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1课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课堂导入
“道法自然”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来抚平我们的内心。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老子生平及其作品《道德经》,掌握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提升文本写作能力。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掌握文言知识,掌握并运用“以喻说理”的写法。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新知
壹
课后作业
肆
课堂练习
贰
知识总结
叁
目
录
探究新知
壹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老子画像
老子思想
老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
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基本知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基本知识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纠正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诵读指导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诵读指导
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体会其中的深意。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十一章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十一章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二十四章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二十四章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三十三章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六十四章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六十四章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通假字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1.状语后置(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 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3. 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2. 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
3.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探究内容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一)怎样理解《老子》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探究内容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二)如何理解《老子》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明确方法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2)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3)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4)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四)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示例: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老子所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课堂练习
贰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巩固基础
1.下列句子中对标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
“复”是动词,弥补、补救
巩固基础
2.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D
“伐”是动词,夸耀
“伐”是名词,功劳,功业。
“伐”是动词,讨伐,攻打。
“伐”是动词,砍伐。
课内提升
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知识总结
叁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知识总结
本单元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人文主题为“百家争鸣”。
《老子》四章是本单元的第六课的第一篇,本节课依据学习目标,重点围绕文言诵读、原文分析、文言知识、深入文本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文本方面从探究内容、论证方法、思想提升三个层面分析,基本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总结
课后作业
肆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课后作业
必做内容:
1.完成《老子》四章课后练习题。
2.在学习笔记本上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选做内容:
1.老子的观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给当代青年深刻的思想启迪。学习了本文的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呢?请你以“无为与有为”为主题,运用文中所学的知识写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感谢聆听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墨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轻装简从,随兴出发
只身天涯,以梦为马
END.THANK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