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及相关文体知识。
2、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诵读能力。
2学情分析
《师说》是粤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课内讲读科,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文言文学习,加上高中必修1至必修3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基本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师说》的讲授,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并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诵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文言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理解背诵。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师说》
1、导入新课: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韩愈晚年因为上《谏佛骨表》,触犯了“人主之怒”,差点就被定为死罪,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来潮,对我们潮州的影响深远,江山都改姓韩(韩江、韩山),今天,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他的古文《师说》,看看韩老夫子带给我们哪些至今仍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
2、作者简介及题解: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在二十五岁那年科中进士,曾经担过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官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其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时至唐代,仍旧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阶层的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有多差劲,都有官可做。韩愈写作《师说》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看出来。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写作《师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勇气可佳!韩愈写这篇文章表面上是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3)解题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用来申说事理的文章,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有的偏重于叙事,例如《捕蛇者说》,有的于说明中抒情,例如《爱莲说》,有的则偏重于说理,例如《师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初步读懂课文。全班朗读全文之后,学生质疑,老师点拨。
4、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研读: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从师的必要性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者……终不解矣(4)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部分研读:
本部分的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证此观点有三处对比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对比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对比二:“为子择师”与“于其身则耻师” 相对比。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相对比。(2)文章对“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自于此乎?”
(3)虽“为子择师”,但作者的观点如何?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这样的对比,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是什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部分研读:
(1)这段文字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论证方法是从正面论证,运用了例证法与引证法。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论证。(2)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四部分研读: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同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意图。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读无定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1)例如第一部分:可用客观冷静的语气,读出韩愈对“从师学习”问题的恳切以及深刻的认识。
(2)例如第二部分:先用痛心的口气读出分论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读出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读出作者对“今之众人”的责问;再用鄙视的口气读出作者对“于其身则耻师”的人的不屑和遗憾;读出“士大夫之族”的傻里傻气,最后两句“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读出作者的伤心绝望之情。
(3)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断。
6、重难点探讨(分组讨论后组长小结发言)
文章的论证结构及方法
论证结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赠李蟠[点明意图]
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纵比)对比二:“为子择师”与“于其身则耻师”→小学而大遗(自比)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横比)(2)例证法:孔子师……(3)引论法: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