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师说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师说 课件(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4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10:2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师 说
学校:佛冈县第一中学 授课教师:严炳阳
时间:2015年4月22日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粤教版) 语文 必修4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师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字词检测
观看视频《程门立雪》
听录音, 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本文为谁而作?依据何在?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翻译本段文字。
2、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
好古文 不拘于时 行古道
文本探讨
二、“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那么古人从师的风尚是什么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圣人无常师。
文本探讨
三、古人如此注重从师学习,那么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文本探讨
四、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原因之一是“不拘于时”,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文本探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3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3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课文小结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李蟠的,可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拓展延伸
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2、写给今天不尊敬老师、不愿从师学习的人看的。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3、请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2、整理本文出现的“师、道、乎、其、之”等词的用法及意义。
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师道也(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古之学者( )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一词多义
(4)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