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没有获得官职的党内支持者暗杀,副总统阿瑟就任美国第二十一任总统。为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你认为阿瑟总统的改革措施应该是( )
A.加强对总统的安保工作
B.禁止任命本党人员担任要职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实施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
2.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3.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
A.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使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提高
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
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
4.(2023辽宁大连期末)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说明,相较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的特点是( )
A.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更加顺应了民主化的趋势
C.体现了全民参政的时代特点
D.激发了民族意识的高涨
5.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司,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6.(2023河北承德调研)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该学者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7.曹魏初设九品中正制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中央对选任权的掌控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D.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
8.唐朝遂有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朝廷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照唐朝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下列关于唐朝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C.台、谏分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9.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10.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说明文官体系( )
A.在政党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B.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具有决定作用
C.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
D.已经控制了执政党
11.1912年7月颁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铨叙局职务范围为“荐任官以上任免事项,荐任官以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事项,恩给及抚恤事项,荣典授予事项,外国勋章受领及佩用事项等”。这说明铨叙局的主要职能是 ( )
A.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B.前朝官吏的甄别
C.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
D.筛选奖励有功人员
12.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中叶,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
C.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没有获得官职的党内支持者暗杀,副总统阿瑟就任美国第二十一任总统。为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你认为阿瑟总统的改革措施应该是( )
A.加强对总统的安保工作
B.禁止任命本党人员担任要职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实施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
解析加菲尔德总统遭刺杀并非是由于当时的安保措施不得力,而是因为“政党分肥制”的惯例导致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实行文官制度,稳定公务员队伍,但是,政府的要职仍然由本党人员担任,D项正确。
2.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解析所谓的“政治中立”是指在不同政党之间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D项正确;不同的政党可能从本党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但是“背叛国家”这种极端现象很少出现,A项错误;“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民族国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
3.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
A.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使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提高
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
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
解析英国已经在1870年确立了文官制度,189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使其专业化水平提高,B项正确,A项错误;职务常任是造成官僚习气的主因,C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度与文官等级无关,D项错误。
4.(2023辽宁大连期末)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说明,相较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的特点是( )
A.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更加顺应了民主化的趋势
C.体现了全民参政的时代特点
D.激发了民族意识的高涨
解析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权利和参加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不是一个概念,与民族意识更无关联。女子能够参加公务员考试说明文官体系对女子的开放,有利于男女平等,A项正确。
5.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司,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解析这些举措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的,强化监察的目的是加强专制,故选C项;明朝时期已废除了宰相,排除A项;防止地方分裂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厂卫特务制度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健全,排除D项。
6.(2023河北承德调研)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该学者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解析由材料“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知新老士族可通过自身的强大势力干预人才的选拔,考试成绩并不能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并未提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大,排除D项。
7.曹魏初设九品中正制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中央对选任权的掌控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D.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
解析根据材料“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通过中央委任的中正官才能决定地方推荐的人才能否做官,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选任权的掌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曹魏时期官员的任命权,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下虽然设有中正官,但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
8.唐朝遂有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朝廷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照唐朝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下列关于唐朝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C.台、谏分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D
9.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答案:A
10.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说明文官体系( )
A.在政党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B.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具有决定作用
C.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
D.已经控制了执政党
答案:B
11.1912年7月颁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铨叙局职务范围为“荐任官以上任免事项,荐任官以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事项,恩给及抚恤事项,荣典授予事项,外国勋章受领及佩用事项等”。这说明铨叙局的主要职能是 ( )
A.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B.前朝官吏的甄别
C.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
D.筛选奖励有功人员
答案:A
12.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中叶,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
C.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