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部分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8 20: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部分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
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春犹卷”。但仅仅因此,感情喜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顺”的罪名。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
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
至于凤姐。她虽然罪恶深重,但在这方面的重要关节上,她是和宝玉一面的,而绝非敌对。她在宝、黛之间,是个出力人物,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言谈行动,排难解纷,都是维护宝、黛的,前八十回所写,斑斑可见。而高鹗却把凤姐当作替罪羊。而对于贾母来说,她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不但她自己早已拿定,而且阖府上下尽人皆知,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一般。在宝玉婚事上主要写的是贾母和王夫人的暗斗。贾母想定下自己的外孙女,但又不愿由自己提出,而希望王夫人首先提出,自己一点头就非常好了。王夫人想定了自己的外甥女,但知道老太太想定黛玉,如果由老太太提出黛玉,自己当然要听从。既然老太太不提,也就不甘心由自己提出去符合老太太。于是双方有机会就制造符合自己目的之舆论。这是非常深刻的封建家庭主妇们的思想状态和暗斗的方式。
可以看出,高鹗的续书,对这一系列的大关键大节目,整个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续书,以“不背于原书伏线”为论析的标准。我们对待高鹗的续书,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别的,只能依照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的,以原书伏线为定,亦即要看续书者的思想是否与原作者一致。
(摘编自周汝昌《林黛玉之致死》)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反讽意味的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对封建时期权贵们的讽刺手法。这种手法独具匠心,被称为“似褒实贬”,它有效地将小说的叙事内容与叙事基调相对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红楼梦》巧妙地将人物描绘、对话交流和优美诗词融为一体。诗词不仅是人物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不同作家在描绘同一事物时,会因为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为角色赋予独特的语言表达,从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红楼梦》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
《红楼梦》是一部描绘我国封建社会衰颓历史的经典之作,它以一个世家贵族的兴衰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在这部小说中,语言的运用充满了哲学意味,寓意深远。整部小说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角色塑造,将哲学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丰富的比喻、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这些元素都是作者曹雪芹根据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提炼出来的,没有过多的雕琢和演练,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小说第二回中,作者写道:“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再如八十二回中的“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句简单的俗语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对命运的深刻感悟。
因此,《红楼梦》中的哲学语言,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更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赋予了读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奇书,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还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细腻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将人物性格、情感、环境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更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人物内心,领略古代社会生活的韵味。
(摘编自闫臻奕《〈红楼梦〉语言艺术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春本不喜欢黛玉,她赏赐东西给薛宝钗和林黛玉有厚薄之别,但她自己无法给林黛玉定“名正言顺”的罪名。
B.贾政虽然是可以为贾宝玉的婚事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但他作为舅舅,不情愿给林黛玉定出罪名。
C.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贾宝玉,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她不讲贾宝玉不读书,而讲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
D.凤姐为宝、黛出力,她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都是维护宝、黛的,凤姐因此被封建家长视为罪恶深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贾母来说,她对宝、黛二人的婚事表示承认默许,不但自己早已拿定主意,而且阖府上下尽人皆知,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一般。
B.高鹗的《红楼梦》续书,在一系列大关键大节目上,整个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意思,如他认为贾母是杀害林黛玉的主凶之一。
C.要展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只有通过“似褒实贬”的手法,有效地把小说的叙事内容与叙事基调相对立,才能实现。
D.不同作家在描绘同一事物时,会因为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为角色赋予独特的语言表达,形成自己的风格,《红楼梦》也是如此。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贾母是支持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所以王熙凤敢跟黛玉开“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样的玩笑。
B.虽然在语言艺术、结构艺术等方面,高鹗所续的《红楼梦》明显逊色于曹雪芹,不过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有其独到的一面。
C.王熙凤出于家族利益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牺牲林黛玉。她清楚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但依然促成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
D.林黛玉见宝玉脸上有一点“血渍”,便说:“……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这“别人”就是明确指赵姨娘。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元春的关系,“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绿玉春犹卷”改成了“绿蜡春犹卷”,这表明元春想影响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B.贾母和王夫人在贾宝玉的婚姻一事上暗斗,贾母希望王夫人提出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但王夫人知道贾母的心思,故意不提。
C.《红楼梦》中的一些句子看似平淡、通俗,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红楼梦》是一部描绘我国封建社会衰颓历史的经典之作。
D.《红楼梦》被称为“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个评价与其语言表达有关,《红楼梦》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表现力很强。
5.请结合材料二中有关《红楼梦》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的观点,分析下列语句中所展现的林黛玉的个性特点。(6分)
(1)(香菱想向林黛玉学作诗)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顺便把宫花带回贾府送给其他姐妹)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眼,便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选自《红楼梦》第七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牡丹园记(节选) 严阵
一九五三年四月,我到皖南去,经过狮子山下,遇上了雨,江南人在这种季节出门总要带把伞的,我初来,没有这个习惯。
(1)雨不停地下,路两边新拔节的翠竹被碎雨罩着,绿蒙蒙的,望不到边际,初开的桃花笼在这四月的烟雨里,洇出一层水润润的红雾。呵,这奇妙的春雨,它正给未来孕育着怎样的景象啊!
我正往前走,背后却传来了隐约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只见一把黄中透红的雨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这边移动着。雨是迎着脸下的,那走来的人把整个的一把伞都倾斜在面前,恰好把头和半个身子都遮住了,只见到两只赤着的脚,带着两团山区特有的红泥,在石级上,一步留下一个红色的脚印。我向走来的人打了一个招呼。不料雨伞一斜,在我面前站下的却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①她右手扶着伞柄,左手擎着几枝初开的白牡丹花,花人相映,人比花娇。身上的红褂已经被雨点打湿了,额前的短发上也挂着几颗雨珠。好像觉察到我有些犹豫似的,她忽然一声不响,转身径自走了。可是没走多远,却又回过头来望着我笑了,她一面笑着,一面把伞丢在她脚下的石板上,然后转身迈着快步登上一层层石级,朝前走去。
眼看着她走进了这紧挨路口的草房,可是等我赶到,却怎么也看不到她,屋子里只有一个老人,他对我说:“同志,把伞放下,避避雨再走不迟。”我担心雨伞找不到它的主人,忙问:“她呢?”老人稍一怔,但马上就领悟了我的意思,笑道:“你是说牡丹哪!咳,你没见她的小蹄印子吗?”这时我才发现在后门口的山石路上清晰地留下了她那一行红色的脚印。
“老伯,听说这山上,有一株出奇的牡丹花,可是真的?”老人经我一问,脸上悠闲的神态忽然没有了,他把烟管从嘴里猛然抽出,抬起头,以深沉的目光望着门外那不停的雨,望着那在变幻的风云中时隐时现的狮子山头……
“在这狮子山上,历来就有养牡丹的。养牡丹的虽多,可是能把牡丹养奇了,就只一家,也只有过一次,这一次还是在十五六年以前。”老人叹了口气,接着说,“以往在这条冲里住着小夫妻俩,男的叫长庚,女的叫白妹,他们栽了几十棵牡丹,小夫妻俩侍弄这些牡丹比人家侍弄孩子还细心。后来,新四军起了事,组织农抗会,减租减息。长庚当了农会主席,顾了工作,就忘了家,也就靠白妹一个人了。日子过得兴旺,白妹也乐意。到新四军来的第二年,一株牡丹上有五个杈,一夜的功夫,开出了十朵大花,朵朵都比碗口大,像雪球似的,银灼灼的,香味漫遍了整整一条山冲。就在这棵牡丹开花的那夜,白妹生下了一个丫头。到第三年,牡丹还是照样开十朵大花,人们看了,没有不称奇的。花的名声传远了,白妹爱这花也爱得入了迷,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总要看上几遍,如若有一天没看,就失魂落魄似的。”(2)正当老人说到这里,从那高高的狮子山头上,骤然接连划过了几道闪电,闪闪的电光割裂了半个天空。接着,雷声也就响了。老人接着说:“到了第四年,没等到牡丹开,队伍就走了,队伍一走,三鬼头就带着乡丁,把长庚捞着,逼着要他交出农会的名单,填表自首,长庚不依。三鬼头把长庚绑在树上,砍了三刀。白妹跪在他身边,哭了一夜,第二天就疯了!”老人说到这里,忽然停住。这时,一声霹雳猛不防在头顶炸开,震得小屋晃了几晃。“从那以后,白妹就有时哭,有时笑,有时一个人跑到山顶那块大青石上一声不响地坐着……从此以后,狮子山也就没有什么养牡丹的人了,那株有名的牡丹也就再没有开花。”“她的孩子呢?”我问。老人微笑着说“你看,不就是和你一路来的那头小鹿吗?”“牡丹?原来那女孩就是牡丹!”我一下子明白了。
一九五九年,也是四月,我到繁昌县来,刚落脚,县委办公室郭主任说:“明天我到狮子山检查工作,你也去吧,顺便看看那棵有名的牡丹花。”听了他的话,不由得使我回忆起一九五三年经过那里时所听到的故事。
第二天,汽车在新开的公路上奔驰。下车以后,有一块宽大的路标,上面写着“狮子山牡丹园”六个大字。原来这几年,省里为了栽种大批的药材,建立了专门的牡丹园。
到了山顶,放眼一看,可把我惊住了!整座山头全是牡丹,这时正值春风送暖,牡丹初开,红白相间,香飘万里。风过处,千姿百态,溢光流彩!远远一望,就像一片彩云罩满山头。在这千万株牡丹中间,来往着一群群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她们就是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正忙着为牡丹锄草追肥。在她们中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人,一身蓝衣,满头黑发,看到我们便笑着迎了上来。郭主任说:“这是药材学校新近聘请的技术顾问,名叫白妹。”“白妹?”“是的,白妹,你知道她的身世吗?她过去有疯病,现在好了,那株有名的牡丹花,本来枯了,经她的手一服侍,这两年又开花了。”看到她,我不禁想起牡丹。“她现在在哪里呢?”“她吗?”白妹微笑着回答说,“她从这所学校毕业以后,就到北京进修去了,大概不久就能结业的。”听着她这简单的回答,望着这花朵和彩云结成的伸向远方的长带,望着近处远处那斑斑点点的红色,不由使我想起了她那双永远不停的脚,在攀登石级时留下的那一行十分清晰的红色的脚印。②我想,不久的将来,在这脚印所到达的地方,我们可爱的祖国将又要增加多少美丽的牡丹园呵!
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的花迎着阳光,阳光照着花,女孩子们的衣裙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她们终日辛勤地抚育着牡丹。她们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呵,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吗?
1961年6月于合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四月的春雨中,牡丹一句话不说将伞丢给“我”,她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死母疯的不满,但她内心善良;她赤着脚一步步登上石级,可见其坚毅。
B.“你没见她的小蹄印子吗?”“不就是和你一路来的那头小鹿吗?”,可见牡丹的机灵、活泼与可爱,也可见老人对身世凄苦的牡丹发自内心的怜爱和疼惜。
C.画横线的②句由现实的脚印联想到理想的景象,从个人的成长看到祖国的未来,十分明朗地将牡丹和祖国结为一体,既写出牡丹花,也写出祖国的现在和将来。
D.文章标题虽名为“牡丹园记”,可真正记“牡丹园”的笔墨并不多,有几处细腻传神地描写“艳冠群芳”的牡丹花,也是为作者创设的意境和人物服务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横线的①句用牡丹花同姑娘相映衬写出牡丹的纯洁美丽,花朵怒放的美好未来,巧妙地化用了崔护《过故人庄》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句子和意境。
B.白妹疯、牡丹树枯,同前面的白妹乐、牡丹树荣形成对比。这一叙写,不仅波澜横生,而且给白妹和牡丹树的必然变化做了必要的铺垫。
C.通过对老人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暗示老人即将讲述的故事充满悲剧,写出老人对白妹一家不幸遭际的同情,侧面写出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恨。
D.结尾将白妹和牡丹花从不同的艺术表现中汇合在一起表现主题:人育牡丹花党育人,赞颂了哺育人民的党的雨露阳光,赞颂了如牡丹园一样美丽的祖国。
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都是对天气的描写,却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9.这篇散文善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①,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等;山东多鱼、盐等;江南出楠、梓等;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
[注]①眇论:精妙的理论。②货殖: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贫富之A道B莫之夺C予D而巧者E有余F拙者G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文中指极、尽,与《促织》中“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的“穷”意思不同。
B.因:文中指顺着,与《庖丁解牛》中“批大郤,导大竅,因其固然”的“因”意思相同。
C.“人富而仁义附焉”与“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焉”意思不同。
D.千乘:文中指一千辆兵车,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的“千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神农氏谈起,而虞、夏以来,人们存在各种欲望,而对待人们的欲望,作者谈了四个办法,最下等的办法是和人们相争。
B.作者列举山西、江南等地的物产,指出各地有不同的物产,都是人们喜好的,这些物产的生产和交换不受政令教化的约束。
C.作者引用《周书》里的内容,论证农、工、商、虞四者的不同作用,指出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大则富饶,本源小则财富匮乏。
D.作者认为君子富有,就会施行仁德,而小人富足就适得其反,容易生事;作者没有否定利益对人们有益的地方,相反大家都担心贫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4分)
(2)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4分)
14.请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列举姜太公(太公望)、管仲(管子)的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过洞庭 朱庆馀
帆挂狂风起,茫茫既往时。
波涛如未息,舟楫亦堪疑。
旅雁投孤岛,长天下四维。
前程有平处,谁敢与心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描写了湖上狂风大作、船帆高挂的景象,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
B.第三、四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湖面上波涛汹涌、船只行驶摇摆不定的景象。
C.第五、六句运用对比写孤雁寻求安身之处,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D.这首诗以湖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经过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想,情景相融。
16.这首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相比,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叠词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层和水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可见诗人心胸之博大。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盘庚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那一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看见孙子 ① ,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满月那天,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 ② 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 ③ ,就像丢了魂儿,出来进去团团转,扯着一条亮堂嗓门儿,村前村后,河滩野地,喊哑了嗓子。何满子却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
18.请在文中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眉毛看不见了,全身晒得乌黑,眼睛也变黑了”,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20.一丈青大娘扔了顶门杠子,对着调皮的何满子叫了声:“小祖宗儿!”《红楼梦》中贾府上下尊称贾母为“老祖宗”。两者在情感方面和态度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蝉鸣作为夏日的标志之一,刺耳的声音可能是所有虫鸣中最令人烦心的一种了。但没有蝉鸣的夏季又仿佛是不完整的——这种感觉可能不只中国人有,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也都会有。
虽然对我们来说,蝉鸣是刺耳的,但在昆虫学家耳中却非常多样,是“交响乐”。“嘒嘒、知了、嗡嗡、鸣鸣、嘶嘶……”分辨蝉鸣是昆虫学家必修的课程,因为他们需要依靠蝉鸣 ① 。当然,除了用来鉴定身份,蝉鸣对蝉本身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利用蝉鸣识别配偶和防御捕食者等。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蝉是目前最“大声”的昆虫(最高可以发出近120分贝的声音),但根据化石研究,它们的祖先却在沉默中度过了上亿年时光,以至于跟它们一起生活过的恐龙可能从未听到过它们的声音。
通过研究琥珀化石,科学家们已经将蝉的演化历程大致梳理了出来。但是当我们从化石研究中抬起头来,却又会发现另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这些存在了上亿年的“交响乐家”们,在现代由于受到城市化快速扩张、植被过度采伐及气候变化影响, ② 。或许,当夏日的蝉鸣再次响起时,那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交响曲,也是一份温柔的邀请——珍惜当下,携手保护,确保蝉的歌声在未来继续悠扬,而非仅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2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交响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B.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D.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思说过:“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请以“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部分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B项,“不情愿”错,应是“不能”。C项,“她不讲贾宝玉不读书”错,应是她不仅讲贾宝玉不读书。D项,凤姐不是因为维护宝、黛而被封建家长视为罪恶深重的)
2.C(条件关系不成立)
3.B(B项写高鹗续《红楼梦》的价值,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C(因果关系不成立)
5.(1)林黛玉没有把香菱当作婢女看待,而是以诚相待。言语诚恳亲切,敦厚平和,和蔼可亲。
(2)林黛玉这些话是在维护她的自尊。而这自尊背后又隐含着强烈的自卑,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态使林黛玉的语言往往语冷多刺,未免挑剔。(每点3分)
6.A(“她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死母疯的不满”于文无据)
7.C(“通过对老人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错,没有心理描写)
8.第(1)处:为牡丹的出现设置背景,突出景象的美妙,(1分)用孕育着未来美好景象的奇妙的春雨来暗喻牡丹会有美好的未来。(1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2)处:用变幻的风云雷电做烘托,(1分)以割裂半个天空的闪闪电光增强故事的凝重气氛和悲剧色彩,(1分)衬托出白妹不幸的命运和悲惨的遭遇。(1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前半部分通过茅屋老人叙述的牡丹树和白妹同兴同衰的传奇故事,对白妹形成印象,虚写白妹。(1分)后半部分巧遇疯病痊愈的白妹,实写白妹,(1分)前虚后实,在对比烘托中刻画白妹。(1分)②前半部分通过雨中巧遇实写牡丹,(1分)后半部分通过白妹的讲述交代了牡丹的现状与未来,是虚写,(1分)前实后虚,在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中刻画了牡丹。(1分)(意思答对即可)
10.BDF[(原文标点)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11.A(“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中的“穷”意思也是“极、尽”)
12.D(“而小人富足就适得其反,容易生事”错,原文认为,小人富足,就会发挥他的能力)
13.(1)用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很久了,即使用精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地劝说,终究不能感化。(得分点:“渐”“虽”“化”各1分,大意1分)
(2)各自努力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就像水流趋向低处,日夜没有休止的时候。(得分点:“劝”“乐”“趋”各1分,大意1分)
14.文中写姜太公发展生产、大兴货殖之事而逐渐富强,再写管仲大兴货殖之事而振兴齐国,使齐国称霸天下,(1分)说明了货殖之事在强国富民方面的作用。(2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事,是我不知道的。至于像《诗》《书》所记述的虞、夏以来的情况,是耳目要极享音乐女色的美好,嘴巴要尝尽肉食的美味,身体安于闲逸快乐,而心里夸耀着权势的荣华。用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很久了,即使用精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地劝说,终究不能感化。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顺应他们,其次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教诲他们,其次是整顿约束他们,最下等的方法是和他们相争。
山西盛产木材等;山东多出鱼、盐等;江南出产楠木、梓等;铜、铁则是在千里之内,山中往往出产,矿山星罗棋布。这是物产的大致情况,都是中国人民喜好的,是俗话说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因此要依赖农民种地来生产,依赖掌管山林水泽的虞人送出,依赖工匠制造,依赖商人流通。这些难道要有官府的政令教化来调发征召约期相会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求得自己所需要的。各自努力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就像水流趋向低处,日夜没有休止的时候。
《周书》说:“农民不种植就会使其粮食缺乏,工匠不锻造就会使其器物缺乏,商人不贸易就会使三宝隔绝不通,虞人不生产就会使财物减少。”财物匮乏而山林水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源大就富饶,源小就匮乏。上就可以使国家富强,下就可以使家庭富足。贫穷或者富足的道路,没有人能夺取或给予,然而聪明的人富裕有余,笨拙的人贫穷不足。从前太公望在管丘受封,人民稀少,于是太公鼓励那儿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极高,又开通了鱼盐贸易,于是百姓和财物归向他。所以齐国衣冠鞋帽遍布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人都束好衣袖前往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道衰落,管子修订整治,设置管理财物钱币的九府,于是齐桓公因此称霸,会合诸侯,匡正天下。
所以说:“仓库富实从而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从而知道荣辱。”礼仪从富足中产生而在贫困中舍弃。所以君子富有,就好施行他的仁德;小人富足,就会发挥他的能力。水深了鱼就生在那里,山深了野兽就前往那里,人富了仁义就会归附他。富人得势更加显赫,失势了门客就没有前来的,因而不高兴。谚语说:“家有千金的子弟,不会在闹市被处死。”这不是没有凭据的话。所以说:“天下纷纷扰扰,都为求利而来;天下哄哄闹闹,都为求利而往。”那些拥有千乘战车的君主,封有万户食邑的列侯,享有百家封地的君子,尚且担忧贫困,何况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呢?
15.C(“运用对比”错误,没有运用对比,应该是运用比喻,诗人将孤雁自比)
16.①朱诗主要通过描写湖面上狂风大作、船只摇摆不定、旅雁投孤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结尾两句虽包含了自勉之意,但缺乏坚定的自信。②张词上阕侧重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洞庭湖的澄澈;下阕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表达了词人对被谗免职的愤慨,也表现了词人的豪放旷达和对未来充满坚定的自信。(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17.(1)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2)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①呱呱坠地 ②五光十色 ③提心吊胆(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19.①细节丰富:“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更具画面感,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何满子被晒后眉毛的细微状态,生动地体现出太阳的毒辣。②形象生动:“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运用比喻,让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想象出何满子被晒得如同从烟囱里爬出来一样的样子。③强调了变化:“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运用对比,强调何满子在这段时间里身体上发生的具体变化。(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0.(1)[情感方面]同:都表达了无限的喜爱。异: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溺爱,《红楼梦》是晚辈对长辈的敬爱。(3分)
(2)[态度方面]同:态度都非常强烈而且明显。异:本文是无可奈何中的贬抑,《红楼梦》是真心实意中的逢迎和褒扬。(3分)
21.①来对蝉科的成员进行分类鉴定②蝉的数量正急剧下降(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2.B(B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交响乐”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强调)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们不必计较过去的得失,不必沉湎过去。失败也永远属于昨天,我们不能自卑。过往也许是黯淡的,但新的一天始终在等待着我们。我们要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直面未来。
诗人李商隐曾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应该也是许多深陷于后悔泥沼中的人真实的心理写照,他们看上去是在为过去的错误忏悔,实际上是不愿接受失败的现实。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后悔,就是觉得付出的成本过大,于是心有不甘。殊不知,你越后悔,就越增加“沉没成本”。对于犯下的错误,应当如何自处?原则只有一个: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就是正视过去的现实,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就算是弯路,也有弯路的风景。所有那些吃过的亏、掉过的泪,最后都会化成我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改变能够改变的”,则是勇于迎接将来的挑战,过去的一切已成定局,只有不留恋悲伤、懂得及时调整自我的人,才能把现在和将来过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