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9: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
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3.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金朝中都城
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5.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辽阳行省 B.台湾——澎湖巡检司
C.吐蕃——宣慰司 D.东北——岭北行省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
7.西夏有汉式官称和蕃号官称。西夏的两套官称(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8.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开始实施,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创新制度是(  )
A.蕃汉分治   B.八旗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
9.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西亚与东亚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B.创制了行省制度
C.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D.加强了对中原的管辖
10.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1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2.“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
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 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
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解析:选A 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体现了对农耕经济的保护,故选A项;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体现了法家的理念,排除B项;“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无法判断会不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政策的对象只是非契丹人,不能说明全族向农耕文明转变,排除D项。
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可知,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开始”,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没有涉及各民族的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无法说明南疆的经济得到开发,排除D项。
3.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金朝中都城
解析:选D “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这座城市在今北京境内,1153年金朝迁都中都,即今北京附近,故选D项;唐朝长安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排除B项;南宋临安城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排除C项。
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选C 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外,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由此可以看出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C项。
5.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辽阳行省 B.台湾——澎湖巡检司
C.吐蕃——宣慰司 D.东北——岭北行省
解析:选B 元朝在福建晋江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故选B项;元朝设置宣慰司,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A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排除C项;元朝管理东北地区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
解析:从理论上说,元朝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符合材料中“某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
7.西夏有汉式官称和蕃号官称。西夏的两套官称(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解析: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宋朝,两套官称实际上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这有利于党项人的接受,B项正确。
8.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开始实施,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创新制度是(  )
A.蕃汉分治   B.八旗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
解析:A、C两项分别是契丹族、女真族实施的制度,不符合题干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开始实施”的信息;B、D两项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B项是女真族入主中原之前就开始实施的。故选D项。
9.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西亚与东亚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B.创制了行省制度
C.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D.加强了对中原的管辖
解析: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故C项正确。
10.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解析: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不利于区域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是元朝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排除D项。
1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据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12.“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
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解析:材料表明契丹人改变原先落后的生活习俗,向汉人靠拢,这表明其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因此D项正确。A项错在“分享”,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意无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 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答案:(1)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