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课一练(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课一练(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7: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统计, 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 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 838人 (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 638 844人。这一增长(  )
A.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
B.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育体制
C.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
D.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2.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
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3.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4.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5.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6.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
7.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8.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则是(  )
A.考试选拔  B.党管干部 
C.任职终身  D.严格考察
9.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著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二篇、《五经》义一篇。”材料说明清政府(  )
A.被迫对科举制进行改革 
B.正式废除科举制
C.开始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 
D.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11.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选官法案,但章程文本与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教育体制的落后
B.军阀割据混战
C.帝国主义的阻挠
D.违背民意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这一制度(  )
A.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C.以公开公平为根本原则
D.改革开放后,被公务员制度取代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从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 0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吴根洲《科举导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统计, 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 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 838人 (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 638 844人。这一增长(  )
A.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
B.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育体制
C.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
D.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04~1909年期间,新学堂数量与学生数量大量增长,这有利于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故选C项。
2.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
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选B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故选B项;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3.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解析:选B 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制,故选B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项;C项不是中国公务员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4.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解析:选B 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故选B项;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排除;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排除D项。
5.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解析:选B 从材料可以看出,考试权是五权之一,同时设立考试院,这说明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与一党专政无关,排除C项;“异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6.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
解析:选C 1948年10月即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要求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干部,促进干部成长,体现了党管干部制度,故选C项;B项材料未体现,A、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
7.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解析:选C 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这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D项。
8.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则是(  )
A.考试选拔  B.党管干部 
C.任职终身  D.严格考察
答案:B
9.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著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二篇、《五经》义一篇。”材料说明清政府(  )
A.被迫对科举制进行改革 
B.正式废除科举制
C.开始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 
D.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答案:A
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答案:B
11.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选官法案,但章程文本与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教育体制的落后
B.军阀割据混战
C.帝国主义的阻挠
D.违背民意
答案:B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这一制度(  )
A.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C.以公开公平为根本原则
D.改革开放后,被公务员制度取代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从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 0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吴根洲《科举导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清朝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和材料二中“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 0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和材料二中“从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1)变化:从以科举为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再到废除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
(2)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