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积累重点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鉴赏借助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写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并借助注释理解语言,整体把握文意。
情感与态度:了解晏子的政治主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情分析
这堂课是在禺山中学上的一堂课,我与学生很陌生,课前无法布置学生预习与准备。不过,据了解,该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好,比较活跃。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逐层深入的问题为引导,以朗诵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推进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并突破重点、难点。
3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数”“诛”“罪”“谢”“强”“与”“而”“之”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并还原倒装句式。
3.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塑造晏子形象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治东阿》。以前,同学们学过与晏子有关的什么文章?
活动2【活动】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课文(读顺,读通)
教师板书:通假、活用、古今异义、句式、虚词
3.学生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3【活动】三、通过朗读,借助注解,理解语言,把握文意
(一)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晏子一共治理了几次?
(二)晏子之前治理东阿
1.晏子之前是怎样治理东阿的?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前: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请解释加横线词语,并积累)
2.景公对晏子之前治理东阿的态度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请找出直接表明景公态度的词语,并翻译这段话,重点积累古今异义及倒装句式)
3.尝试读出景公愤怒的语气
4.晏子面对愤怒的景公,采取了什么对策?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请翻译这段话,重点注意“死之”:为这件事而死)
(三)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
1.晏子第二次是如何治理东阿的?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
(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进行积累)
2.景公在第二次接见晏子时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从原文找出来。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翻译,重点注意主谓倒装句式,联系《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作用:强调谓语)
3.尝试读出景公高兴的心情
4.这时的晏子又是什么态度?请大家一起读出来。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
(注意“辟”的理解)
5.面对晏子的语重心长,景公是否有所感悟,他的表现怎样?请大家一起读出来(注意读出景公醒悟后的诚恳的语气)。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理解并积累重点实词:谢、强、与)
(四)写作手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示晏子治理东阿的全过程?
(对比手法)
前:民无饥者――好, 被责备
后:饥者过半――差, 受恭贺
(五)晏子形象
1.古时候,有臣子向皇帝进谏采用的方法的犯言直谏,不成功便成仁。晏子是这样做的吗?他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方法,用事实说话。
2.从全文来看,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选择两个词形容一下。
他是一个爱国、勤政爱民、不畏强权、足智多谋、善于劝谏的人。
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活动4【活动】四、分角色朗读:晏子、景公、旁白
活动5【导入】五、课堂小结
活动6【作业】六、课后延伸练习题
1.请查找晏子、景公的有关故事及作者刘向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你的认识,选择任何一个人物写一段评论性的话。要求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不少于200字。
2. 结合课后练习四,辨析“而”的用法。
3.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并按用法和意义进行分类。附注:“而”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