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B“通过人物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社会的善与恶”错;C“观众在此过程中,宣泄内心情绪,达到心灵净化的目的”错;D“前者影响戏剧的内容,后者影响戏剧的形式”错。)
2.C(“介绍了大团圆结局对戏剧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错)
3.B
4. ①他们都具备值得同情或肯定的品质;②他们与现实或命运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③他们都进行了抗争;④他们的结局多以失败告终。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5.①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人们不希望看到冲突所导致的破裂和毁灭;
②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
③受人性本善观念的影响,剧作家希望以团圆结局来达到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B(“与老人交情深厚”错。)
7.D(“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错。)
8.
①动作描写:如“轻捻一只麦穗”等,体现了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②环境烘托:如对宁静祥和村庄晨景的描绘,暗示了老人生活的平静与满足;
③细节刻画:如吃豆腐脑的细节,既表现其老态,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倔强;
④方言运用:如老人说话时使用方言语词,凸显其淳朴的农人形象。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9.
①反映人物形象:通过戏词从侧面反映老人如《定军山》中的黄忠,虽年迈却坚韧,借此表现其对土地的执着。
②串联故事情节:《定军山》的唱词贯穿全文,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情节转换、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③升华文章主旨:“定军山”既是对黄忠的肯定,作者也借此来表达对像与老人一样的乡村坚守者们的赞美之情。
④激发阅读兴趣:以戏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新意,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道,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任答3点给满分,共6分)
10.B D F (每处1分,四处及以上给0分,共3分)
11.D(“所以,……的原因”错。)
12.C(“耿弇先切断张步与张蓝之间的交通要道”错)
13. (1)(攻打)临淄是敌人不会想到的,(我军突然)到达一定会让他们惊慌失措,(此时)攻打临淄,那么一天就可以攻下。
(画线处每处1分,大意1分,共4分)
(2)等到安史之乱发生,突然之间变故从料想不到的地方发生,国家政权几乎陷入危亡的境地。
(画线处每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 ①西安城小而坚,守军精锐,攻打会面临较大困难,且可能造成较多伤亡。
②敌人已得知我军欲攻西安的消息,因此会日夜戒备,使得攻城更加不易。
③如果先攻西安而不能迅速攻克,那么屯兵坚城之下,会消耗我方的兵力。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 A(“词人希望尽快离开荆州的迫切心理”错)
16. ①照应标题:“今宵拚醉”和“后夜相思”虽未直言离别,却表达出对“荆州同僚”的不舍,巧妙照应标题“荆州别同官”。
②深化离情:诗人想象离别之后月光洒满江河,象征诗人对同僚的无尽思念,更加强化了离别的思念之情。
③丰富意蕴:“今宵”与“后夜”虚实结合,“月满川”以景结情,且前后形成对比,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共6分)
18.A
19.甲:很容易中暑;乙:人体会保持恒定的温度;丙:影响人体的排汗功能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0.答案示例:人们在户外时,应尽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最好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的药物。
(改对1处得1分,改对2处得满分,共3分)
21.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芹菜说成“春天的先头部队”,并赋予它“挥舞着旗帜”的行为,使芹菜的生长充满活力,也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情感强度发生变化:原文蕴含作者对芹菜生长的强烈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改句平铺直叙,缺乏明确的情感倾向。
③描写具有画面感:“挥舞”“攻下”等动词的使用,化静为动,使芹菜的生长更加具有画面感。
④更加具有节奏感:原文以“先是”“然后是”“再然后是”等词,分割成几个短句,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每点2分,任答3点给满分,共6分)
22.答案示例:①回味无穷 ②络绎不绝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凡是作战中所说的“声战”,就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扬言攻其东而实际袭击其西,扬言袭击这边实际攻打那边。这样,便可迫使敌人不知道究竟从哪里进行防守;而我军真正所要进攻的,恰好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诚如兵法所说:“善于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能使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东汉建武五年,大将耿弇率军同割据势力张步相对抗。时据守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北)的张步,派遣其弟张蓝率领精锐部队二万人坚守西安,并令其所辖诸郡太守集中兵力万余人驻守临淄,两城相距四十余里。耿弇率军进至画中,此地位于西安与临淄二城之间。耿弇侦察知道西安城小而坚固,且有张蓝精锐部队防守;临淄城虽大却容易攻取。于是,耿弇责令诸将集会一处,宣布说五天后进攻西安。张蓝获此消息后,昼夜严加戒备。到了第五天,耿弇命令全军将士提前于半夜起床吃饱饭,天亮时候进至临淄城下。这时,护军荀梁等人在攻打临淄的问题上同耿弇发生了争执,他们认为应当迅速攻打西安。耿弇分析指出说:“不能先打西安。因为西安的守敌听说我军要进攻他们,已经昼夜加紧守备;攻打临淄是敌军不会想到的,我军到达一定会使其惊慌失措,攻打临淄,那么一天就可以攻下。攻克临淄,西安就陷入孤立境地,张蓝因与张步之间交通断绝而成孤立无援之敌,因此必定又将弃城逃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箭双雕的战法。如果先攻西安,不能很快攻克,顿兵于坚城之下,必会给我军造成更多伤亡。纵然能够攻克西安,张蓝率兵逃往临淄,与该城守军合兵协力,便可寻机向我发动进攻。我们已深入敌境,后方缺乏供应,不过十天八天,虽然敌人未作反击,困难更加增多。因此你们所说的未必正确。因此你们所说的未必正确。”于是,耿弇率军不到半天就攻下临淄,迅速占领城池。张蓝听说,果然带兵弃城而逃。
凡是国家处于和平安定时期,一定不能忘记发生战争的危险;社会处于治理有序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祸乱的可能,这是古代圣贤哲人留传下来的深刻教诫。天下太平无事,但不能废弃武备;考虑到周边还有尚未归顺且与朝廷为敌的国家,一旦废弃武备,就无法在战争来临时御敌。因此,必须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备,行仁德以怀服边远部族百姓,时时刻刻警惕意外事件的发生。一年四季都要坚持武备教育的制度,以此表明国家从未忘记战备。所谓不忘战备,就是教导百姓不能停止军事练习。诚如兵法所说:“国家和平安定时期,忘记战备必有覆灭危险。”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环境,统治者逐渐失去战争的警惕性,因而出现废毁武器,将战马放归牧场,罢免朝中武将,消减军队士兵人数,使国家不知道加强战备,老百姓全都不懂作战。等到安史之乱发生,突然之间变故从料想不到的地方发生,国家政权几乎陷入危亡的境地。唉!军事作战,这样重要的事情,难道可以忘掉吗?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7月5日9:30-12:00】
称之为崇高,并认为崇高是悲剧最基本的审美属性。中国古典悲剧虽然和西方悲剧-一样,都
高中2023级第一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是来源于同情,主人公通常都具备一些值得同情、肯定或尊重的品质,他们可能是善良、勇
敢、坚韧或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些品质使得他们的悲刷命运更加令人动容。但西方悲劃
语文
是适过内容直接打动观众,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往往以形式打动观众,因此中国的悲剧重视情
感的表达。如《汉宫秋》中第四祈的唱辞很好地表达了汉元帝梦醒后的愁緒,以比揭示汉元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
帝的清感和生活上的悲哀,用较长的内容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可见,中国古典悲剧不是以激
考试时间150分钟。
起怜悯之情为目的,而是要达到伦理上的感动,其悲剧价值不是引起崇高感而是激起道德感
化,其表现过程不是突出力量之美,而是让观众随着对整个情节内容的熟悉来深化情感。西
注意事项:
方悲剧即使只是截取割中力量突显的部分,人们同样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中国古典戏
1.答题前,芳生务必將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摸写清楚,同时
剧中悲剧感的获得往往需要对整部剧作进行完整的观照。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在通过整部
用2B铅笔将考号准碗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剧作展现的伦理道德来打动观众,其观照的美学意义在于真善美。而西方悲剧倾向宣泄和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政动,用棱皮擦擦干
陶治,观众因对力量的感知而立生恩惧和怜悯,因此西方悲剧旨在以理性来打动规众。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宇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
(摘编自叶毓黛中西悲剧结局之比较研究》)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成题卷上答题无效
材料二: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某个特定文学样式的接受群体影响着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容和形式。戏剧就是十分典型的
例子。戏剖的接受群体应该涉及两类:观众和评论家。这二者当中,观众更为重要。因为中
国戏剧产生于民间,在根本上它是一种民问艺术。郑振锋先生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戏剧归入俗文学的范畴。剧本要流行于世,就要迎合观众的心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以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争取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古代尤其是元代特殊的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背景,许多文人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情有祁当的了解,所以这些文人创作的优秀割本
材料一:
能够迎合民众心理。
悲剧作为一种戏别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它的叁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盾作为戏剧的
戏刷规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既与当时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又受到传统文化心理的
冲突。中国古典悲割往往将故亨情节分散,最终将其串联起来让事件呈现线性发展,矛眉在
影响。传统文化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全民族的思维活
这一过程中悦慢凸显。而西方悲剧则擅于将故事情节集中,让矛眉冲突集中爆发,矛盾由此
动产生彩响。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
显得更加激烈。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中西方悲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理念,要求感情与理智的和谐,这和中府哲学一样,成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
西方悲剧多以不幸结局,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大用圆结局。西方悲剧结局一般不会以
受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民众不希望看到冲突所导致的破裂和毁灭。因此,在古代戏
善恶有报的结局出现。在西方悲剧中,个人与命运或社会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以主人公抗争
剧中,或借助清官,或借助鬼神,或借助梦境仙境,或依靠科举及第取得团圆结局。这和观
失败衫显其悲剧性,结局多以“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或“主人公‘由顺转逆’”
念日新深入人心,逐渐戒为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
的草一结局为主。前者有利于反映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冲突,后者则更注重表
人们的生活状态地间接影响戏剧的结局。元代是一个芪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权力高
现悲剧人物与自然或命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眉。《饿狄浦斯王》属于悲剧的单一结局,俄狄
度集中,平民百姓地位低下,许多天然的美好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在无
浦斯未出生就已成为家族沮咒的栖牲品,他努力抗争却越陷越深,最终无法逃脱其悲副命运。
奈的现实面前,需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消遣,他们希望看到理想在戏剧中得以实现,即通过
而中国占典戏割常以大团圆结局,但结局团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戏剖就无悲脚。在中国古
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
典悲割大团圆结局中,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已经产生,人对现有生存境遏的
(摘编白单有方《人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反抗和超越已经失败,其悲剧性结局地已然存在,个人力量在社会中非常无助,主人公难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止确的一·项是(3分)
主幸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危机,所以其戢后的团圆并没有改变其悲刷的性质。例如,《窦
A.悲剧需要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中国片典悲剧相比,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更为
蛾冤》中窦蛾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城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
集中激烈
冤情。员以大团国结局,但窦蛾的悲刷命运并未因此改变。西方悲剧以悲渗结局为主要形式,
B.《俄狄浦斯干》通过人物与命运之间生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社会的普与恶,具有悲
而中国古典悲刷则多以大团圆结局为传统。中西悲剧结局的这种差异正好体现了东西文化的
的崇高美。
差异:西方注重理性认识,中国则强调人性善的道德教化。西方悲刷多以悲惨结局来成就悲刷
C中国古悲剧重在表现主人公受难的过程,观众在此过程中,宣泄内心情绪,达到心灵净
人物的常高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团圆结局来达到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化的日的。
在悲剧价值上,西方的悲剧价值首先来源于剧作要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而后在此
D.戏制的接受群体包括戏制观众和戏剧评论家两部分,前者影响戏刷剧的内容,后者影响戏
基础上达到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净化。这种怜悯与恐惧所引起的净化作用被西方戏剧理论家
刮的形式,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高一语义试题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