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习题课件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习题课件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20:37:38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   编写的《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   和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
3.徐光启编写的《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宋应星
农业
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 东起   、西至   
评价 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鸭绿江边
嘉峪关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
(1)修建:明朝的北京城是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2)组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今称   ,由蒯祥等人设计,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   ”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元大都
紫禁城
故宫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项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   》
时间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
作者     吴承恩
内容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艺术 特点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运用   描写,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富于   色彩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
罗贯中
施耐庵
白话
浪漫主义
2.书画: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   。
3.戏剧: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   》,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徐渭
牡丹亭
1.(跨学科·生物)(2023滁州二模)“该书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该书”( )
A.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B.推动了我国手工业的发展
C.是中国第一部农学著作
D.首次提出“治未病”理论
A
2.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
A.贾思勰 B.王祯
C.徐光启 D.沈括
3.(2023青岛二模)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变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材料反映了长城的( )
A.形制结构 B.功能变化
C.建造原因 D.军事意义
C
B
4.(跨学科·语文)唐朝诗人有诗云:“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明朝时的皇居,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这里的“皇居”是指( )
A.宫城 B.皇城
C.内城 D.外城
5.(2023洛阳二模)这部书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材料评价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A
B
6.(2023成都二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一部“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A
7.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
C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8.(2023肇庆一模)下表内容为某学者对明代著名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的插图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统计。该表反映了( )
D
领域 农产品 及其加工 衣料 染织 金属 铸锻 陶瓷 砖瓦 造纸 交通
工具
数量(幅) 33 12 32 13 10 5
占比(%) 26.83 9.76 26.02 10.57 8.13 4.07
A.明代手工业空前发达
B.经济发展推动消费的变化
C.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
D.古代科技服务于生产生活
9.(2023广州模拟)《烽火狼烟:中国长城新考》说道:“长城的本质是中原统治者为达既定军事目标,针对特定作战对象建筑的以墙体为主 体,以关口要隘为支撑点的带状军事工程。”其在强调( )
A.长城会修建在关口要隘的交通要道
B.秦长城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
C.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服务于战争需要
D.长城的修建有利于维护边关的和平
C
10.(2023汕头月考)故宫在明清时期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民贵君轻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1.(2023驻马店三模)明代的小说创作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朝着俚语通俗化方向发展,有很强的表现力,使用白话口语、谚语、歇后语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古典小说出现黄金时期 B.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D.人们文化素质普遍降低
C
B
12.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成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吧!
[科技巨著]
图一 李时珍 图二 宋应星 图三 徐光启
(1)写出图中三人的代表性作品,并分别评价这些作品。
答案:(1)图一:《本草纲目》;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二:《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三:《农政全书》;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杰出建筑]
材料一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袭扰。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 北京城有多重,其中它位于北京城中心,也称“紫禁城”。“它”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立,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材料一中“它”指什么 材料二中“它”指什么
(3)两则材料中的“它”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请你分析原因。
答案:(2)长城。故宫。
(3)长城:历史悠久,世界上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故宫: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文明的象征。
[辉煌文学]
(4)依次写出上述名作的作者,并用一句话分别评价名作。
答案:(4)图四:罗贯中;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图五:施耐庵;是我国一部以官逼民反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图六:吴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图七:汤显祖;明朝优秀的戏剧作品。
[历史感悟]
(5)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想
答案:(5)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善于思考、脚踏实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反封建思想;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两代修建的长城均长逾万里。明长城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技术更先进,也最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长城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
秦长城示意图
明长城示意图
(1)比较两幅地图,找一找秦、明长城屏障对象的变化,想一想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2)古往今来,长城内外主角变换,长城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试着谈一谈你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秦长城屏障的对象是匈奴,明长城屏障的对象是北方蒙古贵族。都是用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袭扰;都起到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长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袭扰,维护社会安定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推移,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长城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长城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   年,   (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1368
朱元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
(1)改革官制
行中
书省
三司
丞相

书省
五军都督

(2)强化监察
机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东厂,合称“厂卫”
目的 监视官民
职责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影响:使   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   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   ”。
3.危害: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书
五经
朱熹
八股文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   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 业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1.(2023濮阳一模)朱元璋发表宣言:“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文中的“胡”是指( )
A.匈奴人
B.契丹人
C.女真人
D.蒙古人
D
2.(历史解释)明朝地方上“三司”中的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这一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削弱了丞相权力  D.削弱了思想控制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制度
A
D
4.(2023揭阳模拟)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 “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C
5.中国古代一本农书中出现了关于甘薯的记载: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后来国家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于是这种作物逐渐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据此推断,这本农书可能最早出现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2023菏泽一模)明朝时,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这反映出明朝( )
A.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B.社会风气比较宽松
C.政治体制比较民主 D.实行开放外交政策
D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 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锦衣卫印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2)材料二中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锦衣卫”和“东厂”是一种怎样的机构。这种机构有哪些权限
答案:(1)明太祖。
(2)明成祖。
(3)机构:特务机构。权限: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8.(史料实证)下图所示的明朝文物印证了统治者( )
A.加强军事统治 B.加强思想控制
C.强化特务统治 D.强化文化专制
C
9.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开创科举制度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军机处
C
10.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宋以前的坐到宋太祖以后的站,到了明代只能是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内阁取代了丞相
D.丞相制度废除的结果
A
11.(家国情怀)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长达2 460 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如图)。在该卷中,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答题的内容,只涉及“四书”“五经”
B.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观点答题
C.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D.答卷中,尽兴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
12.(2023肇庆期中)元代开始至明初,青花瓷已成为输出到阿拉伯地区的主打物品。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主流装饰风格就是为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青花瓷器制造的“黄金时代”。这反映( )
A.中外交流促进中国瓷器制造业繁荣
B.欧洲市场接受中国青花瓷大量出口
C.中国瓷器制造业具有先进性的特点
D.景德镇瓷器树立世界市场霸主地位
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纪》卷二十四
(1)材料一中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谁 从材料一中找出他废除丞相制度的两点理由,列举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答案:(1)皇帝:明太祖。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小人专权乱政。措施: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置锦衣卫特务 机构。
(2)机构:内阁。原因: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有什么利弊。
答案:(3)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约1 300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的目的是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治。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多数目的亦不过是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科举制正式形成于哪位统治者在位时期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约1 300年”的因素。
(2)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要求:阐述论题史论结合,不少于200字)
答案:(1)隋炀帝。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科举取士有客观标准,具有公平性;科举取士机制与儒家政治理论十分吻合。
(2)(示例)观点:科举制的利弊。论述:科举制的功绩在于,科举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治;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但是,它也有弊端,这在于它的考核内容与考试形式,读书人为应考,思想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共27张PPT)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   讨论,限制了皇权;康熙时,设立了南书房。
2.时间:   年间,朝廷为处理西北军务,临时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
3.组成: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4.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5.职责: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6.影响:使   进一步强化。
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
君主专制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时期 康熙、   和乾隆三朝
含义 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祸及亲友,这种做法被称为“   ”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雍正
文字狱
2.文化专制政策
(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官场腐败;军队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危机、国力虚弱;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   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
3.表现
禁海令
广州
广
州十三行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   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   的发展进程。
自卫
世界历史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
1.(时空观念)下面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示意图,图中③处应填的是( )
A.废丞相 B.设通判
C.设内阁 D.设军机处
D
2.(2023汕头模拟)据记载,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当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各部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回事”,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表明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实行了文化专制政策
C.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D.大兴文字狱制造冤案
A
3.乾隆时,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同音,因而被认为是怀念明朝、图谋不轨,卓氏家族因此而遭灭门之灾。这反映了统治者( )
A.反对文学创作 B.提倡尊孔读经
C.大兴文字狱 D.焚书坑儒
4.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文字狱的盛行 B.官吏贪污成风
C.商业贸易繁荣 D.人口快速增长
C
B
5.(2023青岛二模)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C
6.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感叹:“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英国使团对中国赞赏不已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B
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办事人员少而精,不过三四十人,有官无吏,无闲员。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江西举人王锡侯对《康熙字典》删繁就简,编成《字贯》,只因未避清帝名讳,即惨遭斩决,一些地方高官也受到牵连,以“失察”之罪遭到严惩。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机构 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二反映的措施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机构:军机处。评价: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措施:文字狱。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8.(2023榆林模拟)下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 )
A.清朝建立内阁制度
B.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C.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
D.中枢机构官员相互制约
C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清代政制,沿明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以便君主独裁。……雍正时别设军机处,自是内阁权渐轻,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此言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帝弱化了君主权力
D.大学士增强了内阁实权
A
10.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西举人王锡侯撰成《字贯》40卷,因范例中写有康熙、雍正庙讳(本朝君主宗庙里供奉的祖先名字)玄烨、胤禛及乾隆帝名弘历,被仇人告发,处以大逆罪,全家被抄斩。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是封建时代人与人平等的现象之一
B.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对政治的影响
C.只有在清朝才可能存在文字狱的现象
D.说明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独尊和皇权至上
D
11.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2.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危机重重。“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反映了( )
A.八旗兵的尚武精神
B.将领贪污兵饷现象严重
C.军备废弛,将士颓废
D.八旗兵武器装备差
A
C
13.(2023聊城二模)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导致许多农民和商人破产
B.引发了民生和社会问题
C.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D.严重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B
1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谕沿海督抚:“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这表明,乾隆帝( )
A.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具有一定防范意识
D.意图建立近代海军
C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故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
始革。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垣记略》卷一
材料四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
可见。
(1)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是指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
答案:(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2)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 “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答案:(3)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用;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可将两种说法结合,更全面、客观。
(4)清朝实行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4)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7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全国)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史称“一口通商”。
——《中国近代史词典》
(1)材料中“一口通商”措施印证了清朝对外采取的什么政策
(2)面对“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外国商人会侵扰沿海)”的局面,小历认为,清朝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你同意此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闭关锁国。
(2)不同意;理由: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共19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地位和威望
3.概况
时间    年到   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路线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活动 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物品及金银货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
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1405
1433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4.评价
(1)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
壮举。
(2)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亚非
倭寇
(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2.概况:   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戚继光
台州
东南沿海
反侵略
民族英雄
岳飞抗金与戚继光抗倭的异同
项目 岳飞抗金 戚继光抗倭
相 同 点 背景 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害;受朝廷委派 军队 都组建了一支作战英勇、纪律严明的军队 自身素养 都具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 不同点 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斗争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
葡萄牙
1.“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昼夜星驰,涉彼狂澜……”材料中“永乐”是下面哪位皇帝的年号( )
A.秦始皇嬴政 B.汉武帝刘彻
C.隋文帝杨坚 D.明成祖朱棣
D
2.(2023临沂期中)“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2 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这里“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最远端的交汇处最有可能是在( )
A.红海沿岸 B.地中海东岸
C.南海 D.非洲东海岸
3.(2023揭阳一模)明成祖曾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等十余国使者归国;返回时随郑和船队来访的有阿丹国、祖法尔、木骨都束等国使者。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消除了中西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D.大致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A
B
4.(新考法)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
A.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B.完全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愿望
C.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交流
A
5.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纽。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6.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于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西班牙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俄国殖民者
B
B
7.孙中山说:“……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其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赤壁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淝水之战 D.郑和下西洋
D
8.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规模浩大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C.时间跨度长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9.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信息,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B
C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和与哥伦布远航对照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大型宝船62艘) 3艘
(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时间早、规模大。
(2)坚定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意思相近即可)
(3)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之荣——航海壮举]
材料一 明朝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9年,跨越亚、非二洲,对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顶峰。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传到各国,国外的各种商品、文化等也纷纷传入,实现了文明的交流
互鉴。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明朝那些事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项支撑郑和下西洋的技术条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郑和下西洋给我国对外交往带来的启示。
答案:(1)技术条件:指南针,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写出两项即可)传 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2)原因: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尊重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或平等交流,公平交易)。启示:要主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共同进步;要尊重文化差异,力避文化冲突。(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海之危——倭寇来犯]
材料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发现浙江金华义乌县的矿徒“剽悍可用”,于是招募了3 000人组成“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戚家军”成为一支勇猛善战的劲旅。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戚家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组建“戚家军”的目的。
答案:(3)特点:训练严格,创新阵法,人员剽悍,勇猛善战。目的:抗击倭寇,平定倭患,巩固海防,巩固国防。
[海之思——和战评析]
(4)上述问题的探究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的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答案:(4)友好交往和冲突(或战争)。明朝国力由盛转衰。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傲立世界的关键。(共25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政策
表现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兴修水利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   、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增加
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垦荒
玉米
清初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原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作。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手工业工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如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
2.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手工业工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   ,如晋商和徽商等。
商帮
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
芽)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影响:   逐渐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地矛盾
清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1)疆域的空前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
(2)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3)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与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为人口增长扫清了障碍。
(4)清政府改革赋税,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1.(2023镇江一模)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契据。这一文物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扩大耕地面积
B.鼓励发展商业
C.重视兴修水利
D.推广种植甘薯
A
清朝开荒执照
2.(跨学科·生物)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
D.社会的动荡
B
3.清朝早期的商税,乾隆十八年较雍正三年增长163.55%,较康熙二十四年增长186.1%,较顺治九年增长435%。商税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比例,由顺治九年的4%,上升到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三年的6%,又上升到乾隆十八年的13%。材料说明清朝(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社会经济世界领先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A
4.(2023肇庆期末)清朝前期,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由此可知清朝( )
A.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B.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C.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
D.工商业高度发展
C
5.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
朝代年号 公元 每人平均田亩数
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3.56
A.人均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材料二 清朝前期,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100多人。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手工业工场的特点。
(3)材料三为《前门街市图》(局部),它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繁荣 这一时期该行业形成的两大商帮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和问题共同佐证了清朝哪一领域的发展
答案:(1)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因素:清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垦荒;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2)规模大;数量多;出现了雇佣关系。(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3)商业。晋商、徽商。
(4)清朝经济的发展。
7.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 )
A.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B.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C.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D.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C
8.(2023佛山一模)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大商帮逐步形成
C.资本主义已萌芽
D.工商业市镇繁荣
D
9.(跨学科·数学)下表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B
朝代 每人耕种面 积(市亩) 粮食亩产 (市斤/市亩) 人均占有
粮食(市斤)
明代 3.23 346 约1 117
清中叶 1.71 367 约627
A.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
C.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D.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10.《耕织图》是我国古代采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图谱。以下《耕织图》是康熙帝命宫廷画师以宋代原作为基础,改绘而成的系列作品中的两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织图·耕》
材料二 朕……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
——康熙《耕织图》序文
材料三
《耕织图·祭神》
(1)观察材料一,能获取哪些农业方面的信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康熙帝为改绘的《耕织图》撰写序文,还将《耕织图》广布天下的意图是    、    、    (选择三项,填写字母)
A.鼓励勤勉耕作 B.推动中外交往
C.巩固统治地位 D.促进文化繁荣
E.提升军事实力 F.宣传重农思想
答案:(1)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牛耕为主,男耕女织;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为主;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宋代到清代,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答对两点即可)
(2)A、C、F。
(3)清朝宫廷画师在改绘时,增加了《耕织图·祭神》。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视角,谈谈《耕织图·祭神》的历史价值。
答案:(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当时国家统一,民族交融,《耕织图·祭神》的出现,表现出民族统一,农业繁荣稳定,人们有共同的信仰,敬奉华夏统一的神灵,具有都是华夏子孙的认同感。
(分析合理即可)
11.(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试论我国封建社会
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明清时期晋商匾额(部分)
  敬业堂、慎终如始、笃为业、仁义渊薮、思礼行义、光前裕后、
木本水源慎俭德、勤为本、慎俭永固、劳朴可钦、勤俭和缓、敦诗礼、圣教化俗、笔锄斋
  仁礼传芳、书田历世、乐善好施、敦睦仁里、修桥济众、捐金修堡、为善最乐
——张旭光《晋商匾额中的企业家
精神:内涵、价值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帮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山西和安徽地区的商帮分别被称为什么。分析商帮出现的影响。
(2)材料二所示匾额体现了晋商的哪些企业家精神
(3)商帮的兴盛与衰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1)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晋商、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勤奋自律,勤俭节约,讲究仁义,团结互助,注重学习,乐善好施等。
(3)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言之有理即可)(共33张PPT)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期,   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收复:   年,   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评价: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
儒家
荷兰
1662
郑成功
民族英雄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83
1684
台湾府
福建省
郑成功收复台湾,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的殖民势力,延缓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的脚步,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宁,捍卫了民族独立。
三、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措施
方式 措施
册封 制度    隆重接见五世达赖喇嘛,赐予“   ”的封号
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   ”封号
设置 机构 1727年,清朝设置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   ,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颁布 法律 1793年,清朝颁布《   》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确立 制度 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   ,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即金瓶掣签制度
顺治皇帝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噶厦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瓶掣签
2.影响: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四、巩固西北边疆
1.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次率军亲征,打败   ,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   ,设置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   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康熙皇帝
噶尔丹
大、小和卓叛乱
伊犁将军
渥巴锡
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比较
项目 台湾府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设立者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地位 隶属福建省,台湾最高的行政机构 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 新疆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
意义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雅克萨之战
1.概况:17世纪中期,   的势力
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   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2.结果:1689年,中俄经平等协商,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沙皇俄国
康熙帝
尼布楚条约
库页岛
六、清朝的疆域
西跨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   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葱岭
台湾
1.清朝入主中原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下列介绍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清朝统治者将北京作为都城
B.清朝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C.清朝沿袭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D.清朝推崇法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D
2.台湾是“东南之锁钥,数省之屏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中,在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的是( )
A.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B.隋炀帝三次派人赴流求
C.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D.郑成功收复并经营台湾
3.(2023临沂一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在澎湖海战打败台湾郑氏水军,获得大胜。此事的直接结果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台湾正式建省
D
B
4.(历史解释)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出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
A.军事征服 B.民族自治
C.武装斗争 D.因地制宜
5.(2023东莞一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 )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强化对边疆的规范化管理
D
D
6.(跨学科·地理)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以下可以作为证据的是( )
A.唐朝,鉴真传播佛教
B.宋代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C.明代,郑和七下西洋
D.清朝疆域南至南海诸岛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成功语录 参考文献
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台湾外志》
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有余 《先王实录》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康熙皇帝赐郑成功祠堂“忠臣”牌匾一块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康熙皇帝正式褒扬郑成功为明室忠臣
光绪元年(1875年) 朝廷建立郑成功祠,允许百姓公开祭祀
材料三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两万大举进攻台湾,不久占领澎湖,郑氏军队战败。……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的一部分。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正确意见,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宣圆《施琅“复台”和
“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成功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王朝对郑成功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王朝持此态度的目的。
答案:(1)郑成功主张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为继续抗清准备坚实的根据地。
(2)态度:清王朝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持肯定态度,认为郑成功是国家的功臣。目的:拉拢台湾的郑氏集团,最终目的是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的统 一,巩固东南海防。
(3)据材料三,归纳台湾能“成为清朝的一部分”的原因。概括促使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的原因。
(4)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一个学习主题。
答案:(3)清军大举进攻,占领澎湖;“招抚”政策的实施。(意思相近即可)台湾战略位置重要;面临西方殖民侵略威胁,需要加强管辖。(意思相近即可)
(4)清朝对台湾的收复与管辖。(意思相近即可)
8.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A
9.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明显强化
B.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A
10.图片承载着历史,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在于( )
A.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B.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D.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A
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11.(家国情怀)乾隆时期,清廷平叛后,在新疆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对于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聚居区,仍承袭原有的伯克制。这说明清廷对新疆的管理( )
A.方式单一,因循守旧
B.没有定制,无章可循
C.灵活多变,恩威并重
D.怀柔政策,实行册封
C
12.1771年,乾隆皇帝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材料反映的是( )
A.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土尔扈特部回归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签订《尼布楚条约》
B
13.(2023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尼布楚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近代国界观念转变,此后还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华夷观念逐步消亡
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疆域领土不断缩小
D.国家主权意识萌发
D
14.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B
元朝 清朝
  1247年凉州会盟,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
A.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有效治理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5.清朝前期对奠定今天祖国疆域基础、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史料中的建制]
史料 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 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
——《大清王朝》
(1)根据史料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起到的作用。
答案:(1)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金印中的管辖]
图一 达赖金印
图二 班禅金印
(2)这两枚金印反映了清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反映的主要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管辖这一少数民族地区,清政府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2)少数民族:藏族。历史事件: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措施: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设立噶厦;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等。
[图片中的巩固]
图三 清代《平定准
噶尔图卷》(局部) 
图四 新疆伊犁将军府
(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图四中“伊犁将军府”的职责是什么
(4)为巩固西北边疆,除了上述措施,清政府还有什么举措
答案:(3)历史事件: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职责: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图示中的疆域]
图五 清朝前期疆域示意图
(5)图示中的疆域至点是:
①    ;②    ;③    。
[探究中的感悟]
(6)上述探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5)①巴勒喀什池;②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③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戚继光像   图二 郑成功像
图三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根据以上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人民历来具备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论述: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通过反侵略战争,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保卫了祖国疆土。
综上所述,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表现出保家卫国、敢于斗争的精神,这种抗争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其他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共24张PPT)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作者:   。
3.内容:以贵族青年   与   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4.特点: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1)从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依次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昆剧、昆腔)
(1)起源:苏州昆山一带。
(2)发展:明朝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   创作的《牡丹亭》。
(3)顶峰:清朝前期,洪昇的《   》、孔尚任的《   》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4)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汤显祖
长生殿
桃花扇
2.京剧
起源 1790年,   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形成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   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   ”
特点 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
影响 京剧成为清朝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    ”
四大徽班
道光
京剧
国剧
(1)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京剧、武术、书法和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
(2)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的共同点: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反抗封建统治的主题,在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文学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出现了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
1.这部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影响最深远,初名《石头记》,作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进行小说的创作和修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如图为作者像,他是( )
A.关汉卿 B.罗贯中
C.施耐庵 D.曹雪芹
D
2.清代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说:“《石头记》说梦……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贾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其评论的作品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3.(跨学科·语文)《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史湘云借机劝贾宝玉读书科举,留心“仕途经济”大事,贾宝玉却说这是“混账话”。作品借此表达( )
A.对专制家长的批判 B.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C.对奴婢反抗的歌颂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B
4.清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北京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 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京剧已经形成 B.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C.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5.(2023成都二模)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国粹。其中一国粹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舞台艺术,讲究唱念做打,以脸谱来烘托人物性格。这一“国粹”是指( )
A.秦腔 B.昆曲 C.京剧 D.川剧
C
C
6.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一次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名著解读]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1)《红楼梦》是哪一位作者毕生的创作 如何从艺术性上解释材料中“写法都打破了”
(2)《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答案:(1)曹雪芹。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戏剧欣赏]
(3)图一中的戏剧改编自哪朝哪位杰出的戏剧家的作品 它属于戏剧中哪一个剧种的代表作 清朝此类剧种的传世之作有什么
(4)图二是著名京剧《白蛇传》,京剧诞生于何朝何地 它的形成与18世纪末期的哪一事件有关
答案:(3)明朝;汤显祖。昆曲。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4)清朝;北京。四大徽班进京。
(5)《红楼梦》和《牡丹亭》反映的共同点有哪些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5)在思想内容上都反映了反抗封建统治的主题;在时代背景上都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
(6)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7.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8.曹雪芹的《红楼梦》展示了大家族衰败的历程和情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写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读书人。据此可知,清朝小说
( )
A.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 B.对科举考试起到了指导作用
C.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正确评价了当时的英雄人物
D
C
9.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反映出( )
A.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B.作者对旧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批判
C.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D.作品对人民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
B
10.(2023长治一模)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新的剧种,流传四方。这说明( )
A.市民阶层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B.艺术内容要贴近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C.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D.继承、创新、兼收并蓄推动艺术发展
D
11.(2023汕头月考)京剧在清朝末期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不同于昆曲只注重雅文化的传承,而是代表着民众的心声,使民众乐于接受。材料旨在说明京剧( )
A.具有高超审美价值
B.符合民众价值追求
C.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D.体现清朝社会风尚
B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雪芹根据自己对千年传统的亲身感受,通过贾家的兴衰,说明剥削人民的封建阶级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一方面,他以荣府和宁府为缩影,描绘了特权阶层的骄奢淫逸………另一方面,他巧妙和婉转地揭露了传统制度的虚伪,揭露了建立在奴役他人和伪善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制度。……是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贫富不 均,揭示了隐藏在表面繁荣背后的种种弊病,所以它是世界文坛上的一座丰碑。
——[法]《通用百科全书》
材料二 昆曲的衰落,实因雅文化的衰落。当文人阶层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古典文化的价值衰落时,昆曲的衰落实为文化的必然。
——傅谨《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材料三 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国剧”。
——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
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材料一中所描述的是我国清朝哪部有名的著作 请从材料一中找出这部著作被称为“世界文坛上的一座丰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昆曲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1)《红楼梦》。《红楼梦》是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贫富不均,揭示了隐藏在表面繁荣背后的种种弊病,所以它是世界文坛上的一座丰碑。
(2)不赞同。昆曲衰落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4)谈谈对待小说、戏曲等传统艺术应取什么态度。
答案:(3)京师文化的推动;汇集地方剧种精华;曲词、题材内容贴近民众。
(4)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于那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3.(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材料二 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程伟元《红楼梦序》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名著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说明:这句话反映了《红楼梦》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2)原因:该作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充分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写作手法精巧纯熟,人物刻画生动,艺术水平极高。意义:该作品用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品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歌颂了抗争精神,批判了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答出一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读《红楼梦》对你有什么益处。
答案:(3)读《红楼梦》可了解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生活,知道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认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还可以丰富文学素养,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共17张PPT)
第三单元综合 阶段训练
1.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面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A.朱元璋称帝 B.蒙古灭金
C.李自成起义 D.签订《尼布楚条约》
A
2.(2023雅安)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
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
C
3.(2023青岛)下图是某老师在上课时列举的史实。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经济交流 B.海上交通
C.民族关系 D.对外交往
D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4.(2023青岛)有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建立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并创造了“鸳鸯阵”。他率军英勇作战,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将领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5.(2023聊城)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皇位继承制的终结
C.丞相权力的削弱 D.思想控制的加强
C
A
6.(跨学科·地理)下图反映的是清朝巩固和管理边疆采取的措施,其中①处应为(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北庭都元帅府
C
7.(2023聊城一模)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被称为清代八大晋商。清朝可谓是晋商最鼎盛的时期。这说明清代前期( )
A.海外贸易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业活动频繁
D.垦荒政策大力推行
C
8.(2023青岛)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下表的归 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
D
朝代 措施
秦朝 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B.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C.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9.(2023潍坊)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戏曲兴盛,许多人刊刻剧作“以娱民众”。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A.封建制度衰落
B.海外贸易繁荣
C.商品经济发展
D.印刷技术提高
C
10.(2023莆田二模)清朝年间,由徽商出面组织徽班(下表)先后进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京剧”是由“徽剧”逐渐发展而成的。徽班最初产生于( )
B
四大徽班 概况
三庆徽班 创建于安徽安庆,常演于杭州、扬州
四喜徽班 创建于安徽,成名于扬州,常演于苏州
春台徽班 两淮盐商总领江鹤亭组建于扬州
和春徽班 组建于安徽(或扬州),常演于苏州、扬州
A.关中地区 B.江南地区
C.北京地区 D.西南地区
11.清朝前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年份 人口数(万人) 耕地数(万顷)
1661年 323.3 58.7
1685年 332.4 72.7
1724年 533.6 80.0
1753年 1 651.4 83.1
1784年 3 283.2 89.8
1820年 4 799.2 95.0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三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材料四
(1)写出材料一图中1684年、1727年分别发生的大事,并在方框中填入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1)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作用。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2)现象:清前期,人口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3)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原因: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4)写出材料四年代尺上①处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出清前期历史的具体特征。
答案:(4)表现形式:小说、昆曲、京剧。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5)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君权强化、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12.(2023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材料中事件与以往相比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这一情况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
答案:(1)新情况:抗击外来侵略。社会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危机。
时间 事件
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2)阅读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答案:(2)(示例)观点: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论证: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 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互相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称“倭患”。戚继光组织的“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总之,这两件事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危机,爱国人士极力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共17张PPT)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日益腐败
兼并土地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过程
阶级矛盾
进入中原后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   ”的口号
1644年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年4月 李自成率军攻进   ,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均田免赋
大顺
1644
北京城
秦末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2)不同点:秦末农民起义没有提出明确的纲领,明末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   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努尔哈赤
大金
满洲
大清
吴三桂
1.(2023汕头月考)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年终,剥光树皮,不得已吃山中石,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B
2.(史料实证)“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陈桥驿兵变 D.李自成起义
3.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社会现状是( )
A.陕北连年灾荒 B.土地兼并严重
C.明末政治腐败 D.战争频繁
D
B
4.(历史解释)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深 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除了原有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饷”、训练军队的“练饷”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饷”。明朝征收“辽饷”主要是为了应对( )
A.李自成起义
B.满洲军事威胁
C.倭寇侵略
D.东南沿海的倭患
B
5.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写道:“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该诗与清军入关的哪一决定性战役有关( )
A.山海关之战 B.郾城大捷
C.澶州之战 D.台州九捷
6.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论及明代自中叶以后时说:“人民起事虽时有,然旋起旋灭,至崇祯朝遂以亡明,盖由外困于建州,内民生日蹙(紧迫)故耳。”其中“建州”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西夏 B.后金 C.蒙古 D.辽
A
B
7.“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B
8.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对获得土地的渴望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大顺政权
C
9.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哪一关键因素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 )
A.崇祯皇帝自缢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
C
10.下图所示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阿保机 D.成吉思汗
B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材料二 明代《流民图》(局部)
材料三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明季北略》
材料四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
——《明史》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闯王”指的是谁 结合材料四分析,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3)联系所学知识指出,“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哪些。
答案:(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2)“闯王”:李自成。原因: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
(3)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集》
材料二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三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豫变纪略》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三回答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官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生活困苦,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均田免赋”的口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李自成提出这一口号符合广大贫苦民众的要求,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从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