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1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开车的人经常听到导航提示“您已进入绿波路段”,继而就会在遇到一个绿灯后,享有“一路绿灯”的幸运。那么
“绿波”交通,是一种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旨在通过调整一系列交叉口上的交通信号灯,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停歇,从而提高平均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也就是说,就可能会“一路绿灯”。
实现绿波的路段称为“绿波带”。绿波带的设置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流量、时间段等因素,绿波带的实现需要依赖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和交通流量预测技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当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根据路段距离,对车流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整,从司机的视觉角度看绿灯就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行。换言之,这一段路上信号灯变换是有关联的,车从第一个路口出发,以规定的车速行驶到达每个路口都会是绿灯。合理的绿波带设置,提升整个区域的通行效率。
驾驶者想体验在绿波带上一路绿灯的畅快,需要保证驾驶的速度与绿波车速相符合。绿波车速是指车辆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能够连续绿灯通过绿波带上一系列路口的速度。数据显示,以保证交通安全和顺畅通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在红绿灯路口设立显示绿波车速的标志牌,让车辆一路绿灯地通行,从而提高通行效率。
在绿波带上按照设计好的绿波车速行驶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受实时路况的影响,车辆有时很难按照设计的速度行驶。如路边乱停车、行人乱穿马路等,迫使车辆改变原来的行车速度,破坏绿波效果。所以,行人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好交通秩序
当遇到一路绿灯的幸运时刻,我们应该庆幸自己享受到了交通管理的成果,也应该思考如何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取材于光明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行驶在路上,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路口某一方向是红灯;另一个方向是绿灯,通行车辆却寥寥无几。路口各方向的车流是动态变化的,无法根据当下道路实际的车流情况实时改变红绿灯时间。
“智慧红绿灯”就不一样了,它能做到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的放行时间,减少绿灯空放的情况,变成智能化“灯看车”放行,实现路口的自适应通行
“智慧红绿灯”控制路口车流自动放行是以交通流信息采集为基础的。路口灯杆上安装的交通感知设备,是一个巴掌大小的“方形铁盒”,上面有摄像头。该设备能够实时采集交通流信息,根据路口实际场景需求不同,多目标雷达、地线圈及互联网数据检测等多种科技手段也在发挥着采集数据的作用。采集到的数据,再由平台依托“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这一整套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通常是自组织的,可以独立运行并自动适应环境变化
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措施中,提升通行效率明显又直观的就是设置绿波带,尤其是设置双向绿波带。目前常见的多为单向绿波带,需要整体把控路口四个方向的交通情况,协调控制难度更大,所以相对少见。在双向绿波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基础参数,分别是路口间距、路段车速以及各交叉口的信号相位。“智慧红绿灯”已经实现了这些数据的自动获取。结合绿波算法,就完成了一条道路的绿波协调优化。从多个项目的实际效果来看,实施绿波协调优化的道路
随着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治理交通拥堵的科技手段不断涌现,但交通治理远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利用科技赋能实现交通拥堵的高效治理;另“一条腿”站在传统的信号优化服务上,整体服务于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
(取材于张帆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绿波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所有的路段都可以设置绿波带。
B.绿波带具备让车辆一路绿灯通行的条件。
C.绿波带上的信号灯不是孤立变换的。
D.绿波带上各路口的绿灯都是同时亮起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能体现智慧红绿灯“智慧”的一项是
A.定时采集交通流信息
B.信息采集手段多样化
C.应用自适应控制算法
D.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绿波带的建设可以解决实时路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问题。
B.随着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交通完全自动化治理基本实现。
C.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双向绿波带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意义。
D.两则材料都肯定了在交通拥堵治理中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
(4)如何充分发挥绿波交通的作用来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38分。
2.(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催臣上道;州司临门,则刘病日笃;欲荀顺私情,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历职郎署,本图官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和“微贱”,都是自谦之词,极言自己身份之微、所受荣宠之盛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与“圣朝”连用,以及对晋朝的称颂。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岂”,表反问,与下句中的“但”相呼应,并无他意。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犬马”和“谨”,都是敬辞,恭敬地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像犬马一样为晋武帝驱策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a.下列句中的“以”按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李密《陈情表》)
②臣具以表闻(李密《陈情表》)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④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⑤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
⑥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⑨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
⑩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A.①⑥/②③④⑤/⑦⑨/⑧/⑩
B.①⑩/②③⑨/④⑦/⑤/⑥⑧
C.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⑩
D.①⑩/②④/③⑨/⑤/⑥⑦⑧
b.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说说如何根据语境推断出句中“以”的意思。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第一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指“穿一年孝服的亲族”。“期”这个词含义丰富,在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 氓》)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a.判断以上各句中“期”的含义,将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义项 ①<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②<动>期求 ③<动>到,及
序号
b.下面是对“期”的本义的解说。请简要说明上表中“期”的义项①与下面解说的相关之处。
《说文》:“期,会也。”段玉裁注:“会者,合也。期者,所以为会合也。”
(4)本文善用四言句,既概括凝练,又生动传神。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
形影相吊 沐浴清化 日薄西山 乌鸟私情
(5)有同学绘制了如图的思维导图,以呈现本文的“情深理切,更极结构之妙”。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①﹣⑥处
3.(10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
(1)对于画线的句子有不同的解读《淮南子》解读为“忧父之疾者子”,朱熹解读为“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分别指出画线句中“其”所指代的对象。
(2)有人认为这则语录是孔子对孟武伯不孝的委婉批评。请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简要说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
初,孟孺子[1]将圉[2]马于成[3]。成宰公孙宿不受。孺子怒,袭成。从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
(取材于《左传》)
注释:[1]孟孺子:孟武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2]圉:畜养。[3]成;地名。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5分。
4.(1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年年知为谁生?
(1)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句中“窥”意为偷看,生动形象地写出金人对大宋江山的觊觎。
B.“重到须惊”中“惊”设想杜牧再游故地的震惊之态,借此传达出词人的慨叹。
C.“二十四桥”句中“仍”意指桥还在但昔日的繁华已不再,对照了历史与现实。
D.“波心荡”句中“荡”写月在湖中随波摇曳,以动写静,透露出清幽惬意之境。
(2)下列诗句中,“空”的意蕴与“都在空城”句中最接近的一项是
A.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范云《渡黄河》)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本词在意象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词句 意象 分析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 与前句杜牧笔下的扬州形成对比;①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 将池塘和乔木拟人化:② 。
冷月无声 冷月 运用通感:③ 。
5.(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如屈原《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① ,② ”,感慨光阴如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③ ”,展现了春天的一派生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心非木石岂无感?④ ”,悲叹心非草木岂能无感;李白《蜀道难》中的“但见悲鸟号古木,⑤ ”,渲染出环境的险恶;《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能顺木之天,⑥ ”,强调顺应天性、遵循规律的重要性;黄庭坚《登快阁》中的“⑦ ,澄江一道月分明”,写出阔大幽远之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亦遂增胜”,写出小轩的幽雅。
(2)读到一篇“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好文章时,可借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⑨ ,⑩ ”来评价。
6.(1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回目为“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其中“慕雅女”指的是哪个人物?
7.(9分)对于“慕雅女”学诗这件事,宝钗、黛玉、宝玉有如下反应。请分别概括三人对此事的态度,并简要分析从中表现出三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12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总会带回一口“宝箱”。打开箱子,里面塞满了好看的布料和我们平时从未见过的糖果,当然,父亲把要上交给生产队买工分和口粮的钱留出来,把供养爷爷奶奶的钱留出来,然后把剩下为数不多的钱全部交给母亲。这笔钱,是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开销。
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
父亲是木匠,他的雕花手艺尤其出色。木匠需要工具,做出来的家具需要油漆,一帮男人的头发需要有人剃,于是
“万事不求人。”这是父亲的生活原则。
这样的父亲,在礼尚往来的乡村显得格格不入。父亲极少有朋友,乡邻们私下里对他的评价也不佳,把钱看得太重。
然而,在物资短缺,粮食不够吃,正是父亲的“小气”给了我们较为殷实的生活。山村里水田不够,人们便在山坡上种红薯。人们把收回来的红薯剁碎晒干,这样便于贮存,能在青黄不接时派上用场。我被家人传为笑谈的一件事情是,要跟她换一碗红薯米吃,我想尝尝红薯米的味道。
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
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猪的故事——《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的。
因为父亲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洗脸,洗手
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手表丢了!
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夜里哭泣,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害怕回家。
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
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
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
父亲递给我一个梨。
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的楚江水。
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我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一个独来独往、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乡下手艺人。然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校长拿着花名册来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女儿,校长说;“我跟你父亲是同学,你比不比得上他?”
我这才知道,当年父亲成绩很好,小学毕业时他想继续读书,劝爷爷卖了田送我父亲读书,但爷爷不肯
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我提前一天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候,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
“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父亲去世后,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从村里考上大学,他对我说:“素姑,我也是读着您的书长大的呢。”
他接着说:“我小的时候,桂阿公经常到我家来,每次来总是会带一本书送给我。我们乡里的小孩,看书全靠桂阿公。”村里的孩子都叫我父亲“桂阿公”。
原来如此。难怪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没有看到我给他的那些书。我想起了我童年时代父亲带回的那台收音机。我希望父亲悄悄送给村里孩子的那些书,也像当年的收音机一样
(取材于汤素兰的同名散文)
(1)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父亲是“陌生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本文多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自洽,即自己与自己相协调,不矛盾。自洽的人言行与思想相一致,是自我融洽的,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有人认为,需要警惕自洽带来的盲目性。
(1)请以“说自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2)请以“我终于获得了自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晰。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1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开车的人经常听到导航提示“您已进入绿波路段”,继而就会在遇到一个绿灯后,享有“一路绿灯”的幸运。那么
“绿波”交通,是一种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旨在通过调整一系列交叉口上的交通信号灯,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停歇,从而提高平均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也就是说,就可能会“一路绿灯”。
实现绿波的路段称为“绿波带”。绿波带的设置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流量、时间段等因素,绿波带的实现需要依赖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和交通流量预测技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当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根据路段距离,对车流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整,从司机的视觉角度看绿灯就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行。换言之,这一段路上信号灯变换是有关联的,车从第一个路口出发,以规定的车速行驶到达每个路口都会是绿灯。合理的绿波带设置,提升整个区域的通行效率。
驾驶者想体验在绿波带上一路绿灯的畅快,需要保证驾驶的速度与绿波车速相符合。绿波车速是指车辆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能够连续绿灯通过绿波带上一系列路口的速度。数据显示,以保证交通安全和顺畅通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在红绿灯路口设立显示绿波车速的标志牌,让车辆一路绿灯地通行,从而提高通行效率。
在绿波带上按照设计好的绿波车速行驶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受实时路况的影响,车辆有时很难按照设计的速度行驶。如路边乱停车、行人乱穿马路等,迫使车辆改变原来的行车速度,破坏绿波效果。所以,行人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好交通秩序
当遇到一路绿灯的幸运时刻,我们应该庆幸自己享受到了交通管理的成果,也应该思考如何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取材于光明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行驶在路上,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路口某一方向是红灯;另一个方向是绿灯,通行车辆却寥寥无几。路口各方向的车流是动态变化的,无法根据当下道路实际的车流情况实时改变红绿灯时间。
“智慧红绿灯”就不一样了,它能做到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的放行时间,减少绿灯空放的情况,变成智能化“灯看车”放行,实现路口的自适应通行
“智慧红绿灯”控制路口车流自动放行是以交通流信息采集为基础的。路口灯杆上安装的交通感知设备,是一个巴掌大小的“方形铁盒”,上面有摄像头。该设备能够实时采集交通流信息,根据路口实际场景需求不同,多目标雷达、地线圈及互联网数据检测等多种科技手段也在发挥着采集数据的作用。采集到的数据,再由平台依托“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这一整套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通常是自组织的,可以独立运行并自动适应环境变化
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措施中,提升通行效率明显又直观的就是设置绿波带,尤其是设置双向绿波带。目前常见的多为单向绿波带,需要整体把控路口四个方向的交通情况,协调控制难度更大,所以相对少见。在双向绿波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基础参数,分别是路口间距、路段车速以及各交叉口的信号相位。“智慧红绿灯”已经实现了这些数据的自动获取。结合绿波算法,就完成了一条道路的绿波协调优化。从多个项目的实际效果来看,实施绿波协调优化的道路
随着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治理交通拥堵的科技手段不断涌现,但交通治理远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利用科技赋能实现交通拥堵的高效治理;另“一条腿”站在传统的信号优化服务上,整体服务于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
(取材于张帆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绿波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是所有的路段都可以设置绿波带。
B.绿波带具备让车辆一路绿灯通行的条件。
C.绿波带上的信号灯不是孤立变换的。
D.绿波带上各路口的绿灯都是同时亮起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能体现智慧红绿灯“智慧”的一项是 A
A.定时采集交通流信息
B.信息采集手段多样化
C.应用自适应控制算法
D.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A.绿波带的建设可以解决实时路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问题。
B.随着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交通完全自动化治理基本实现。
C.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双向绿波带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意义。
D.两则材料都肯定了在交通拥堵治理中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
(4)如何充分发挥绿波交通的作用来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是否属于题干涉及的概念的范畴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题干涉及的概念,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解答】(1)D.“各路口的绿灯都是同时亮起的”错,原文“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故选:D。
(2)A.“定时采集交通流信息”属于传统红绿灯的做法,不属于“智慧红绿灯”做法。
B.由“根据路口实际场景需求不同,多目标雷达。
C.由“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信号发射器及边缘计算单元传导到指挥中心平台。
D.由“……再由平台依托‘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可知此项正确。
故选:A。
(3)A.“可以解决实时路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问题”错,原文“旨在通过调整一系列交叉口上的交通信号灯,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停歇,可见绿波带解决的是“提高平均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的问题。
B.“交通完全自动化治理基本实现”错,原文“但交通治理远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水平”。
C.“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双向绿波带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意义”错,材料一说了绿波带的设置需要的条件,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故选:D。
(4)①根据“绿波带的设置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流量,绿波带的实现需要依赖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和交通流量预测技术”可得出:科学合理地设置绿波带。
②根据“数据显示,绿波车速通常设置在每小时30到50公里之间、车流量,以保证交通安全和顺畅通行”可得出:根据多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绿波车速。
③根据“驾驶者想体验在绿波带上一路绿灯的畅快,需要保证驾驶的速度与绿波车速相符合”可得出:驾驶员使驾驶速度与绿波车速相吻合。
④根据“驾驶人文明驾驶,行人文明出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绿波效果的实现”可得出:驾驶人和行人都要文明出行。
⑤根据“‘智慧红绿灯’就不一样了,它能做到实时自动调整路口信号灯的放行时间,从传统式‘车等灯’通行,实现路口的自适应通行,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套推荐的绿波方案,就完成了一条道路的绿波协调优化,实施绿波协调优化的道路,实现绿波协调优化。
答案:
(1)D
(2)A
(3)D
(4)①科学合理地设置绿波带。
②根据多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绿波车速。
③驾驶员使驾驶速度与绿波车速相吻合。
④驾驶人和行人都要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好交通秩序。
⑤利用“智慧红绿灯”等科技手段,实现绿波协调优化。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38分。
2.(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催臣上道;州司临门,则刘病日笃;欲荀顺私情,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历职郎署,本图官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和“微贱”,都是自谦之词,极言自己身份之微、所受荣宠之盛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与“圣朝”连用,以及对晋朝的称颂。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岂”,表反问,与下句中的“但”相呼应,并无他意。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犬马”和“谨”,都是敬辞,恭敬地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像犬马一样为晋武帝驱策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a.下列句中的“以”按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①臣以供养无主(李密《陈情表》)
②臣具以表闻(李密《陈情表》)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④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⑤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
⑥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⑨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
⑩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A.①⑥/②③④⑤/⑦⑨/⑧/⑩
B.①⑩/②③⑨/④⑦/⑤/⑥⑧
C.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⑩
D.①⑩/②④/③⑨/⑤/⑥⑦⑧
b.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说说如何根据语境推断出句中“以”的意思。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第一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指“穿一年孝服的亲族”。“期”这个词含义丰富,在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 氓》)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a.判断以上各句中“期”的含义,将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义项 ①<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②<动>期求 ③<动>到,及
序号 ①② ④ ③
b.下面是对“期”的本义的解说。请简要说明上表中“期”的义项①与下面解说的相关之处。
《说文》:“期,会也。”段玉裁注:“会者,合也。期者,所以为会合也。”
(4)本文善用四言句,既概括凝练,又生动传神。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
形影相吊 沐浴清化 日薄西山 乌鸟私情
(5)有同学绘制了如图的思维导图,以呈现本文的“情深理切,更极结构之妙”。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①﹣⑥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相关词语的解说,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熟悉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再分析作答。
【解答】(1)D.“犬马”不是敬辞,用犬马自比。
故选D。
(2)a.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用。句意:我将以上苦衷用表的形式报告。
③介词,用。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④连词,来。句意: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⑤介词,在。句意:苏武在元六年春天回到京师。
⑥连词,相当于“而”。句意:树木欣欣向荣。
⑦连词,来。句意: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
⑧连词,相当于“而”。句意: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⑨介词,用。句意: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⑩介词,因为。
①⑩介词,因为/②③⑨介词,来/⑤介词,相当于“而”。
故选B。
b.“忠”“贤”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忠臣;“用”;“以”。
此句为对仗句,根据文言词语结构推断法、相近或相反,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由“用”的“任用”可推断出“以”也是“任用”。
(3)a.①期:限定或约定的时间。句意:不是我拖延婚期。
②期:限定或约定的时间。句意:恰逢天降大雨,估计已经赶不上期限。
③期:到,及。句意:况且寿命长短,最后归结于消灭。
④期:期求。句意:富贵不是我所求。
故答案为:①②/④/③。
b.本题只要把《说文》中“期”的“会合”之意与“期”的义项①“<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之间的关联找出来即可。“会合”需要约定时间、期限”之意。
(4)比如“形影相吊”,“形”是形体,“吊”是安慰。这就写出了自己的孤单无依,也说明了祖母躬亲抚养,无法停止奉养祖母而上任,用语俭省。
再如“沐浴清化”,“沐浴”;“清化”。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是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含着最大的感激,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
其余结合词语含义,联系语境及作者处境鉴赏即可。
(5)①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孤苦多病,说明“臣无祖母;再述家门人丁不旺,说明“祖母无臣。可概括为:祖孙相依的亲情;
②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先以“逮奉圣朝,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可概括为:朝廷征召的恩情;
⑤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可概括为:自己本图宦达;
⑥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说明尽孝之时短,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是天人共鉴,死当结草的忠心,再尽忠。
答案:
(1)D
(2)aB
b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者不一定被任用,对应位置的词语意思相关联,同理,“用”的意思为“任用”。
(3)a①②/④/③
b“期”有“约定、会合”的意思,故作名词时引申为“约定的时间。
(4)“形影相吊”指孤身一人,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无依无靠,又为下文表明自己不能远离祖母作铺垫。
(5)①祖孙相依的亲情 ②朝廷征召的恩情 ⑥先尽孝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刚出生六个月。我四岁的时候。我的祖母刘氏,便亲自抚养,九岁时不能走路,一直到成人自立,又缺少兄弟、福分浅薄。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生活孤单没有依靠。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我侍奉她吃饭喝药。
到了晋朝建立。先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加以推辞不去就职,责备我怠慢不敬;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我是进退两难。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受到过分提拔,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气息微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我的辛酸苦楚、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实在也都能明察,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3.(10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
(1)对于画线的句子有不同的解读《淮南子》解读为“忧父之疾者子”,朱熹解读为“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分别指出画线句中“其”所指代的对象。
(2)有人认为这则语录是孔子对孟武伯不孝的委婉批评。请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简要说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
初,孟孺子[1]将圉[2]马于成[3]。成宰公孙宿不受。孺子怒,袭成。从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
(取材于《左传》)
注释:[1]孟孺子:孟武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2]圉:畜养。[3]成;地名。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重点词语的把握能力。学生可以借助语境推断,可以借助语义分析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淮南子》“忧父之疾者子”意思是担忧父亲疾病的是子女。这里认为“其”指代的是父母;
朱熹“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意思是作为人家的子女,而只因为自己有病而担忧。这里认为“其”指代的是子女。
(2)朱熹的看法就来源于孔子,因此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是,而只为自己生病而担忧。
再看孟武伯的做法。因为公孙宿“不受”,孟武伯就“袭成”,他又“鞭之”,蛮横霸道。如此他就让他的父母为他的品行而担忧。
由此认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委婉批评孟武伯不孝的看法是合理的。
答案:
(1)按照《淮南子》的解读,“其”指代的是父母,“其”指代的是子女。
(2)示例:孔子认为子女能够不让父母为其品行担忧,只用为其疾病忧虑。孟武伯因公孙宿反对其在成地养马,失败后又鞭打成地官员,不合道义,所以。
参考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当初。成地的长官公孙宿不接纳,袭击成地,于是返回,孟孺子鞭打了他。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
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5分。
4.(1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年年知为谁生?
(1)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自胡马窥江”句中“窥”意为偷看,生动形象地写出金人对大宋江山的觊觎。
B.“重到须惊”中“惊”设想杜牧再游故地的震惊之态,借此传达出词人的慨叹。
C.“二十四桥”句中“仍”意指桥还在但昔日的繁华已不再,对照了历史与现实。
D.“波心荡”句中“荡”写月在湖中随波摇曳,以动写静,透露出清幽惬意之境。
(2)下列诗句中,“空”的意蕴与“都在空城”句中最接近的一项是 A
A.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范云《渡黄河》)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本词在意象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词句 意象 分析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 与前句杜牧笔下的扬州形成对比;①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萧条荒凉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 将池塘和乔木拟人化:② 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
冷月无声 冷月 运用通感:③ 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听觉之沉寂,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意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诗句中词语的意蕴,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透露出清幽惬意之境”错,“波心荡,意思 ,但只有桥下江中的波心荡漾,处处寂静无声、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故选D。
(2)“都在空城”的“空”写出了荒凉冷落的意境。
A.“空”字写庭户是空的,无人居住,写出环境的荒凉冷落。
B.“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清新的意境。
C.“空”字写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D.“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的悲愤之情。
故选A。
(3)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尽荠麦青青”(一片荒野)一笔收尽,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以反差强烈的画面写出盛衰之变。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形象地表现“胡马窥江”的恶果:昔日“春风十里”,池塘废弃,至今还怕提起当年兵灾,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池塘树木尚且如此?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③用“无声”和“冷”写“月”,月亮无所谓有声无声,这些都是人的情感的投射,化为触感之凄冷,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答案:
(1)D
(2)A
(3)①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
②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
③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放眼望去。进入扬州,河水碧绿凄冷,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处处寂静无声,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诚然,较之辛词,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姜夔身历高、孝、光,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文恬武嬉。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淳熙二年,而自度此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尽荠麦青青”,城池荒芜、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春风十里”,而是化用杜牧诗意、珠帘掩映的盛况。“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包括无限伤乱语,亦无此韵味,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清角”二句,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这样。词的下片,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不免落寞,愈工致,可谓动魄惊心,的确深中肯綮。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5.(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如屈原《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①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② 恐美人之迟暮 ”,感慨光阴如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③ 泉涓涓而始流 ”,展现了春天的一派生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心非木石岂无感?④ 吞声踯躅不敢言 ”,悲叹心非草木岂能无感;李白《蜀道难》中的“但见悲鸟号古木,⑤ 雄飞雌从绕林间 ”,渲染出环境的险恶;《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能顺木之天,⑥ 以致其性焉尔 ”,强调顺应天性、遵循规律的重要性;黄庭坚《登快阁》中的“⑦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写出阔大幽远之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写出小轩的幽雅。
(2)读到一篇“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好文章时,可借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⑩ 举类迩而见义远 ”来评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①惟草木之零落兮 ②恐美人之迟暮 ④吞声踯躅不敢言 ⑥以致其性焉尔 ⑧旧时栏楯(重点字:踯、躅
(2)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⑩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6.(1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回目为“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其中“慕雅女”指的是哪个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名著内容,再分析作答。
【解答】“慕雅女”,爱慕雅趣的女子。重点情节:香菱进园。钗、黛对香菱学诗的态度。
答案:
香菱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7.(9分)对于“慕雅女”学诗这件事,宝钗、黛玉、宝玉有如下反应。请分别概括三人对此事的态度,并简要分析从中表现出三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分析作答。
【解答】宝钗:她说香菱学诗是“得陇望蜀”,体现出她对其学诗不以为然的态度,从老太太起,问候一声儿”“回来进了园,她认为比起学诗更应该学如何为人处事,礼数周到,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读书这些事,体现出她随分从时。
黛玉:黛玉支持香菱学诗,而且还要教她。我虽不通,体现出她性格的直率,不用一年的工夫,写出黛玉的热情,是因为看上了香菱的“聪敏伶俐”、注重性灵的性格特点。
宝玉:对香菱学诗充满赞赏。他认为香菱不是俗人,拥有美好的天赋性灵。宝玉喜欢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推崇美好人性的性格特点。
答案:
宝钗对香菱一心想学诗不以为然。宝钗认为比起学诗更应该学如何为人处事、随分从时。
黛玉对香菱学诗是支持又鼓励的。黛玉不仅欣然答应做香菱的师父,体现出她热情直率、注重性灵的性格特点。
宝玉对香菱学诗充满赞赏。宝玉认为香菱学诗使她得以超越世俗,体现出他追寻纯洁美好。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12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总会带回一口“宝箱”。打开箱子,里面塞满了好看的布料和我们平时从未见过的糖果,当然,父亲把要上交给生产队买工分和口粮的钱留出来,把供养爷爷奶奶的钱留出来,然后把剩下为数不多的钱全部交给母亲。这笔钱,是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开销。
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
父亲是木匠,他的雕花手艺尤其出色。木匠需要工具,做出来的家具需要油漆,一帮男人的头发需要有人剃,于是
“万事不求人。”这是父亲的生活原则。
这样的父亲,在礼尚往来的乡村显得格格不入。父亲极少有朋友,乡邻们私下里对他的评价也不佳,把钱看得太重。
然而,在物资短缺,粮食不够吃,正是父亲的“小气”给了我们较为殷实的生活。山村里水田不够,人们便在山坡上种红薯。人们把收回来的红薯剁碎晒干,这样便于贮存,能在青黄不接时派上用场。我被家人传为笑谈的一件事情是,要跟她换一碗红薯米吃,我想尝尝红薯米的味道。
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
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猪的故事——《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的。
因为父亲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洗脸,洗手
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手表丢了!
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夜里哭泣,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害怕回家。
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
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
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
父亲递给我一个梨。
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的楚江水。
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我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一个独来独往、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乡下手艺人。然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校长拿着花名册来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女儿,校长说;“我跟你父亲是同学,你比不比得上他?”
我这才知道,当年父亲成绩很好,小学毕业时他想继续读书,劝爷爷卖了田送我父亲读书,但爷爷不肯
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我提前一天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候,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
“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父亲去世后,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从村里考上大学,他对我说:“素姑,我也是读着您的书长大的呢。”
他接着说:“我小的时候,桂阿公经常到我家来,每次来总是会带一本书送给我。我们乡里的小孩,看书全靠桂阿公。”村里的孩子都叫我父亲“桂阿公”。
原来如此。难怪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没有看到我给他的那些书。我想起了我童年时代父亲带回的那台收音机。我希望父亲悄悄送给村里孩子的那些书,也像当年的收音机一样
(取材于汤素兰的同名散文)
(1)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父亲是“陌生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本文多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理解题干涉及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解答】(1)①文中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陌生人”,腊月二十八回家;
②父亲的原则是“万事不求人”,“这样的父亲,父亲的性格让我感觉陌生;
③“因为父亲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所以,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
(2)“欲扬先抑”即先贬低后褒扬。
①先看关于“钱”的内容:“父亲极少有朋友,乡邻们私下里对他的评价也不佳,把钱看得太重”,认为父亲“小气”,此为“抑”,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让我们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上了收音机”,家人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父亲看重钱,也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②再看关于“我”和父亲的关系:先写“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在乡下女儿被忽视是常态;再写“我”高考时不慎将贵重的手表丢失,“白天考试,吃不下任何东西”,父亲来接“我”,从外地赶了回来,再买就是,父亲不仅没有责怪我丢了贵重的手表,此为“扬”,而且非常关爱女儿。
③最后看关于父亲与人相处:先写“我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一个独来独往、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乡下手艺人”;再写我上高中的时候校长说“你父亲写得一手好文章”“当年父亲成绩很好”,他才成了木匠,桂阿公经常到我家来,我才知道他把书送给了村里爱读书的孩子。写出父亲看似孤僻冷漠,实则是含蓄低调、关心精孩子神成长的人。
答案:
(1)①和父亲见面少 ②父亲的性格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③父亲寡言,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
(2)①先写乡邻们对父亲评价不佳,认为父亲“小气”,此为“抑”,家人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写出父亲看重钱的背 后是对家人深厚的爱和责任感。
②先写在乡下女儿被忽视是常态,此为“抑”,还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安抚我。写出父亲不仅没有轻视女儿,重视女儿的感受。
③先写我一直以为父亲只是独来独往、不太懂人情世故的乡下手艺人;再 写我得知父亲从小成绩很好,又写父亲送书给孩子。写出父 亲看似孤僻冷漠,实则是含蓄低调、关心精孩子神成长的人。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自洽,即自己与自己相协调,不矛盾。自洽的人言行与思想相一致,是自我融洽的,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有人认为,需要警惕自洽带来的盲目性。
(1)请以“说自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2)请以“我终于获得了自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部分解释了“自洽”的含义,并提出了有的人对“自洽”的看法。
写作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说自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以谈自己对“自洽”的看法,可以谈“自洽”的状态,“自洽”的好处,怎样做到“自洽”,“自洽”的弊端等。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实,论证要合理。
第二个写作任务,要求以“我终于获得了自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由题目“终于”来看,作文重点写自己获得自洽的过程,或重点写使自己获得自洽的关键人、事、景、物。要写出真情实感,有细节描写,内容合理。
参考立意:
1.努力做到自洽。
2.怎样做到自洽。
3.自洽是利与弊。
4.自己与自己相协调,言行与思想相一致。
5.我终于获得了自洽。
【解答】
说自洽
自古以来,这种追求便是我们所说的“自洽”,不仅是言行与思想的协调。然而,随着信息爆炸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自洽的意义。
首先。一个自洽的人、信念和追求。这种一致性使得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诱惑时,不被外界轻易左右,自洽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然而。在现代社会。首先。这容易导致我们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其次,不得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期望,从而破坏自洽。
那么?我认为。首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这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且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坚持内心的准则。这需要我们学会拒绝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诱惑和压力。
此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内心准则实现真正的自洽。
总之。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和自信。让我们共同努力。
【点评】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