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03 交往语境类-【好题汇编】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专题03 交往语境类-【好题汇编】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6:46: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交往语境类
(202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1.打开
我是一只燕子,现在正飞行在秋风中,矫健如箭,轻快而自由。看着下面错落低矮的屋顶、贴地蠕行的猪羊、蹒跚而行的鸭鹅,我庆幸:我勇敢地打开了稚嫩的翅膀。
谁曾经还不是个“宝宝”?
我也曾在爸爸妈妈的羽翼的庇护下,没心没肺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在别人的屋檐下,筑了巢,让我一出生就处在温暖、安全、封闭的保护之下。
每天,我们只需在那唯一的通向外面世界的洞口,张开乳黄的嘴巴,享受爸妈的投喂。
每当外出觅食时,妈妈总要告诫我们:一定不要走出家门,外边,有猫,有鹰,有悬崖,有狂风、闪电、暴雨,有各种看不到的危险,随时都会让你断命。
我和几个兄弟姐妹,都被吓得瑟瑟发抖,对外边的世界充满恐惧。除非爸妈觅食归来,听到他们的召唤,我们才敢探出头来,在叽叽喳喳争地抢食物的间隙,一瞥外边的世界。
但是,燕,总会长大。慢慢地,我们身上的绒毛,变成了羽毛,散发出悠悠的蓝紫的光泽。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的翅膀也在变长变强,像爸妈的那样,伸展开来,羽片修长有力、排列整齐、富有弹性。
渐渐地,我感觉到,我们的巢穴有点狭小拥挤了。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兄弟姐妹挤在一起,充满了各种争吵、冲突。
这个温暖、安全的襁褓,现在,似乎成了一种束缚。
有一天,爸妈又一次扇动着翅膀,飞离了家门。我在门口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感受着被他们的翅膀掀起的气流,不由自主地说:“为什么我们不飞出去看一看呢?”
家里瞬间安静了。
过了一会儿,二哥轻轻地附和了一声:“是啊,我们也有翅膀,为什么不打开它们,飞出去呢?”
随即,又有几个声音响起。
大姐嗫嚅着说:“可是,妈妈说外边的世界很危险,我们不要走到外边去……”
我马上高声反驳:“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长翅膀呢?难道翅膀不是用来飞翔的吗?爸爸妈妈能飞,我们肯定也能!”
七妹轻声问道:“我还没有飞过,能行吗?会不会被摔死?”
“我先来!”我脱口而出。
当走到洞口时,看到离地那么远,我心里开始打鼓。但是,转念一想:难道不应该试着打开一次翅膀吗?
于是闭上眼睛,纵身跳出,同时奋力地拍击双翅。随即,我听到身后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等张开双眼时,我看到,鸡窝、牛舍、绿树、民房,都在我的下面,矮小如斯。
那是我第一次飞翔。虽然飞行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却让我知道,打开翅膀,打开通向外界的大门,对一只燕子的成长多么重要。
而今,到了深秋。我要拍击着翅膀,跟爸妈,跟兄弟姐妹,一起穿过万里长空,去往南方,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我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曾经勇敢地打开了翅膀。
2.打开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关键的时刻,这些时刻如同一扇扇门,打开它们,我们便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的故事,便是从一次“打开”开始的。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刚刚升入高三,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压力和繁重的学业,我感到无所适从。每天放学后,我总是独自一人回家,心中充满了孤独和迷茫,不愿打开心扉,也无法打开心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公告栏上看到了一则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内容是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帮助。我心中一动,决定报名参加。第一次去社区服务时,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社区负责人安排我去看望一位姓李的老人。
推开她家的门,我看到她坐在轮椅上,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韧和温暖。“孩子,你来了啊。”李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我点点头,开始帮她打扫房间,整理物品。李奶奶看着我忙碌的身影,开始和我聊起了她的过去。
她年轻时是一名教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原以为会被分配到大城市工作,可没想到却被分配到山区支教。她想不通,内心充满痛苦,几次想要逃跑回家。然而一天早晨,她收拾行李准备启程时,推开屋门,她看到外面站满了来送她的乡亲,他们有的拿着一篮子鸡蛋,有的拿着一兜苹果,还有的拿着一把新鲜的韭菜……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但她的心却慢慢打开,充溢着温暖。她一下子豁然开朗,决定留下来,她觉得生命从此找到了归宿。
听着她的故事,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高三这一年,我坚持每周去看望李奶奶,陪她聊天,帮她做家务。她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心灵的导师。她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珍惜当下,如何用爱和希望去点亮自己的生活。
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时,李奶奶的笑容和她的话语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力量和勇气。那一次“打开”,不仅让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它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结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故事。正是这些“打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坚韧和宽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作文题目为“打开”,考生写作时应该确定:“谁”打开?打开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打开?所供材料就此给考生提供了启发。
材料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等语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考生围绕“打开”这个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营造情景,从而构思文章。第二个层次,则指出了“打开”所带来的作用:通过打开,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让自我有了新认知、新思想、新提升;通过打开,也让人生焕发新气象,让人生有了新境界、新格局、新局面。当然,我们也可以由个人生发开去,想象一类人、一群人的“打开”,让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新气象。第三个层次,则为后面题干中的“写一篇记叙文”做铺垫,告诉考生,写作时,要从讲“故事”的角度,通过一段具体的故事,有声有色地来表现每一次“打开”给个体或群体带来的新变化,引发的新感悟,带来的新气象。
写作时,要先确定“谁”在打开“什么”,故事的中心环节要围绕着“打开”而展开,要让打开之前与打开之后的情节形成波澜。叙写过程中,要重视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可重点写打开之际的感受,打开前后的心理的变化、思想的震动。在文章最后要指出这一次“打开”给个人或者社会带来的影响。另外,要挖掘“打开”这一活动所承载的情感、思想意义,或者赋予其象征意味,处理好具体动作之“实”与承载意义之“虚”之间的关系。
立意:
1.打开心门,让爱延续。(打开妈妈留下的信封,让我认识到母爱的厚重。)
2.打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打开《古文观止》,我进入瑰丽的传统美文的花园。)
3.打开心扉,让友情进来。(打开“心结”,与挚友共赴似锦前程。)
4.打开需要勇气,破除才有新世界。(打开信息茧房,接纳世界的多姿多彩。)
(2023·北京卷)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例文:
探索未知世界,助力民族复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海海,勤于探索,方能有所收获。探索未知的世界,不仅是好奇心的驱使,更是责任的使然,成长的必然。
雅各布斯曾言:“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心才是。”诚然,人类丰硕的文明成果,往往都建立在好奇心所激发的求知欲上。好奇心是强劲的智慧,是科学之母。然好奇心也不是一切之源。正如材料中所问“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们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固然有好奇心的驱使,但也源于探索所带来的无限乐趣,更源于探索者的勇气、热爱、责任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未知的世界,源于好奇,更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生之须臾,求索以诚。探索未知世界是个人获得成长的不二法门。培根曾言:“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诚哉斯言,真正的探索者应该有对理想的执着,对真理的坚守。且看香港本土记者陈贝儿,在面对他人对大陆的质疑与偏见时,毅然深入大陆,穿梭全国六个省份去探索陌生的世界,从热带雨林到云贵高原再到西北戈壁,拍出口碑载道的《无穷之路》,宣传了中国形象,也实现了个人价值。青年一代也应如此,以勇气为灯,以热爱为杖,探索未知,实现价值。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源于好奇,更源于对国家的爱与责任。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探索陌生世界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一如于敏,放弃已经卓有成绩的基础物理研究,转向陌生的氢弹技术理论领域,从一张白纸开始,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对国家的热忱,在陌生的领域里不懈探索,直至氢弹问世,惊诧了世界。一如姜文汉,为了国家发展需求,多次改行从头开始,用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在陌生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在国内开拓自适应光学研究方向,使我国自适应光学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清澈的爱与肩上的使命,是新征程路上的号角,激发我们去自愿探索陌生的世界。
路源心始,心并路长,我们秉持探索的信念,在一次次前行中不断历练成长,从暗夜沉沉走向天光初透。探索陌生的世界是一段颠簸之路,考验着每个行者,幸而我们有热爱为灯,有勇气为伴,有责任为剑,纵然前路崎岖也缓缓迈向未来,走向复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个问句构成,“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如果考生对作文题中的问题给出肯定答复,就需要对“好奇心”作出界定;如果给出否定回答,认为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出了“好奇心”之外,还有“热爱”“成就感”“爱国心”“责任感”等因素,就需要明确其中选定的因素的内涵,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读者讨论交流的共有平台。另外,题意中还隐含着几组关系:乐意与强迫、主动探索与被动接受、陌生世界与已知世界、陌生世界与未知世界、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与当下的群体行为等等,可以由此延伸出去作辩证的思考,去探求好奇心之外的其他合理的可能性。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好奇心的内涵,探索未知的重要性,探索陌生世界的因素,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为何要探索未知世界”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陈贝儿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拍摄出口碑载道的《无穷之路》,论证探索未知世界能助力个人的成功。也可以引用黑格尔“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的名言,论证探索未知世界不仅源于好奇心,更源于民族复兴的需要。
立意:
1.探索陌生世界,助力民族复兴。
2.探索未知,实现成长。
3.探索未知,源于热爱与责任。
(2022·北京卷)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解析】例文:
在 线
说实话,若是给我自由选科的权利,我必定将语文从所有科目中剔除。
不是因为我语文差,相反我语文成绩还说得过去;也不是因为我讨厌语文,相反我对语文的兴趣比任何一门科目都要浓厚。
原因无他,教我语文的冯老师跟我家一栋楼,平日里,跟我妈在院子里碰见了,总聊得热火朝天的,话题的中心自然总是我。
我跟我妈抱怨,聊啥不好,非要聊我,你们烦不烦啊?我妈却说,你们冯老师可真好,你要给我乖乖地听话哦……
我厌烦冯老师,但就是挡不住人家的地位在我妈心目中步步攀升的势头,那真叫作扶摇直上啊。
“有的同学自以为语文成绩不错,就开始飘了啊,别人都开视频了,就她不开,又在偷懒啊……”时隔一周,冯老师不阴不阳的声音又响起来了。都居家“静态管理”了,她还像“管家婆”那样唠叨,真烦人!
我这是第二次不开视频了!
我记得冯老师说那话的时候,无数的“小心心”带着窃笑向我飞来,向我表示同情和关切。冯老师虽未指名道姓,但谁都知道矛头对准着我,因为整个钉钉上面只有我一人头像是灰的。
我当然不敢开视频啊,开了视频我就是大傻瓜。我那马大哈的爸妈反应迟钝,没能抢购到一些鱼啊虾啊肉啊之类的,天天不是青菜萝卜,就是萝卜青菜,感觉自个儿的脸都吃绿了。没有爱吃的油焖大虾,我整个人都不利索了。早上起床头没梳脸没洗衣服随手一披,睡眼惺忪的样子,开视频那不是自取其辱吗?
但胳膊拗不过大腿啊,谁让人家冯老师都快升级成我老妈的“闺蜜”了呢!说来也太不可思议,就我妈那“世俗”的样儿,冯老师“斯斯文文”的,俩人咋也不可能混到一块儿呀
!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啊,偏偏我妈和冯老师不是知音,胜似知音。
我把头发扒拉了几下,以大无畏的勇气打开了视频。冯老师见了,藏在眼镜后面的眼睛瞪圆了;同学们看了,嘴巴都咧得大大的,而眼睛却眯得小小的……
糟了,我赶紧照了照镜子,整个一副熊猫眼,经过扒拉的头发不仅没有顺直,反而更乱了,典型的鸡窝头。好在我的笔记做得很完整,作业也完成得很好,而且对于冯老师的问题,我是有问必答,答无不对。还好,冯老师这次没有多说我,只说好好安排作息时间。
我以手加额,庆幸躲过一场劫难。
“开饭了!”晚饭时刻,餐厅里我妈的嗓门儿格外嘹亮,我趿拉着鞋,病恹恹地晃悠到餐桌边坐下。熟悉的香味儿钻入鼻孔,一道道金灿灿的光芒射进我的眼眸,油焖大虾!我老妈竟然神通广大地弄来了油焖大虾!
我蹦起身来,抱着我妈的脖子猛啄了一口。
我妈说:“这虾啊是你们冯老师送的,她自家都没舍得吃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命题作文题,限定题目为“在线”,要求文体为记叙文。
引导语对写作情境也作了要求,“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写作内容则是记叙“‘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审题时不要忽视记叙的主体是“你”,即考生本人。作文要围绕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叙事,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感悟或智慧。
写作最容易也最难的就是选材,因为在疫情时代,网络上的学习及生活经验人与人之间几无差别,作文容易犯“同质化”的毛病。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于平凡琐屑的生活细节中挖掘生活的真义,体现情感的真挚。比如,别人抱怨“在线”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枯燥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乐趣。别人去讴歌赞美抗疫英雄,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疫情中无数平凡生活的坚守者。疫情期间,网络要么沦为“生活坟场”,要么成为“创业高地”,“在线”的独特生活经验,既是煎熬,也是磨砺,关键要看心态、眼光和智慧。有人在“线上”沉沦,有人在“线上”奋起。
具体行文还要注意记叙的技法,切忌平铺直叙,可以欲扬先抑,可以层层设悬,可以叙事留白,可以在叙述中加入必要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描写,还可以辅以精练生动的景物描写来适当点染烘托。
立意:
1.不一样的“在线”课堂,让我感受到师恩或同学之谊。
2.“线上”抢菜,疫情中生活一如既往。
3.“线上”组队K歌、游戏,学习娱乐两不误。
4.“在线”援助,“我”向他人伸出热情之手。
5.“在线”的生活别样精彩,积极乐观战胜疫情的阴霾。
(选用全国一模到三模或者考前模拟题)
(2024届·浙江宁波·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充满变量,社会发展也有诸多偶然因素,对于前进道路上的这些不确定性,有人充满忧虑,在犹豫不决中故步自封;有人未雨绸缪,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有人随遇而安,面对各种状态都能怡然自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不确定之剑,铸就确定之魂
江流九派,山峙五岳,国际形势云谲波诡,时代风云变幻莫测,实为常态。黑天鹅频频起飞,灰犀牛势不可挡,我们在唯一确定的不确定性面前,就甘于手无缚鸡之力了吗?习近平主席就曾说过:“我们要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我想我们的确应该正视不确定性,转化不确定性,以不确定之剑,铸就确定之魂。
追根究底,到底何谓“不确定性”。我们断不能将不确定性理解为 “修短随化”式的生活无常,也定不能将其视为“朝不保夕”式的难以预料。当下的不确定性实为一种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生活常态。
用好不确定性这把利剑,修筑己之美德。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发奋攻读,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谁料八次会试都落第,但他依然能“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归有光在不确定性中淬炼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美德。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成长在战乱,一生历经风雨,但她依然能淡然风雅地将诗词传唱,叶嘉莹在不确定性中坚守了自己笃信前行的美德。我们之所以常常被世界的不确定性所俘获,或者摧毁,根本就在我们对于自我的不确定。当我们能够借力不确定性,从而修筑起自己身上的不变美德,找到自己的确定性,就能如“定海神针”般坚不可摧。
用好不确定性这把利剑,永固国之精神。
当我国的北斗团队碰到日渐风靡全中国的GPS,正如萌动的春芽突然遭遇泥石洪流,若是就此放弃,便不会再有“世界北斗”之说,北斗团队正是在不确定性中弘扬了永不言弃的民族精神,终向死而生,完美蜕变。当高歌猛进的华为突然遭遇芯片战的野蛮围堵,正如奔腾的长江突然遭遇激流险滩,若是一蹶不振,便不会再有“遥遥领先”之说,华为正是在不确定中锚定了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终鸿蒙初开,万众惊艳。
现在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因为时代风云的稳固不变,恰恰是因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会从天而降,只有我们借力不确定性,才能于实事中将国之精神一砖一瓦地堆砌,找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确定性,让家国永立不倒。
诚然,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突如其来和不确定性,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也许也能平稳渡过。但是正如惠特曼所说:“不论你望得多远,仍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能数多久,仍有无数的时间数不清。”若只是被动应对不确定性,终会让我们疲于面对,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常态,还是需要我们正视以后,先接纳,再转化,最后用好不确定性这把利剑。
以不确定之剑,修筑自己的美德,永固家国的精神,美德与伟大的民族精神即是灵魂,当美好的灵魂已确定,变得不可撼动,还何惧不确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则作文材料的核心议题是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的思考。材料提到了三种应对“不确定”典型态度,一是消极逃避,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一是提前筹划,主动迎接,谋定后动;一是安时处顺,随遇而安,无往不可。考生可选择一种进行讨论,或正向肯定,或反向批判,也可对其中的几种态度进行综合考量。从材料后面的省略号可以看出,对这个问题的相关思考绝不囿于以上三种,考生完全可以从其他角度展开发散思维,但前提都得是面对不确定的背景下应该具备的比较符合价值观的人生态度。
“不确定”是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一方面,科技发展一日千里,ChatGPT、Sora等颠覆性成果相继问世:一方面,国际关系波谲云诡,俄乌战争,巴以争端等地区冲突阴霾不散。在这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中,人类将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青年思考。与此同时,作为即将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偶然,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变量,肯定也有许多深切感受。写作时,考生或从自身出发,或着眼社会发展大局谈自己的独特体悟均可。
写作中,在文章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时势的变动不居,一味置身事中容易产生焦虑与愤慨;而如果能抽身出局,以历史的视角去看待,则会多几分睿智与淡然。主体部分分别分析以下内容,历史视角要求我们站在客观立场去看待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利害恩怨;历史视角要求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迷茫疑惑;历史视角要求我们能记录并反思自己所经历的诸多不确定性,以求智慧的增长。最后总结全文,借助时代赋予的工具便利,不断增强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让自己的内心日益强大,我们就有可能成功驾驭“不确定性”这匹野马。以简易驭变易,实乃古今不易之准则。
立意:
1.人生因不可预约而精彩。
2.未雨绸缪,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3.享受多变生活,诗意栖居大地。
4.拒绝内耗,积极化解“不确定”的负面影响。
5.波谲云诡日,发展突破时。
(2024届·浙江金华·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性的陷阱:固执己见
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时,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况;它符合人的心理特质。这种现象其实可以称之为“信息屏蔽”。“信息屏蔽”意味着阻断、隔绝,我们可以视之为观念上的保守,或是自我意志的强化。
固执己见,有时也能体现出干脆果决的姿态,不时闪烁出智性的火花。其实,可怕的不是固执己见本身,而是对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的自动忽略。这种自动屏蔽信息的机械化且自然而然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信息被阻断、隔绝,我们已有的观念被进一步强化,思想被套上“绝对正确”的套子。如此一来,我们要么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要么朝错误的深渊愈陷愈深。
想那韩国三星手机曾在我国拥趸众多,一时风头无二,然而当三星手机被用户频频爆出产品质量问题后,三星电子所为,不是接纳用户的投诉和反馈,而是极不负责任地“甩锅”给顾客。在固执己见的“傲娇”中,三星电子愈滑愈远,直至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美国的销售业巨头亚马逊亦属此例,不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不灵活地因时制宜地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不积极推进商品销售模式的更新,而是固守着北美大陆和西欧那一套。面对生活品质日高、需求越发复杂的中国用户,财力雄厚、版图巨大的亚马逊也只能“唯别而已”!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正是“逆耳忠言”“利病良药”。有吸纳,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分出是非,才会知道自身之不足。呆在思想和信息的“茧房”里,固然风雨不侵,安稳无虞,但只要略受外力,我们赖以保护的建筑便会轰然崩塌。但凡中华儿女,或许都会记得满清,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就是不听“忠言”,不吃“良药”,置变革图强的呼声不顾,固守“祖宗之法”,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意,迫害民众。结果落得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由此开始!
企业如此,国家如此,对于我们年青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有盲目自信的时候,以为自己的想法代表着正确,甚至是至理,对他人意见置若罔闻。我们在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索道上疾行,却不知脚下即为万丈虚空。诚然,年青人不能没有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高自大、封闭守旧。我们要的不是关起门来“自弹自唱”,而是胸怀大开、海纳百川的气度。
两千多前齐威王尚能听取邹忌之言,鼓励群臣吏民或“面刺”,或“上书”,或“谤讥”,新时代的我们更是需要开放博大的心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考生要辩证思考、分析这种现象。像这样的作文不能简单的判断“对”或者“错”,而应该全方位思考不同做法的利弊,从而使得认识更客观、全面。
考生需要注意,这里的“人们”指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个别现象。“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也就是被自己的主观想法引导、局限;这种想法是对是错,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有时候并不能正确判断,因而这种“执着”就可能是对真理、理想的坚持,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这种做法同样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自动排斥干扰信息,使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坚定;坏的一面是不能接受其他有用信息,有可能陷入自我陶醉的境地,进而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总之,考生要充分地、辩证的思考这句话中的所有信息,尽量全面透彻地理解其多义性,从而找到较为正确、全面的观点。
写作时可以就其中一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思考、探讨,也可以全面分析、综合立意。如写议论文,可以采用层进式写法。先摆出类似的现象,用排比句式尽量涵盖全面;然后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弊,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因为懒惰,我们使用单一视角的本能,只用我们最擅长的技能处理问题,自动忽略不符合我们想法的信息,而懒得去用多个角度观察问题、收集多个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这种做法的危害;最后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注意论据要详实充分,举例、引用,正反对比都是写作本文较为合适的论证方法。
立意:
1.摆脱懒惰和本能,客观全面思考问题。
2.既要执着,又要兼听。
3.客观理性优于主观感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交往语境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写作。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充满变量,社会发展也有诸多偶然因素,对于前进道路上的这些不确定性,有人充满忧虑,在犹豫不决中故步自封;有人未雨绸缪,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有人随遇而安,面对各种状态都能怡然自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