人世间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唯有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胜景。
从个人层面来讲,唯本手过硬,妙手才可期。放眼天下,治学者谁不是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终以过硬的基本功,达满腹经纶之境,在术业专攻的领域里自由驰骋?
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根基,这清澈便是妙境。做学问亦如此。只有经历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砺,将所有技能烂熟于心,才能具有扎实的功底,灵活地组合运用各种手法,从而跻身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的妙手之林。君不见,古有苏秦,以刺股之痛,习纵横之术,终挂六国相印,捭阖天下;君不见,今有江梦南,以无声之苦,学唇语之技,终至交流无碍,问鼎名校;君不见,外有达·芬奇,以乏味之烦,练画蛋之法,终成绘画大师,名满全球……正因为练就了过硬的本手之法,这些人才能以妙手之技,登峰造极,创造辉煌。否则,便只能如揠苗者,以俗手造败局,白费力气;如方仲永者,以俗手转人生,欲速则不达。
从国家层面来讲,唯本手过硬,妙手才可得。纵观古今,治国者孰不是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终以牢固的根基,至国富民强之盛,于世界复杂的形势下锐意进取?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根基不是权力和江山,而是民心和民生。只有脚踏实地为百姓做实事,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才能用民心托起国家这艘大船,去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反观民族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有唐太宗,以载舟覆舟的本手理论和实践,终用妙手开创了贞观之治,也成就了千古美名。今有党和国家,为国为民,不遗余力,从“三农”政策,到医疗教育改革,从精准扶贫,到伟大复兴梦, 无一不是以民生为主,以民心为念。正是得益于这种夯实根基、踔厉奋进的本手理念,我们的党和国家才具有了坚不可摧的群众基础,从而在至今仍未结束的抗疫战争中步调一致,万众一心,以妙手之法为世界抗疫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同时,我们的党和国家秉持着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大胸怀,小国不欺,大国不媚,友爱互助,赢得了良好的睦邻关系和国际口碑。令人自豪的是,从古至今,由内到外,我们从未放弃做人做事的根本,一直老老实实践行本手之法,从无俗手之念,方至今日妙手之境——能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小阵地,大棋局皆可操可控!
反观如今的国际局势,有些国家为了达到一方独大或几方共荣的目的,刻意制造贸易摩擦,甚至不惜挑起争端,借此耗费他国精力,削弱他国实力。眼前似乎一时得意,殊不知这种一味投机取巧、自私狭隘的俗手之法,只是缘木求鱼,只会让世界看清其真实意图和面目,令世人心冷和胆寒,失去良好的友谊根基,与妙手之境背道而驰罢了,又如何能有精妙的方法下好世界这盘大棋?
所以,无论怎样的奇思妙想,无论怎样的巧计绝招,都需要过硬的基础为大厦奠基,方能创造奇迹。否则便只能是机关算尽、异想天开、痴梦捷径的俗手之辈,只会弄巧成拙。下棋如此,治学如此,治国更是如此。
让我们凭着这腔融入了民族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的基因的热血,练就过硬的本手之技,汇成亮眼的妙手之招,去点染别样的春色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围棋的三个术语,然后分别对三个术语进行解释,接着指出初学者入门的途径和常见的错误做法,最后简单阐释本手、妙手和俗手的关系。
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围棋中,本手是最基本的下法,虽简单,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入门途径,是起步,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源。妙手是在本手的基础上的巧思妙想、灵活运用和高瞻远瞩,是创造,是探索,是提升,更是智慧。只有对本手掌握全面,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俗手是没有本手做根基的无所适从,没有妙手做依托的盲目迷茫,既无技术含量,也无妙思可言,只会满盘皆输,是既无本手,也无妙手的结果,是没有胜算可言的,是最不可取的。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只有扎扎实实学好基本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埋头做实事,干好基层的民生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不敷衍潦草,才能搞好学习,干好工作,做好事情,治好国家。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渐入佳境,灵活变通,妙手绘蓝图,巧手筑高楼。否则,便只能以俗手将一手好牌打烂,以败局收场。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好本手,避开俗手,达到妙手境界。
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夯实基础,欲速则不达。
2.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春。
3.学好本手,不以俗手造败局。
4.用好本手,避开俗手,致妙手境界。
(202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人生如长河般奔涌不回。孩童必然长大,少年终将老去,遇事顿生豪壮、万物皆觉新奇的少年锐气,总会被时光磨蚀成棱角平钝、麻木冷漠的“圆稳”性情。然而青春虽逝,年岁虽深,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亦不可灰心短念,怯懦颓唐,应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的少年之心,以勇烈昂扬、乐观进取的少年之志,拥抱世界,探幽寻微。
少年气,即是不失探索欲,永怀好奇心。
成年之后,眼界渐宽,见闻愈多,知识益增,经验日丰,对生活与社会已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刺激的阈值一再刷新,新鲜感大大降低,不易再保持旺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但是,新时代赋予奋斗者新的责任与使命,在拼搏奋进的漫漫征程中,奋斗者需一直以充分的动力、充足的勇气、充沛的激情,扬鞭策马,斩棘而行;若是随着年纪增长,反而减少追求真知的热望,失去探寻世界的热情,委顿枯槁,心无波澜,又如何能在奋斗中建功立业,创造出突破局限、令人瞩目的不凡功绩?贝克勒尔的好奇心使他发现“铀射线”,富兰克林的好奇心让他成为发现金属尖端放电现象的第一人,弗莱明的好奇心让青霉素成功诞生……种种可见,唯有以少年的新奇目光丈量世界,以青春的执拗孤勇经营生活,以不灭的求知心火燃烧生命,方可学有所成、事有所建,业有所功。
少年气,即是不失挑战欲,不生畏缩心。
“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遇事难免诸般计算考量,揣度得失,权衡利弊,不复少年时孤身走暗巷、点烛燃暮色的不计成败、无畏无惧。然而,功业之成就、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不可能仅靠少年人独立支撑、一力承担,搭载着时代大船并肩破浪的奋斗者都应以敢于对峙绝望、甘于经受磨难、勇于搏击逆流、乐于超越极限的精神,笑对坎坷,迎击挑战,振翼风尘,纵横汪洋。假如人人但非少年,皆尽“佛系”、一律“躺平”,动辄畏难,见困则收,何来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伟业,何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之昂扬?两下南极、七测珠峰的壮丽业绩,一举解锁电磁弹射技术的惊人成功,自主研制近程反导系统的巨大进步,染色体精准重排技术的完美实现……无一不是科学家们不惧受挫、屡败屡战、艰难攻坚的硕果,无一不是以锋锐无匹、一往无前的奋勇精进之气谱写出的不朽华章!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新时代呼唤着全体奋斗者担负起奋力开拓、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鼓舞着全体奋斗者摆脱限制、跳出框架,振奋少年之气,探寻广阔天地。须知少年气绝不单是稚嫩的外形、活泼的妆饰、盲目的冲动,更应是一份不为年岁所困的恣意洒脱,一种不被时间制约的勃勃生机,一捧不灭不熄的求知好奇,一身敢拼敢闯的盛气豪情。让我们抱持新时代的少年之气,劈波破雾,追月逐风,与天不老,与国长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描述了小时候重视提问,长大后重视结论的一个生活现象:第二句话概括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表示担忧,一种持肯定态度,提示考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题干中,“小时候”与“长大后”、“喜欢发问”与“注重结论”是两组含义相对的词语,“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则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
人的成长正是这样:小时候,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片空白,到处都亟待填补,没有固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人生作支撑,只能一边摸索、探寻、质疑、努力想确定周遭世界的一切,一边艰难前进,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也不断扩大认知的边界;而长大后,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眼界的开拓,随着人生经验的慢慢积累、信息的不断获取和丰富、刺激阈值的不断提升,往往对世界已经形成固有的、不易改变的认知,往往已经在生活中历练得更加成熟、圆稳、沉静,失去了小时候抱持的对世界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被岁月所“修剪”,相对于去探寻“为什么”,更加倾向于直接了解“是什么”。因此,看重结果,不问过程,成了成年人世界的生存原则。
“爱提问”是童真时代对世界的每一种好奇、兴致,是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动力之一;“重结论”是成长路上人越来越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人越来越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成果的依据。二者都符合自然规律、成长规律,都是人生路上人人都走过的行程、人人都有过的共同体验,都是无可非议的,因此,“有人觉得正常”。但成年人若是完全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凡事只求结果即可,则会被固封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秘更广阔可能的机会,也丧失了体悟世界、享受人生的心灵情趣,从而变得越来越枯槁无味、寡淡平庸,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创造力,因此,“有人感到担忧”。考生可以选择“觉得正常”和“感到担忧”中一个来进行写作,也可以跳出这两个既定答案,另有其他思考,如将“爱发问”与“重结论”完美结合:成长过程中,“爱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例如,考生可以首先明确论点“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之后阐释“发问”和“结论”的具体含义,并分层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有结论的发问,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时也只有时时擦拭心尘,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发问与结论应当融合起来,不应只拘泥于其中一点,捆缚住自我成长发展的脚步和空间。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此外,考生也应当注意不要审题错误,将文章写成“论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立意:
1.仔细求证,大胆发问。
2.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
3.探索无穷,青春不灭。
4.好奇刺激兴趣,探索催生激情。
(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守护烟火气,你我共担当
柴米油盐,至淡至浓;人间烟火,最抚心田。烟火气,是当下中国最平凡普通的美丽风景。而守护这烟火气,则需要当下的你我携手努力,共同担当。
烟火气,就藏在那些便民菜市场里,沾满露水的青菜,散发着田园气息,静静躺进大妈们的菜篮里;跳跃欢蹦的鱼虾,一呼一吸间散发着海洋特有的气息,在大爷们手中接受挑拣。烟火气,也藏在楼下街边的豆浆油条中,热气腾腾的包子米粥里,香气随着晚风钻入鼻尖,欢笑声伴着蝉鸣飘入耳中。灯火璀璨,人声嘈杂,烟火气是最真实又可爱的人间;柴米油盐、瓜果蔬菜,幸福在衣食住行的波光间荡漾流转。无处不是人间烟火,无处不是值得留恋的风景。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间烟火最可亲,人生情味是最真。一碗人间烟火,里面藏着中国人幸福的味道,有踏实和充实,有幸福和安慰,有希望和憧憬……
2020年以来,疫情席卷整个地球,但我们大中国的人间烟火气却并未消散。在人间烟火之下,城市的“守护者”坚守职责,不悔初心。你看,“大白”们不顾天气炎热,穿着防护服坚守抗疫一线检测核酸,汗水湿透了衣背;保安、保洁每天坚守在农贸市场、超市门口,为前来买菜的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疫情防线;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按照隔离居民的要求买好日常用品,无数次上楼下楼,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是他们的守护让这“人间烟火气”更加升腾起来。他门守护了一方平安,守护了国泰民安,守护了我们渴求的人间烟火气。
守护人间烟火气,少不了政府的加持。为了这人间烟火最美的风景,天津将打造网红夜市,构建人间烟火新气象。2022年为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夜间经济,天津将打造“夜津城”品牌,重点培育夜生活文化,同时打造四张夜间经济靓丽名片,包括“夜游海河”“夜购津货”“夜品津味”“夜赏津曲”。海河、津货、津味、津曲四大名片正对应文旅产业的游、购、吃、娱四大系列,同时和夜间经济相融合,实现夜间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最美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人间烟火气,就藏在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中,藏在人民公仆的热心关怀里。
烟火气,不是一触即燃的热烈,而是细水长流的安然。林语堂先生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关注百姓的日常小事,也就守住了这最美的人间烟火。在实现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之后,国家开始着手医保改革,出台新政策,下调几十种药品价格,部分药品价格降幅高达97%,真正做到了让百姓治得起病,吃得起药。
世事苍茫,人生颠簸,唯有一缕烟火气可抵挡寒冷。与正在发生局部战争而百姓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地区相比,与消极对待疫情而致百姓生命于不顾的国家相比,与缺吃少穿、生存艰难的人们相比,生在中国,享受这祥和温暖的烟火气,我们何其有幸!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作为中国的青年,如何珍惜这烟火气,如何守护这烟火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唯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学会担当和奉献,才对得起我们享受的人间烟火,才无愧于做中华的子孙!
《傅雷家书》中说:长大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家中那碗热汤和始终为你亮着的那盏灯。珍惜每个和平的日子,把握好眼前的幸福,追逐着更好的明天,守护烟火气,你我共担当。惟愿中国盛世安泰,我辈定当锦上添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何为“烟火气”?“烟火气”是出门归家闻到的食物香气,是家人团聚笑语喧哗的热闹,是乡村集市的萝卜白菜,是城市夜景的灯火辉煌,是整个国家的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安定祥和、人人幸福……总之,“烟火气”是市井生活味道,是百况人生形态,也是“民生为大”的理想,更是良政善治的境界。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但仅止于对“烟火气”的歌颂还不够,我们要思考这“烟火气”因何而来,要如何珍惜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烟火气”。“烟火气”是寻常百姓心灵的温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目标。“烟火气”来源于国家的富强和稳定,来源于人民的团结和奋斗,来源于边防战士、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的守护,来源于我们每个平凡人的奉献和担当。珍惜和守护这“烟火气”,我们要懂得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青少年要努力增长本领,担起时代重任,守护好这最美的风景。
写作时可先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平时的观察勾画自己心中最美的“烟火气”风景,展现天津这座富有烟火气的城市的精神风貌;然后结合具体事件或事例论述“烟火气”的来之不易,是谁在守护着我们城市、国家的“烟火气”;还可以与某些国家对比,表达家国情怀,对我们国家的百姓能够享受这平凡而美好的“烟火气”的感动与祝福;最后思考作为青少年,如何珍惜并守护这“烟火气”,可用排比句具体写应该怎么做。
立意:
1. 着眼寻常烟火,礼赞最美风景。
2. 愿烟火人间,得太平美满。
3. 守护“烟火气”,你我共担当。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我辈岂是池中物,不拘一格成人才
忆往昔,浙江以一方钟灵毓秀,养育浙江英才,熏陶文人情思,谱写浙商传奇。看今朝,浙江举全省之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鲲鹏行动”等人才工程,为新时代青年人才搭建大好平台。
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如今,浙江省政府正以自己的努力,为浙江人才提供大好平台,让我们有机会鱼龙潜跃,大展身手。
然而,我辈想要成为人才,仅靠平台却远远不够。
即使深陷尘埃,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向往。争当浙江人才,我辈当力求创新,志存高远。且不说往昔浙江人才鲁迅,为医国人思想,弃医从文,以笔为刃,拯救无数麻木灵魂,竖起座座中国脊梁。就说今日95后姑娘徐枫灿,若没有她从小向往蓝天的航天梦,我们又如何有机会见到这个美貌与实力齐飞的飞行员姑娘呢?不甘为茧,才能化茧成蝶,翩跹起舞;不甘细流,才能涓滴汇流,奔腾入海。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当树高远理想,勇攀高峰。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有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我唯一能信赖的,是我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对勇气的阐释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是勇气,让义乌人才敢于从“鸡毛换糖”开始,做一个更大的梦,让义乌变身为国际小商品之都;是勇气,让温州人才敢于焚烧伪劣皮鞋,破釜沉舟点燃“诚信之火”,终让温州走向海外。今日我辈欲成浙江人才,更需要有打破自我惰性、努力提升自我的勇气。这勇气,足以令天公震颤,上帝胆寒,惊洒天地、雷动六神!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我们低下头去,以勤耕不辍的积累努力增长、悄悄绽放。就如斩获戈登贝尔奖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我们只艳羡他们年少成才,可以尽情地用智慧头脑和创新意识走向那未知的领域,却不知这一路上他们做了多少实验、熬了多少夜,拔秃了多少头发。可是,科技领域的创新固然好,普通领域的浙江青年能够积极面对,努力积累,更值得我们学习。“浙江工匠”“浙江省劳动模范”,一系列荣誉是对从基层普通学徒成长起来的90后能工巧匠杨杰最好的褒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如今,浙江以一系列人才强省战略积极筑巢引凤,不拘一格地为我们提供大好平台。我辈浙江青年也早已遇风化龙,直上九霄,将要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我们唯有以梦想为向导,以勇气为基座,以积累为道路,反哺社会,助推我们的浙江朝向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与2018年“浙江精神”较为相似,都是围绕着浙江特色展开命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题,虽同样置于浙江这一环境下,聚焦的却是“人才”话题。从浙江精神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从得与失的价值考量到今年浙江卷作文中的就业观,无不是用较为宏大的词语、观点让学生结合自身来谈感受,借着高考这个考场让数十万考生真正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从浙江省执政角度出发,展示了浙江省实施的一系列人才战略政策以及相关工程。这说明,浙江,为身处其中的诸多人才,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
若说第一段讲述的是浙江人才创新创业的客观条件,第二段则讨论了浙江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材料第二段围绕关键词“开拓创新”,列举了新时期一个个年轻的浙江人才在各自赛道上奋力前行、努力开拓、力求创新的事例。其中,从女飞行员徐枫灿、“浙江工匠”杨杰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锐意突破自身或是性别、或是学历的限制,努力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的进取精神。从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以青年团队斩获国际最高奖项的身上,我们更能看到他们在科技领域力求创新的精神。
看完材料所讲述的“人才条件”与“人才先例”后,考生写作时应重点针对写作导语中“你未来发展”这一方向进行思考。这意味着,作文不能紧紧围绕“人才”本身进行考虑,展示过往岁月中自己看到的浙江人才,而是应该重点讨论“成才”之话题。即,身处这样一个提供优厚人才服务的时代和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成才”;被其他浙江人才的精神和智慧感染,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昂扬斗志和付出去“成才”。
立意:
1.锐意进取,力争成才。
2.充分利用好成才环境,充分发挥成才能动性。
3.乘浙江之东风,成人才之大鹏。
(选用全国一模到三模或者考前模拟题)
(2024届·湖南郴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火爆网络的ChatGTP成为热议焦点,人工智能及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人类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忌惮人工智能的发展,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很多工种会被代替,造成大量失业;人们的隐私也受挑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信仰科技者从chatGPT中看到希望,热烈欢呼科技春天的到来,怀疑科技者从chatGPT 中失掉信心,为科技冰冷而忧心忡忡,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洪流裹挟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善假于人工智能,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全盘否定,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
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教育、安全、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并且应用场景也愈来愈丰富。跌宕起伏的证券市场中,以千分之一秒计算的盈亏,正是取代投资人的机器所为;春节时微信 “抢红包”,也时常见到机器发、机器收的情景,给人一种久违的温馨。在智慧教育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汇总的巨大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需将人工智能视为洪水猛兽,欣然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题中之义。
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不盲目狂欢,做机器的主人。
在发挥机器之所长造福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与工具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训”,使用工具的人,自身也会被工具所绑定。当我们足不出户,只通过电子产品上的敲打来交友,朋友的意义已经悄然变化;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问计于云端,师长的传承也会迅速缩水;当我们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浪潮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的冲击;未来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沉迷于网络的我们,不知不觉间隐私也被大数据收集……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而人类创造工具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退步。
当代,面对来自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质问,我们应当反求诸己,把握机械的工具性,坚守独属于人类的批判性、创造性、共情力等。正如多辆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再精妙的智能系统,也不能替代拥有复杂且细腻的人类感情;再高效的运作机制,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自发自主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精进个人能力,彰显“人之为人”的智慧、温度和力量。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与人类交流、相处的伙伴,但此刻,我们不应该狂欢它给我们带来的彻底不同,更无需恐惧它会取代人类的地位,只要我们永葆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曾遗失“人之特性”,人类这艘巨轮仍会在科技海洋中行稳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世人热议,而这一次ChatGPT推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带给人类的影响都要深远。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作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ChatGPT对于人类来说,可谓利弊共存,ChatGPT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ChatGPT看到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必然会提高效率,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生产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段短暂的停滞期后迎来巨大飞跃。人类会借助人工智能,到达一个更崭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ChatGPT给人类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增加失业人数,隐私受到挑战等只是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弊端,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究竟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还是人类控制人工智能,可能会提上我们思考的日程。此外,“后人类”时代下,人工智能的野蛮生长,若没有一致的立法监管,则将面临诸多挑战。当下,已有人运用ChatGPT生成攻击程序对抗国家网络。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会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不小的冲击,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当然,面对人工智能,我们也没有必要夸大其对人类的危害。李开复曾说,“虽然AI很强大,但仍有无法克服的短板与弱点。”因为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没有情感,自然就没有同情心、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优势。ChatGPT虽然能瞬间给用户提供答案,但依靠的毕竟是现有的人类数据库。基于数据整合的产品只是汇编,而非真正的创造。正如再多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一样,数据的整合汇编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独创。因此,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只是那些缺乏情感和创造力的工作。人工智能发展倒逼人类反思自我,努力学习,争取掌握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技术,避免被淘汰。至于隐私等问题,随着法律不断完善,自然也会找到应对之法。
写作时应当展开思辨,不一味肯定而盲目狂欢,也不要全盘否定而走向悲观的反科技主义道路,而要基于正反分析后得出理性而中允的结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辩证视角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工智能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二、但其存在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淀。三、只有以辩证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立意:
1.紧跟时代步伐,迎接AI变化。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3.君子使物 不为物使。 
4.新科技时代,理应学会独立思考。
5.“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辨识和利用科技的能力。
6.不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
(2024届·广东肇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题训练后会有习题答案。习题答案能作为标准,检查解题的步骤;也能作为模板,规范后续的作业;还能作为参考,启发全新的思路。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题目”。小到个人文理分科选择、专业志愿填报和就业岗位应聘等,大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已有的答案可以是标准、模板,也可以是参考。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
“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子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晏,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参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处,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辉洒向自己的答案,从此我们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动。
避参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
米兰·昆德拉之言发人深省:“盲从是通往地狱的毒药。”诚哉斯言,若人们陷入参考答案之怪圈难以自拔,终落得迷失自我,万劫不复。我感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质,他没有一味盲从国外潜艇技术,避其短,终让中国深海事业蒸蒸日上;我钦佩于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书写的答案,遇见最绚烂的火树银花。“大多数人如落叶踉跄着归于尘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内心的一片纯净。”所以青年们当免于参考答案之牢笼,不囿于陈规旧法,去开创人生之答案。
谱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壮语如雷贯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该被诟病,但值得尊敬的仍应是能谱写出独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对疟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杂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对饥饿的回答。青年们,你们的回答呢?
“热忱倾江海,丹心入天地。”择参考答案之优,避参考答案之劣,以此为两种最锐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战争中打最漂亮的仗,书写属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斩浪地勇毅前行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描述了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即习题后面的答案以及这些答案的功用。第二段在第一段材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申到更广阔的天地,从学习的题目引申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题目”,如个体的人生选择问题、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等,从个体到社会,从有限走向无限。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答案。材料中体现了答案的“标准”“模板”“参考”三种作用的层次性:有的人只将答案作为检查解题对错的标准,其所见只是眼前的问题、固定的问题;有的人将答案的功用发挥得更大,不仅着眼于检查解题,还能触类旁通,用来规范后续的作业;也有的人能立足当下,又能超越当下,将习题答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仅用于解答习题,还能从中启发新思路,获得新认知,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知新”。材料中列举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将个人的发展问题引申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已有答案的作用,此处的已有答案可以是成功的经验、措施,正确的理念等。最后,材料还概括地把第一段所描述的答案功用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然后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生活的真相——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意在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从既有的答案中领悟新的思路,从求索答案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参考他人提供的答案中做到反求诸己。主要思考的方向有:第一,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认识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的功用,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力;第二,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发挥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功用,从学习中训练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面对已有“答案”,我们要重点发挥其参考作用,从中获得“反求诸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并从解决个人发展问题中学会解决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应该紧紧围绕“答案”展开,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凸显出“答案”对人物的影响和人物对“答案”的态度,结尾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点明文章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已有的“答案”是什么,然后指出这个“答案”对于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如何运用这个“答案”。
立意:
1.参考“答案”,检视自我,启发思想。
2.活用“答案”,形成自己的独有“答案”,指导实践。
3.参考已有“答案”,助力国家民族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