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
——学霸知识笔记——
知识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要点: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知识解读: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十一届全会的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左倾思想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于遵义会议)。
(3)1980年,恢复刘少奇名誉,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学霸笔记: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分为四个时期:
①1949年10月—1956年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
②1957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
③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④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3)20世纪中国在前进道路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位伟人: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人民醒过来。
②毛泽东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站起来。
③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成功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人民富起来。
知识点2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要点: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2)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解读:
(1)农村改革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方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最早实行的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
作用:①解放了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
内容:①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现代化建设,增强中国经济实力。
学霸笔记: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目标、前提、实质
①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④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公有制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加入人民公社,平均分配,土地公有制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土地公有制
启示:调整农业政策时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事求是。
(4)区分三大转折:①生死攸关的转折: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③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知识点3 对外开放
知识要点:
(1)1980年首次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4个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3)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沿边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开放内陆市县。
(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知识解读:
(1)1985年开放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最大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2)经济特区的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5)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学霸笔记:
(1)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2)注意区分“最早开始”:改革开放——最早开始于农村;农村改革——最早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对外开放——最早开始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3)党的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选举国家主席、通过《宪法》等;后者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构。党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内部会议。
—— 学霸解题笔记——
考点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经典例题】如下图是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答案】A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A项正确;改革开放的进行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排除B项;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
解题关键: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
【中考对应训练】观察下面时间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C项正确;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排除A项;“两个凡是”的方针是“左的错误”,排除B项;小岗村是最先进行改革的,实行包产到户,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经典例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属于全新内容的是( )
A.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D.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全新的内容,D项正确;ABC项不是全新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解题关键:全面准确地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中考对应训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
A.中国人民 侵略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赎买 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城市 稳定 企业 改革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C项正确;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项;改造、赎买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项;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典例题】(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题)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答案】C
解析: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C项正确;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1985年,排除A项;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在1988年,排除B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在199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解题关键:从整体上把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考对应训练】(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而后逐渐发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纵深发展到沿边、沿江、省会城市等。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历程而非农村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C项;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典例题】(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题)图为小明同学收集的中国加入某国际组织20年成果统计资料。中国加入的这个国际组织是( )
A.不结盟运动 B.世界贸易组织
C.二十国集团 D.联合国
【答案】B
解析: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属于政治内容,与图中经济成果无关。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与关税水平降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联合国是国际政治组织,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解题关键: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内容,不能脱离题干材料去思考问题。
【中考对应训练】(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下列事件,表明中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
C.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了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D项正确;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均是中国在外交方面的负责任的表现,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地祖国 统一方面迈出的一大步,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学霸错题笔记——
易错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与其他历史事件的意义混淆
【易错题】(2022·云南·中考真题)小红同学在某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在“重大意义”部分可以阅读到的内容是,这次会议的召开(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易错解答】A或B
【正确解答】D
【错因分析】没有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解题总结】要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划时代意义。
【强化训练】(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改编)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
【答案】B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B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于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均属于第二阶段,排除ACD项。故选B项。
易错点2:对历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混淆
【易错题】(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易错解答】B
【正确解答】D
【错因分析】对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关系的历次调整,混淆了其性质和意义。
【解题总结】要结合历次土地关系调整的具体内容,去理解其意义和性质。
【强化训练】(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对如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的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D项正确;图1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不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排除A项;图1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排除B项;图2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C项。故选D项。
易错点3:哪次会议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混淆
【易错题】(2022·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易错解答】A
【正确解答】B
【错因分析】没有准确记忆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解题总结】把中共历次重要的会议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其中的发展线索。
【强化训练】《中国经济发展史》写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后期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材料中“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指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1980年我国就设立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C项。
易错点4:哪些城市属于经济特区混淆
【易错题】(2022·吉林·中考真题)经济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下列城市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A.深圳 B.上海 C.广州 D.福州
【易错解答】B或C或D
【正确解答】A
【错因分析】没有准确记忆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分不同批次所划定的经济特区。
【解题总结】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对不同批次的经济特区进行记忆。
【强化训练】(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下列城市属于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武汉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①②③⑤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武汉不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排除含④的ABC三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