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四书”之一
影响
......
一、忆《论语》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 《礼》 《易》 《春秋》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二、明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三、辨人物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权臣
家臣(学生)
老师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争权
夺利
礼治
仁政
文 谋 武 勇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颛臾(zhuānyú) 冉(r 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四、读课文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五、解课文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引证
类比
比喻
3.孔子是怎样责备冉有的?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4.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5.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二人无德
二人无能
二人兴乱
潜台词: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
六、主题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反对
吾二臣者皆不欲――→反驳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反驳
先王之臣(不可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反对武力征伐
主张以德服人
七、内容小结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3)且尔言过矣( )
(4)是谁之过与( )
(5)后世必为子孙忧( )
(6)无乃尔是过与( )
八、课堂练习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背景
人物
读课
练习
小结
解课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