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文化常识
(2022·北京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答案】(1)答案示例:
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答案要点:
①“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
②“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③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石头记》: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埂峰下。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埂峰,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可见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情僧录》: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贾宝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以及黛玉香消玉殒之后,他看透了世间种种,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面镜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再看看这风月宝鉴的出处,据红楼梦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跛足道人这前半句话告诉了我们风月宝鉴的出处、制作者、功效,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他带风月宝鉴下凡的意义和禁忌,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风月宝鉴的“正面”指男女情爱,“背面”告诫我们不要太过痴迷。可见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女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且《红楼梦》一篇故事,按作者自己说来,是为了替闺阁立传,作者同情闺阁女儿的薄命,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赞同闺阁女儿的“风流”、“忠义”、“巾帼不让须眉”。可见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
分析《红楼梦》书名的合理性,需要将书名与书中内容关联。
首先解释“红楼”的含义。“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另外“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而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字面上理解,“红楼”即“朱门”,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由此,“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而《红楼梦》写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出身高贵,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们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是作者倾尽心力歌颂的对象,然而她们的结局却逃过不“悲剧”二字;另外书中所写“四大家族”更是权势遮天的富贵大家族,故事正是写他们由盛而衰的必然命运。因此“红楼”涵盖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提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翻阅“金陵十二钗”图册,听仙女们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饮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缱绻,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灵对他谆谆警戒,最后他落入万丈迷津,这正是贾宝玉一生的简要概括。世上繁华、深情终不过大梦一场,恍然一梦,情海幻变,这是人生的真相。“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红楼一梦,繁华终归于尽,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 )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为世界奉献了一届( )、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在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目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场景,感受了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的唯美意境,欣赏了冰鞋划过冰面的轻盈曼妙,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浪漫缱绻……全新科技美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空灵而又壮观的视觉盛宴。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 ):从攻克尖端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到挥洒汗水的冬奥场馆建设者;从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农民滑雪队,到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 ,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取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出自《论语》。
B.“欣欣向荣”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C.“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D.“折柳寄情”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答案】 3.A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都出自《论语》”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
故选A。
(2022·天津卷)21.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①宝黛共读:宝玉自进入大观园后更恶读八股,于是僮儿焙茗给宝玉弄来禁书《西厢记》,宝玉欣喜若狂,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桥畔幽避之处偷读《西厢记》,并借西厢之恋,吐露心中之情。喜欢的理由:场景唯美,宝黛两人从此更加心意相通。
②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想找黛玉玩,看到宝玉先进去了,为避嫌就往回走。看到两只玉蝴蝶非常可爱,就追上去想捉住玩耍,于是拿着团扇蹑手蹑脚地追逐蝴蝶。喜欢的理由: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的性格。
③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刘姥姥因家计艰难,带着外孙板儿来贾府攀亲。来到贾府门前,刘姥姥蹭到角门前,称呼守门人为“太爷”,极力讨好,最后一位老者善意地告诉她周瑞的住所。喜欢的理由:写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差别巨大以及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幅图是宝黛共读西厢记,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相关情节是: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喜欢的理由:①这是很唯美浪漫的场景:沁芳闸桥边有大片的桃花,桥下流水潺潺,落花浮荡,融融泄泄。桃花林下面的石头上坐着一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美少年。他正专注地读书。这时,在桃花雨中一位如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姑娘走来了,二人共读西厢。这份唯美,难描难画。②共读西厢,让两颗年轻的心贴近了,让他们的灵魂找到了共鸣,他们成为了灵魂知己。
第二幅图是宝钗扑蝶,在《红楼梦》第第二十七回,相关情节是: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喜欢的理由:宝钗自来是以稳重端庄示人的,而这个情节却表现了宝钗的另一面,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
第三幅是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在《红楼梦》第六回,相关情节是:次日天未明,刘姥姥带着才五六岁的板儿进城来,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前,只见一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掸了掸衣服,又教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板凳上,说东谈西。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他一番,便问:“那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陪房周大爷,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有人就出来了。”内中有一老者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故耍他。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喜欢的理由:贾府的奴才也比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高贵,凸显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巨大;另外,此处刘姥姥的表现,如称守门人为“太爷”等体现了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2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2.(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21.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22.(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权贵奢侈成风,礼乐流于玉帛钟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实质内容等现象,发出了深深地慨叹。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专注于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在那样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希冀用礼乐教化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但缺少了这样的认识,以玉帛钟鼓为表现的礼乐教化就会成空洞的形式,没有了内涵蕴义,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礼乐了。
第二则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可见第一、二则材料的共性是: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2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经典名著内容,并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的能力。
(1)《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音乐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击磬(于卫):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比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比如“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等等。
(2)第三则材料的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孔子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时侯,总是充满善意,让人先唱,尽量让人家开心。他唱了后鼓掌再让他唱一遍,这时,孔子才和着人家合唱。“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这是其“修身”的体现。
“必使反之”,请他再唱一遍是想细致学习,切磋琢磨,增进技艺。这是孔子谦虚、善学的体现。
孔子主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鼓励。
孔子行善,融于平常,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选用全国一模到三模或者考前模拟题)
(2024·天津红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______。从塞北充满蒙古风情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彩云之南( )的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从江南水乡( )的桑基鱼塘系统,到甘南青藏高原边缘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如果你对中华民族迁徙历史和客家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看看江西崇义的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看看南迁民众特别是客家祖先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如果你对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湖南新化紫鹃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众多的少数民族不仅( )出深入云端的壮美梯田,而且还搭建了吊脚楼、板屋,他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经年欢愉……
我们能够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幸福,这幸福来自我们本就渴望的田园风貌。农业文化遗产,是最中国的遗产,( )着中国文化中最根源的那些信息。一起走吧,暂离浮华都市,走向农田,走上田埂,做一个幸福的人。
3.选文中涉及了中华民族的田园文化,下列与田园相关的文学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犁的《荷花淀》除了描写美丽的白洋淀风光,还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解放战争时期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充满散文特有的意境美。
B.《芣苢》一诗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五言古诗的形式,结合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画,《归去来兮辞》更是写到了自己躬耕田园的场景。
D.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答案】 3.A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还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解放战争时期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错,应是“抗日战争时期”。
故选A。
(2024·天津河北·二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毕业季。论文,是学业的阶段性总结;论文致谢,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表达。这些致谢有的感谢父母,有的感谢自己,有的感谢时间;有的深情,有的幽默,有的通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真诚。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致谢大都于朴实的文字里( ① )着情真意切:“感谢你们在我每一次面临选择时,帮我分析得失却从不替我决定”“希望我努力成长,能赶上你们变老的速度”,真诚的话语令母亲( ② )。还有一些致谢,( ③ )是讲述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就已让人泪流满面。比如一位博士在致谢中讲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这被网友们称为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在另一封致谢信中,主人公感谢相濡以沫的妻子,这也被读者喻为现代版的《项脊轩志》。这些致谢也许没有论文内容那么“高精专”,但却是使论文发光的一部分。
6.下列和文段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致谢”的“谢”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之意相同。
B.《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创作的勉励青年珍惜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的赠序。
C.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表达了归有光对去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沉怀念。
D.“相濡以沫”典故出自《庄子》,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
【答案】 6.A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
A.“‘谢’之意相同”错。“谢”,感谢;/道歉。句意:向人表示感谢。/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A。
(2024·天津和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 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 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敦煌》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者对这座沙漠宝库 的探索;《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与人们生活 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元穷宝藏。用纪录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9.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月派”代表人物;“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B.苏轼,字明允,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其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
C.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文学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答案】 9.C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新月派’代表人物”错误。鲁迅不是“新月派”代表人物。“新月派”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
B.“字明允”错误。苏轼,字子瞻。
D.“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错误。白居易与元稹共同领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
故选C。
(2024·天津和平·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飘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 ),也有人文的( ),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 )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 ),人们认识到,______。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12.下列与选文中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唐
C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宋
D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登泰山记》 姚鼐 明
A.A B.B C.C D.D
【答案】12.A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不是《望岳》。
C.“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柳永的《望海潮》,不是姜夔。
D.《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是清朝人,不是明朝。
故选A。
(2024·天津河东·一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一直是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今年春晚同样坚持传统根脉与当代律动的结合,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一方面努力为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活力。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通过TD交互技术与投影技术使非遗面食表演与舞蹈表演同框,画面极具新意与趣味。节目编排巧妙地将方言与各地美食结合呈现。舞台上不仅有众多明星以家乡话出场,令人( )亲切,创作者更邀扯面师傅等普通劳动者现场制作( )的美食,在展现文化底蕴的同时,热闹欢快的情绪自然累积,与春节氛围紧密贴合。
时光流转,今年春晚特地“请”唐代诗人李白再来看看“今日长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李白”在节日灯火中再次吟诵起熟悉的诗句,华夏儿女也在那一刻完成了穿越千年光阴的又一次相见。陕派说唱抑扬顿挫、创意舞袖灵动多姿、鼓乐交响悠远绵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目最后,众多文艺名家朗诵流传千古的诗篇,使观众仿佛能听见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音符,感受到中华诗歌不朽的魅力。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
B.“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曾写过《蜀道难》《蜀相》《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
C.选文中“陕派”的“陕”泛指贾平凹散文《秦腔》中“八百里秦川这片土地”。
D.《山河诗长安》中“长安”与《琵琶行》诗中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的“京城”所指相同。
【答案】 15.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蜀相》”错误。《蜀相》是杜甫的作品。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文化常识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 )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为世界奉献了一届( )、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在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目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场景,感受了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的唯美意境,欣赏了冰鞋划过冰面的轻盈曼妙,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浪漫缱绻……全新科技美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空灵而又壮观的视觉盛宴。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 ):从攻克尖端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到挥洒汗水的冬奥场馆建设者;从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农民滑雪队,到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 ,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取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出自《论语》。
B.“欣欣向荣”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C.“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D.“折柳寄情”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21.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2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2.(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______。从塞北充满蒙古风情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彩云之南( )的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从江南水乡( )的桑基鱼塘系统,到甘南青藏高原边缘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如果你对中华民族迁徙历史和客家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看看江西崇义的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看看南迁民众特别是客家祖先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如果你对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湖南新化紫鹃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众多的少数民族不仅( )出深入云端的壮美梯田,而且还搭建了吊脚楼、板屋,他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经年欢愉……
我们能够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幸福,这幸福来自我们本就渴望的田园风貌。农业文化遗产,是最中国的遗产,( )着中国文化中最根源的那些信息。一起走吧,暂离浮华都市,走向农田,走上田埂,做一个幸福的人。
3.选文中涉及了中华民族的田园文化,下列与田园相关的文学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犁的《荷花淀》除了描写美丽的白洋淀风光,还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解放战争时期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充满散文特有的意境美。
B.《芣苢》一诗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五言古诗的形式,结合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画,《归去来兮辞》更是写到了自己躬耕田园的场景。
D.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毕业季。论文,是学业的阶段性总结;论文致谢,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表达。这些致谢有的感谢父母,有的感谢自己,有的感谢时间;有的深情,有的幽默,有的通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真诚。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致谢大都于朴实的文字里( ① )着情真意切:“感谢你们在我每一次面临选择时,帮我分析得失却从不替我决定”“希望我努力成长,能赶上你们变老的速度”,真诚的话语令母亲( ② )。还有一些致谢,( ③ )是讲述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就已让人泪流满面。比如一位博士在致谢中讲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这被网友们称为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在另一封致谢信中,主人公感谢相濡以沫的妻子,这也被读者喻为现代版的《项脊轩志》。这些致谢也许没有论文内容那么“高精专”,但却是使论文发光的一部分。
6.下列和文段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致谢”的“谢”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之意相同。
B.《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创作的勉励青年珍惜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的赠序。
C.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表达了归有光对去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沉怀念。
D.“相濡以沫”典故出自《庄子》,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 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 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敦煌》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者对这座沙漠宝库 的探索;《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与人们生活 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元穷宝藏。用纪录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9.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月派”代表人物;“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B.苏轼,字明允,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其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
C.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文学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飘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 ),也有人文的( ),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 )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 ),人们认识到,______。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12.下列与选文中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唐
C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宋
D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登泰山记》 姚鼐 明
A.A B.B C.C D.D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一直是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今年春晚同样坚持传统根脉与当代律动的结合,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一方面努力为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活力。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通过TD交互技术与投影技术使非遗面食表演与舞蹈表演同框,画面极具新意与趣味。节目编排巧妙地将方言与各地美食结合呈现。舞台上不仅有众多明星以家乡话出场,令人( )亲切,创作者更邀扯面师傅等普通劳动者现场制作( )的美食,在展现文化底蕴的同时,热闹欢快的情绪自然累积,与春节氛围紧密贴合。
时光流转,今年春晚特地“请”唐代诗人李白再来看看“今日长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李白”在节日灯火中再次吟诵起熟悉的诗句,华夏儿女也在那一刻完成了穿越千年光阴的又一次相见。陕派说唱抑扬顿挫、创意舞袖灵动多姿、鼓乐交响悠远绵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目最后,众多文艺名家朗诵流传千古的诗篇,使观众仿佛能听见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音符,感受到中华诗歌不朽的魅力。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
B.“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曾写过《蜀道难》《蜀相》《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
C.选文中“陕派”的“陕”泛指贾平凹散文《秦腔》中“八百里秦川这片土地”。
D.《山河诗长安》中“长安”与《琵琶行》诗中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的“京城”所指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