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务式课件(共4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务式课件(共4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8 17: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3课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课堂导入
精骛千载,思接圣贤。孟子“人性本善”的观念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那孟子的思想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奥秘呢?对我们的价值信念又有什么帮助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内容,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言知识,明确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提升文言鉴赏能力。
3.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掌握文言知识,明确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提升文言鉴赏能力。
2.深入文本,把握孟子的观点,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探究新知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



探究新知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作者简介
孟子画像
孟子思想
孟子的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思想
孟子的思想(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思想
孟子的思想(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简介
《孟子》基本知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纠正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诵读指导
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整体节奏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层次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一部分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一部分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二部分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表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
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
⑦内交:结交,“内”同 “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二部分
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二部分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三部分
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三部分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保:使……安定。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理解内容】研读第四部分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
【深入探究】研读第四部分
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
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通假字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1.判断句(1)辞让之心,礼之端也(2)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重点虚词
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重要虚词——之:
(1)助词“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探究内容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一)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探究内容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二)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句话?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明确方法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2)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3)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4)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四)请结合本身生活经历,分析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示例: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四)请结合本身生活经历,分析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思想提升
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
(四)请结合本身生活经历,分析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课堂练习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巩固基础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
“内”同“纳”,结交。
“然”同“燃”,燃烧。
“要”同“邀”,求取。
巩固基础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
判断句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
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课内提升
1.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C
课内提升
2.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知识总结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知识总结
本单元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人文主题为“百家争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本单元的第五课的第三篇,本节课依据学习目标,重点围绕文言诵读、原文分析、文言知识、深入文本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文本方面从探究内容、论证方法、思想提升三个层面分析,基本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总结
课后作业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课后作业
必做内容:
1.完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题。
2.在学习笔记本上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选做内容:
1.孟子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运用了许多的论证方法,而这些论证方法也是我们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你以“学习”为主题,运用文中所学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感谢聆听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轻装简从,随兴出发
只身天涯,以梦为马
END.THANK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