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 宪政党 1912年3月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
统一党 1912年1月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年5月 黎元洪 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年8月 孙中山、 宋教仁 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民主党 1912年8月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等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C.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3.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制度,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这一历程说明了( )
A.人民代表的广泛性 B.民主革命的历久弥新
C.苏联制度影响久远 D.人大制度的传承发展
5.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
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
C.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
6.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这反映了( )
1950年4月14日 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
1951年5月16日 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7日 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
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8.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当时陕甘宁边区( )
阶层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所占比例 4% 65% 25% 1% 1% 2% 2%
A.各阶级联合政府得以建立
B.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践行了分权制衡民主原则
D.受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9.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10.有学者在论述国民政府时说:“孙逸仙把党(国民党)看作权力的根本所在……而蒋介石却使党软弱无力……该党的委员会和全国代表大会为蒋介石作出的决定提供合法的图章。”该学者意在说明国民政府( )
A.实际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为打出“行宪”招牌做准备
C.遵循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D.违背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11.1942年12月29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12.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 宪政党 1912年3月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
统一党 1912年1月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年5月 黎元洪 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年8月 孙中山、 宋教仁 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民主党 1912年8月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等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C.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选C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各类政党纷纷建立,这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的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行政区划层级划分类似于政权建设,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故选B项;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排除C项;抗战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峙,排除D项。
3.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解析:选B 协商民主是建立在维护公共利益这个崇高的价值目标基础上的,它要求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把自身的特殊利益融入共识中,寻求一种考虑众多主体利益,体现公意的方案。在协商民主中,公共利益并非仅指“多数人”的利益,它还要考虑“少数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体现了“共和”精神,故选B项。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制度,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这一历程说明了( )
A.人民代表的广泛性 B.民主革命的历久弥新
C.苏联制度影响久远 D.人大制度的传承发展
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到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这说明人大制度在传承发展中形成,故选D项。
5.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
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
C.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
解析:选C 由材料中“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推断出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才正式诞生,排除D项。
6.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这反映了( )
1950年4月14日 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
1951年5月16日 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7日 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基层社会进行了民主选举,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意味着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推进,故选A项。
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选B 材料中“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治建设在逐步完善,民主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在探索中前进,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举手段和方式,没有涉及民主程序,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8.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当时陕甘宁边区( )
阶层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所占比例 4% 65% 25% 1% 1% 2% 2%
A.各阶级联合政府得以建立
B.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践行了分权制衡民主原则
D.受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答案:D
9.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答案:A
10.有学者在论述国民政府时说:“孙逸仙把党(国民党)看作权力的根本所在……而蒋介石却使党软弱无力……该党的委员会和全国代表大会为蒋介石作出的决定提供合法的图章。”该学者意在说明国民政府( )
A.实际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为打出“行宪”招牌做准备
C.遵循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D.违背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答案:A
11.1942年12月29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答案:C
12.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