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劝学(节选)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劝学(节选)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11:51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荀子》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大 d 家 j 来 l 比 b 赛 s
准备好了吗?开始!
1. 《劝学》作者是 ,也叫 ,后世尊称他为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
荀子 荀况
3. 木直【中】绳 ( ) 金就【砺】则利 ( )
【须臾】之所学 ( ) 而闻者【彰】 ( )
4.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名词作状语 每天
荀卿
合乎
磨刀石
片刻
明显
别紧张,你一定会做!
本文作者是 末期人,著名 家,属于 学派。
思想
2.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 今
义 。
坏人的党羽
3.假舟【楫】者 ( )君子【生】非异也 ( ) 声非加【疾】也 ( ) 故不积【跬】步 ( )
通“性”,禀赋
4.故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快 半步
爪子和牙齿

儒家
战国
好好想想,其实一点也 不难 !
1. 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 和
锲而不舍 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
3. 【骐骥】一跃 ( ) 驽马十【驾 】( )
【锲】而舍之 ( )功在不【舍】 ( )
2.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 今义
4. 吾尝终日而思矣,
金属
一种贵重的金属
马走一天的路程
停止
雕刻
骏马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1.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紧扣 这一中心论点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学习的问题。
2.輮以为轮 以为:古义 今义
3.金石可【镂】 ( )
虽有【槁】【暴】( )( )
【假】【舆】马者 ( )( )
用心【躁】也 ( )
4.吾尝跂而望矣, 。
学不可以已
使……成为
认为
雕刻


浮躁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晒
请你说出每题的上、下句
1.青, 冰, 。
2.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
3.故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4.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
5.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 ,其曲中规。
7.假舆马者, , ;假舟楫
者, , , ,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用心一也。
9. ,用心躁也。
輮以为轮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请你说出每题的上、下句
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
 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不可以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基础
一词多义:

1 表并列关系连词
2 表递进关系连词
3 表顺承关系连词
4 表转折关系连词
5 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 顺风而呼
(6) 登高而招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美 文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古乐府诗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 奋 识 遍 天 下 字
立 志 读 尽 人 间 书
苏东坡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来(字数不限,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