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层面,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专制,近代英美法国等主要政体形成的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探究中世纪时期法国和英国等国君主制形成的原因,了解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局限。
【历史解释】通过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及演变的脉络,认识到西方政体政体产生、发展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力量变化、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政治体制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难点:政治体制发展与演变原因及其影响。
时空坐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化设计、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设计:
学生在上一课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对于政治制度史也有了初步认识。基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需要做的更多是主导课堂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政治制度史学习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剖析历史的方法。
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通过文物图片、地图、文字等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先秦政治制度、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
情景导入:
苏格拉底之死充分暴露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缺陷。原始的直接民主制和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使得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力,这就使民主政治很可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既然大多数的投票就意味着一切,甚至是不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那么民主的进程便与其初衷南辕北辙。
法律的内在价值就是理性,民众的情绪一旦介入司法,其感性情绪与司法的理性必然产生悖论,最终必然导致法律的理性价值公正的缺失以及刚性约束力的弱化。
下面就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了解西方的民主的发展历程和是非曲直。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公民政治
1.背景:
(1)政治:公元前8-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发展起来,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2)文化: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3)经济: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海外贸易活跃。
2.希腊城邦:
(1)含义:城邦也叫“城市国家”,一般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少平原;海外贸易活跃;独立自治的传统。
(3)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4)特点:
①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彼此独立,但文化上保持认同;
③民主制度比较发达;
④商品经济发达;
⑤思想文化繁荣。
3.雅典:民主制的代表
(1)主要机构:
(2)特点:
材料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归纳为:
①人民主权;
②直接民主;
③轮番而治;
④法律至上;
⑤公民意识。
(3)实质:
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提示:
(1)积极:
①雅典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大大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益于城邦发展;
②是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渊源。
(2)局限: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利,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②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斯巴达:寡头政治
(1)含义:
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2)政治制度:
(3)实质:
是奴隶主贵族独裁政治。
(4)特点:
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体现在:
全体公民参加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对国王的监督等方面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罗马的历史:
2.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
共和政体,贵族寡头政治。
历史解释: 共和制(共和政体)
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1)主要机构权力:
①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③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谈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特点:
①分权制衡。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制约,但权力偏向贵族一方。
②兼具民主与寡头色彩的贵族共和制,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③是一种混合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并存。
3.罗马帝国时期(前27—前476)元首制(君主制)
问题思考: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1)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实行个人独裁统治。
(2)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问题探究: (教材的思考点)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提示:
(1)相似点:
①都是奴隶制国家,都有一定的民主性;
②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公民都是少数,由成年男子组成;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2)不同点:
①国家政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特征;
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③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官员数量少,且没有薪水,普通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时期的概念:
世界历史上的5—14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欧洲地区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二)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1)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了王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萌芽状态)
(2)日耳曼人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阶段)
(3)法兰克国王(481-843)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扩展阶段)
(4)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三)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①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意识;
②严格的等级制;
③双向权利义务;
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⑤不可越级管理。
2.庄园与农奴制度
①政治独立;②经济自给;③司法自主。
3.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政教二元制)
①基督教神权世界观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
②政教合作: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丕平献土")
③政教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卡诺莎之辱)
(四)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含义:
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2)背景: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3)措施:
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4)影响:
①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②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历史解释: 阿维农之囚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服从国王,并派出军队强制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解释: 三级会议
是指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大宪章》的签署:
①背景: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②内容:
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保障了教俗封建主特权;
适当照顾了骑士和市民利益。
《大宪章》规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③评价:
积极:
A.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消极:
A.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不久就被约翰王撕毁;
B.把封建特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当时是倒退。
问题探究:(“学思之窗”) 《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
(2)议会的召开:
①开始:1265年,英国召开国会,由大贵族、骑士、市民参加。
②权力加强: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③发展完善:
A.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B.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
上院又称贵族院(贵族、高级教士),具有司法权;
下院又称平民院(骑士、市民、新贵族),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知识拓展: “模范议会”——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问题思考:1215年《大宪章》签署后,国王与议会存在何种关系?
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①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
②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3.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1)开端:
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2)形成:
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此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3)确立:
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选帝侯选举“罗马人的国王”的合法性。
(4)终结: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选帝侯变成荣誉称号。
历史纵横: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候制度
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德意志国内封建势力强大,许多诸候实际成为独立的君主。1125年,一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以承认他们的选举权为代价换取支持。此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他们选举的国王再经过罗马教皇加冕,正式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这七大诸候被称为“选帝候”。但是,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选帝候也变成了荣誉称号。
问题思考: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说明了什么?
意在说明即使在西欧,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并不一致。当英国和法国形成王权统一国家时,德国却从早期相对统一的局面走向了分裂,而且越到中古晚期,分裂越严重,造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有名无实、选帝侯和其他诸侯在自己领地中专制自为的局面。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概况:
1.原因:
①经济(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思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④社会: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
2.过程:
(1)确立:
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代议制。
(2)成熟:
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3.方式:革命、改革、立法。
历史概念: 资产阶级代议制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其核心特征公民选举、议会掌握立法权,存在分权制衡机制。简单说就是“选出代表间接民主”,避免了一国特别是大国由民众直接智力的现实困难(雅典民主是典型直接民主),是现代通用的民主政治形式,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两种政体。
(二)主要代表: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含义:
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权力中心)、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权力中心)。
(2)建立过程:
①奠基: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英国国王的大部分权力被剥夺,但一部分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日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掌握立法权。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统而不治。
③完善: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民主制度基本形成。实现了国家的渐进式的平稳过渡。
历史纵横: 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英国议会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许多老选区已经衰败,个别选区已不存在,但仍旧选举议员进入议会。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人口众多,却仅有很少的代表或没有代表。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英国人民多次发起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在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下,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32年改革拉开了议会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3)特点:
①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④首相是责任内阁中的领袖,是英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4)演变趋势: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③国王权力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④民主权利由贵族民主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历史概念: 英国内阁制
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光荣革命前,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且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2.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1)概念:
民主共和制: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保留一部分自治权力(国家结构)
(2)背景: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标志:
1787年宪法颁布。
(4)内容:
①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权力划分: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权分立。
(5)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③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元首、议员由民选产生。
3.法国:联邦制共和制
(1)曲折发展:
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确立标志:
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特点:
①实行分权制衡;
②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③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问题思考: 法国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比较发达,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③思想:君主专制思想浓厚;
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 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提示:
(1)进步性: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2)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综合归纳: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广东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解析】据材料“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可知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
2.(2023·湖南高考)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争夺议会多数席位,胜出后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首相,首相、内阁大臣与大多数议员属同一党派,所以内阁的议案通过率高,少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出,故选C项;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议案仍需议会通过或修正,不能仅从“有人戏称”得出内阁逐渐走向集权,排除A项;内阁是英国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治运行规则有所变化,英国议会仍然权力至上,排除D项。
3.(2023·湖南高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解析】据材料可知,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讨论,罗马帝国的重大议题不是由屋大维独裁决定,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故选D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逐渐实行独裁统治,排除A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是寡头政治的继续存在的表现,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有利于元首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强化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
4.(2023·高考全国乙卷)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可知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庇西特拉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民主体制,推动社会的发展,故选A项;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在梭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排除B项;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排除C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D项。
5.(2022·北京高考)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6.(2022·全国乙卷)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解析】据材料“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可知,古代雅典官员的任职资格审查涉及出身、宗教、伦理道德、公民义务等方面,突出本邦籍贯和成年男性这两个条件,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才能,且据所学,雅典的官员是抽签选举,对才能没有要求,排除A项;据所学,雅典官员是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对道德没有要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财产审查,且据所学,克里斯提尼时期就取消了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排除C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公民政治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时期的概念
(二)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三)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
(四)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概况
(二)主要代表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专业术语难懂。需要注重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内在历史联系。将西方各国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前后相继的整体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前一直认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来自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制度传承。实际上,中古西欧封建社会对近代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但由于本课教材存在内容跨度大、授课时间短等问题,导致本课在相关问题的设计上侧重宏观问题,更多的细节处理稍稍不足。
《选择性必修1》 第2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