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 )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
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
3.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主要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4.《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5.《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6.明代《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员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从实质上反映出明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维护专制色彩明显 D.严查官员结党擅权
7.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8.《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 ( )
A.律令儒家化
B.伦理是定罪的唯一依据
C.儒学法律化
D.以礼入法的特点开始出现
9.宋朝,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10.《汉书·艺文志》评价某学派:“……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1.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夏五月的诏令中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这反映了 ( )
A.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
D.汉朝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1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项;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
2.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 )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
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
解析:选B 唐代的法律虽然比隋代减少了很多,也减轻了刑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这种威胁专制统治和“大不敬、不孝”这种违背伦理的相关条文放在唐律所有条文的首篇,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故选B项。
3.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主要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解析:选D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说明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4.《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解析:选B 根据《唐律疏议》的内容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和伦理关系相结合,变相的要求子孙服从长辈,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5.《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解析:选B 据材料中“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选B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A、C、D三项结论,故排除。
6.明代《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员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从实质上反映出明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维护专制色彩明显 D.严查官员结党擅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条款的制定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具有明显的维护专制色彩,故选C项;明代重视法律建设,但并不代表明代是以法律治国,且在封建社会“人治”色彩浓厚,排除A项;推行法家治国思想和严查官员结党擅权是对材料的表面认识,并非实质反映,故排除B、D两项。
7.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解析:选C 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C项;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项。
8.《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 ( )
A.律令儒家化
B.伦理是定罪的唯一依据
C.儒学法律化
D.以礼入法的特点开始出现
答案:A
9.宋朝,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答案:A
10.《汉书·艺文志》评价某学派:“……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11.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夏五月的诏令中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这反映了 ( )
A.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
D.汉朝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A
1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积极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