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
介绍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因材施教”。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政治上,他有入世的精神,“仁”与“礼”的主张,当时礼崩乐坏,但是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的“礼”与“仁”的主张。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
B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柙(xia)
(4)社稷(ji) (5)焉用彼相矣(xiang)
(6)固而近于费(bi)
A.(1)(2)(3)(4) B.(1)(3)(4)(6)
C.(1)(2)(4)(5) D.(2)(3)(5)(6)
阅读、思考、讨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在本文里面,孔子跟他的这两个弟子观点相同吗?
明确:不同。孔子的情绪很激动,反应很激烈。对待战争的态度很鲜明。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阅读、思考、讨论
冉有、季路是如何跟孔子解释的?
明确:其实支持这场战争,先是推卸责任,后来又说“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如何反驳他的弟子的?
明确:A引用名言。周任有言……指出冉有、子路的不尽责。 B运用比喻。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批评两人没有尽到责任。
你认为孔子的反驳有什么特点
明确:抓住了要害,一针见血,当仁不让。
(1)你”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吗 为什么
(2)孔子的政治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试与目前我国目前提倡的实现共同富裕理想做比较。
(3) 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见地 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谈谈和平共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小小辩论会
小结
这篇文章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不同,本文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以及他出色的思辩能力。 还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作业: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固定句式
延伸巩固
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无乃尔是过与
见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
曹刿请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路转溪头忽见
延伸巩固——
(1)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过犹不及
(3)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 是谁之过与
(5) 无乃尔是过与
(6) 故尝与过宋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