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19:5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依旧需要掌握课文字词,句式,因而本次课采用多次朗读,辨析字词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词语。这篇课文也需要我们了解孔子思想,因而本次课采用自主探究方法,让学生体会孔子为人。
3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注意文中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一次多义等,以及掌握特殊句式。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季氏将伐颛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补充: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流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提倡积极入世。释家(佛):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修来世。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三、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四、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详见课本)
文中人物: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权臣家臣(学生)老师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争权夺利文谋武勇礼治仁政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学时重点
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便于了解孔子思想。学时难点
体会孔子对话中透露的治国思想。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
五、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孔子的思想及辩驳艺术。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2.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怎样责备他们? “求!无乃尔是过与?”(坚决反对,对二人当面斥责) 理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反对讨伐,
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不可伐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构成威胁) 不必伐 论据充分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理由)无当伐
冉有是否再辩解?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自我辩解,推卸责任
3.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持什么看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抓住要害,在其位谋其政。
打比方(两个):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颠分别是什么,不持不扶分别指什么。既然这样,那还用这个相干什么呢?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季氏放肆胡为,冉有、季路若不能劝谏他们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就是他们失职,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4. 对于攻伐这件事,他们真的不想要吗?——找出原句,翻译。继续为季氏辩护,仍然坚持动武,必将受到孔子的进一步批评!读读第六自然段,“求”应该加重语气。哼,态度是气愤的,狠狠地训斥。(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怎么做,却一定要找借口的做法。
5.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认为正确之举是:丘也……安无倾。夫如是……则安之。
6.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译文。通过译文看出孔子的态度,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希望人民安居乐业,通过仁义教化去吸引人来归顺、去感化别人。
7.由此可以看出冉有、子路三点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也,邦……守也,而谋……内。 潜台词: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二人无德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二人无能 谋动干戈于邦内:二人兴乱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8.(古人一般的建筑结构是?)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季孙讨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孙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的阴谋,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9.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 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六、课文小结: 本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驳,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七、探讨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你认为他能说服冉有、季路甚至季氏吗?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