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劝学》是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文章,本单元重点是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民族精神,养成良好道德品格,在批判中提高自我境界等。
由于文言文阅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本人所教班级学生的普通话和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本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的掌握,另外,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课堂也非常注重借助古代圣贤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的比喻论证,把握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导入: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是知识。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是学习。那么如何使自己自觉学习,如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呢?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
活动2【活动】了解课文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1、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2、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因此人需要学习,自我改造)
3、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4、荀子的散文说理十分透彻,善于比喻和排比,表达上富有气势。这也是本课的突出特点。
活动3【活动】研习课文
1、解题:“劝”,“劝勉“的意思。题目起了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自我完善。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课文字音、停顿及语调变化。3、全班齐读,老师纠正错误读音。4、个别同学朗读,老师指导把握感情变化。5、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并根据课前的预习,上讲台写出答以下基础知识的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zhòng)绳 ?(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 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è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活动4【活动】研读课文
第一段文言知识点(屏幕投影,提问学生)
1,重要字词
取之于蓝: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合乎 其曲中规: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察,反省 ,对于
知明而行无过:明达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于,
2,通假字
?以为轮 “ ?”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2、?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 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状语后置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活动6【活动】分析探讨
1、全班齐读课文第1段。
2、思考:
(1)这一段主要证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明确:比喻论证
(2)第1段运用了那些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的改造,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板书:蓝 提取 青
水 冷冻 冰 人 学习 提高、质变
直木 火烤 轮
(3)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木 受绳 直
人 博学、参省 知明而行无过
金 就砺 利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青”、“冰”、“轮”、“木”、“金”等经过改造,它们的性能都会有提高,人也一样,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博学多才,强化道德修养,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才会有的,荀子的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