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学习文言文基本字词句式,疏通字词,诵读课文。
2. 感知文本的逻辑思路、论辩方法,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
2学情分析
高一普通平行班,对语文的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基础不是很扎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本的逻辑思路、剖析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过程:
一、字词疏通(字顺)
知识点归纳(见附录1),提供资料,布置课前预习。
二、课文诵读(文通)
诵读第一段(师生分角色)
段落大意:惑(王)——“尽心”(因),“民加多”(果)?“何也”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 ”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
诵读二、三、四段(师生分角色)
段落大意:解惑——“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王与邻国之政)(本质:走,不尽心)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启发梁惠王)。
探究问题1:哪一句含蓄地表达了王与孟子的默契?孟子隐而不说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王知如此”/王与邻国之君皆不尽心
诵读第五、六段(分小组读)
第五段“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第六段“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诵读第七段 (齐读)
本段的语气变化比较多,需认真体会。
指导朗读: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殍”句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相似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取类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探究问题2:孟子委婉地批评了王的“尽心”是徒有其表,那么在孟子看来,真正对民“尽心”的标准是什么?结合5-7段的文本内容回答。
提示:尽心 → 养生/养民/教民/爱民 → 王道(仁政)→ 民至
小结:通过语气变化体现对文意的理解。达到对文章的精细把握。
探究问题3:你们认为王会采纳孟子的这些建议吗?
讽刺的是,王期盼“民加多”的最终目的是可以有更多的士兵为他征战沙场,圈地争霸。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那个礼崩乐坏,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胸怀即便在今天也有我们不能企及的高度。
探究问题4:我们今天的阅读或者说是对话,让我们与这位亚圣更加亲近。在孟子与王的论辩过程中还有哪些智慧的闪光在今天看来都有借鉴的价值?
提示: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孟子:“民本” “仁者无敌” 迁移——关注每一个人的的发展,“中国梦,我的梦”)
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迁移——现代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孟子:伴君如伴虎,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坚持原则,达到效果。 迁移——现代社会,表达自我,与人沟通的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三、探究文本论辩方法(意达):抓住本质取类比喻
课内示例:
“五十步” “百步” ——“笑”? —— “是亦走也”
王与邻国之政 —— 抱怨 “民不加多”—— 同是未“尽心”
论证核心:本质一样,不用“笑”,也不用“抱怨”。
“涂有饿殍”—— 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武器
论证核心:本质一样,逃避应负的责任。(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课外迁移:
问题探究5: 同样有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也喜欢用同样的论辩手法来启迪人们的心智,今天我们来探讨并模仿他对话中的论辩技巧。(他曾经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曾经劝导他的同胞去过有意义的人生,却被误解甚至杀戮,他是西方哲学奠基人。)
对话: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的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她,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
仿写一:“什么是快乐?”
示例:快乐是孩子下雨天不打伞的嬉戏。 快乐是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末。
快乐是夏日冰饮划过嗓间的清凉。 快乐是( )
快乐的真谛是( )
仿写二:选定一个小困惑,用“抓住本质取类比喻”的辩论方法写一段解决困惑的议论段。
小困惑:
无论如何努力都学不好?(尽力了,考试还是不理想?)明明可以做到,却总没有信心,总是退缩?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为什么原本要好的感情,就算再努力去维持,也会变淡?
展示学生作品:
作品1:
惑——学习很努力,依然学不好?(龙颖诗)
解惑——A说:“吾于学习也,尽心焉耳矣。数学差,则用语文课做数学;语文差,则用英语课来做语文 … … 察邻座之人,无如吾之用心者。邻座之分不加少,吾之分不加多,何也?”
B 说:“君好游戏,请以游戏喻。音乐尽开,装备齐上,打至败北,或一个时辰而止,或半个时辰而止,以半个时辰比一个时辰,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一个时辰也,是亦玩也。”
曰:“君知如此,则无望分之多于邻座也。”
“不做作业于别堂,知识可多得也;不抄录他人,能力可提高也;不沉迷他物,学业精进也;知能皆得,是使分数无憾也。得失无憾,学习之道始也。”
作品2:
惑——看到许多人趣味低俗,心里便很气愤,很孤独,怎么办?(余清妍)
解惑——如果你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
它回答说,美就是它的雌癞蛤蟆。你想和他争论一番吗?
一个人思虑过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一个人思虑过多,可能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作品3:
惑——总是患得患失,不能保持平常心?(1219)
解惑——笑看天下事。三国时期,如果有一天,一位将士向诸葛丞相汇报,今折兵一人,得兵二人。诸葛定不理会,相比七十万蜀军来说,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如果你的眼界足够大,则你可以不患得患失,时刻保持平常心。
作品4:
惑——何以解忧?(齐越)
解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以杜康解忧,李白举酒浇愁,苏轼与月对饮,易安淡酒饮愁。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或饮酒或喊叫,都是使自己阻塞的心灵畅通的润滑剂,真正使自己释然的是内心深处如“杜康”一般深沉美好的“真我”。
小结:
文以载道,文言文是我们祖辈先贤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字词只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进门之后的对话探究才是文言带给我们的精髓。文言文学习的三个层次:字顺、文通、 意达,最终是为了让我们领会、借鉴、内化。希望今天的对话、探究给大家启迪和思考。
教学反思:
整体的教学流程比较顺畅,学生的思维也基本能够跟得上进程。但是,如果时间充裕,诵读的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加多的实践机会。仿写一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总之,这样的教学尝试是基于学生的习得,设计和调整也都应以学生为本。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