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生物的进化 (综合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
说明:本试题卷共 21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大量证据表明,地球上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下列可推断出此观点的证
据是( )
A.蝙蝠和蜻蜓都有适应飞翔的器官
B.猫的前肢和鲸的鳍都有相似的骨骼结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2.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逐渐证实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
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B.几乎所有生物都有相同的结构,可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C.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可作为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3.(2024 上·湖北·高三校联考期末)比较不同生物某些大分子的差异,可推断这些生物在进化过程的亲缘关
系。例如:细胞色素 c 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 104 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 c
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狗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果蝇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0 11 13 14 21 27 44
A.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 c 基因碱基序列一定相同
B.细胞色素 c 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
C.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还可使用 DNA 分子杂交的方法
D.细胞色素 c 氨基酸序列的共同点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4.(2023 上·广东江门·高二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校考期中)下列有关“适应”与“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长颈鹿由于缺乏青草,需要经常伸长颈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
颈
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
D.适应就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2024 上·北京东城·高三统考期末)为探究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将一雌一雄两只果蝇放在同一培养瓶
内繁育获得同父同母的果蝇家系,由此获得若干家系。将每一家系的果蝇均分至两个培养瓶,甲瓶中放有
涂抹 DDT 的玻璃片,乙瓶放有空白玻璃片。检测各家系甲瓶果蝇死亡率,若死亡率高,则淘汰该家系;若
死亡率低,则按如图流程继续操作。重复十代后,获得了抗 DDT 能力高于原家系几百倍的果蝇。以下关于
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家系分至甲、乙瓶的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B.实验排除了 DDT 诱导果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可能
C.乙瓶未放置 DDT,无法实现 DDT 对果蝇家系的选择作用
D.本实验可以证明果蝇抗药性增强是选择的结果
6.(2024 上·河北廊坊·高三校联考期末)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近
年来,治疗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一直不佳。为了调查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铜绿假
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者对 8 种抗生素进行了药敏试验,记录各种抗生素在 2015~2018 年间的耐
药性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铜绿假单胞菌对 6 大类 8 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2015 年(72 株) 2016 年(83 株) 2017 年(92 株) 2018 年(121 株)
头孢唑肟 13.9 14.4 16.3 22.0
头孢菌素类
阿奇霉素 88.0 89.0 89.0 90.0
大环内脂类 庆大霉素 19.9 25.3 29.9 32.6
妥布霉素 10.6 13.6 16.6 19.9
氨基糖苷类
环丙沙星 12.6 16.7 22.6 22.5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17.4 22.1 23.3 25.8
β-内酰胺抗生素 哌拉西林 25.6 25.9 29.9 30.8
青霉素类 阿洛西林 27.1 28.3 30.0 33.2
A.基因突变是细菌群体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B.抗生素使用量增大可诱导细菌向耐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C.该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基本为逐年递增,较有效的抗菌药物为妥布霉素
D.欲使细菌的耐药性处于较低水平,则需适当更换抗生素种类及使用剂量、次数等
7.(2023 上·山西朔州·高三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期中)2023 年 4 月 27 日,23 岁的旅美归国大熊猫“丫丫”
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顺利回国。现有一个较大的遗传平衡的大熊猫种群,其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
间可以自由交配,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60%,b 的基因频率为 4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和 b 基因的总和不能称为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 B 和 b 的基因频率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C.若 B 和 b 位于常染色体,则显性性状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48%
D.可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
8.(2023 上·湖北宜昌·高三校联考期中)某些非洲山地大猩猩种群以蕨类植物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数十年
来,当地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了近一倍,而非洲山地大猩猩的解毒能力也明显增强。根据所学知
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山地大猩猩和蕨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存在协同进化
B.以蕨为食的大猩猩和不以蕨为食的大猩猩存在生殖隔离
C.有毒物质含量低的变异蕨类植物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诱导山地大猩猩发生解毒基因突变
9.(2023 上·四川成都·高三石室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中的各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C.“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抗性突变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10.(2023 上·重庆·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期中)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环节,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个体一定是同一物种
B.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C.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适应环境
D.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11.(2024 上·重庆·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末)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 CCR5 的编码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受体 CCR5 结构改变,使得 HIV-1 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
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HIV 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C.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 HIV-1 的几率上升
D.由于该突变基因为 CCR5 编码基因的等位基因,因此该地区人群基因库未改变
12.(2023 上·广东东莞·高三东莞市东莞中学校联考期中)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
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
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或有一个以上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3.(2023上·湖南长沙·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科学家对南美洲某岛屿上的地雀进行连续多年观察,
在研究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干旱使岛上的浆果减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干旱发
生前后地雀种群喙平均深度有较大变化(如图),但是每只地雀在经历干旱时,喙的深度并未发生改变。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A.地雀种群中喙的深度存在个体差异
B.干旱导致地雀喙的深度发生定向变异
C.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获得更多食物
D.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非个体
14.(2023 上·安徽六安·高二六安一中校考期中)如图 1 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
方法;图 2 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图 1 和图 2 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5.(2023 上·安徽合肥·高二合肥一中校考期中)如图为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 d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
在某一时间段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 Q 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使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
B.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的生长,显性性状最终消失
C.在第 P 年,DD 与 dd 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是 0.25
D.在 R~T 年之间 d 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16.(2023 下·甘肃白银·高一校考期末)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协同进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物种和生物群落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三、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每题 12 分)
17.(2023 上·海南海口·高一校考期末)胰岛素分子是一种蛋白质分子,现有如下材料:
①胰岛素含有 2 条多肽链,A 链含有 21 个氨基酸,B 链含有 30 个氨基酸,2 条多肽链间通过 2 个二硫键(二
硫键是由 2 个“—SH”连接而成的)连接,在 A 链上也形成 1 个二硫键,下图所示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平面结构
示意图。
②不同动物的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是有区别的,现把人和其他动物的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如下:
猪:B 链第 30 位氨基酸和人不同;
马:B 链第 30 位氨基酸和 A 链第 9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牛:A 链第 8、10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羊:A 链第 8、9、10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天竹鼠:A 链有 8 个氨基酸与人不同,B 链有 10 个氨基酸与人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分子中含有肽键 个。至少含有 个氨基和 个羧基。
(2)这 51 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 51 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减少了 .
(3)人体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尿液中有葡萄糖,称为糖尿病,其最佳的治疗方法
是使用胰岛素,但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原因是 。
(4)前面所列的哺乳动物和人的胰岛素都由 51 个氨基酸构成,且在氨基酸组成上大多相同,由此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 。
(5)人与这几种动物在胰岛素分子上氨基酸组成差异的大小,说明 。
18.(2023 上·海南·高二海南中学校考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
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
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
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
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 3 代,
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
增加, ,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
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
示? 。
19.(2023 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二文昌中学校联考期中)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
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下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 。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
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
是 。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 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B 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
交配,说明两种群的 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① ;② 。
(4)现有 1000 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550 只,Aa 的个体有 300 只,aa 的
个体有 150 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
殖 2 代以后,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假设以上数据是在丙岛屿上
人为种植的豌豆群体,如果也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则自然繁殖2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有同学认为这两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该同学做出判断依据是 。
20.(2023 上·湖北·高二沙市中学校联考期中)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湖泊(A、B、C、D)之间通
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生活的有非洲慈鲷。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
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 1),湖中的非洲慈鲷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
(1)湖泊 B 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
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
(3)有人认为,“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你是否同
意此结论?请依据进化理论说出你的判断与理由: 。
(4)某湖泊中全部非洲慈鲷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非洲慈鲷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 2 表示某段时间内该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则该种群在 时
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
21.(2023 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下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
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
(1)途径 1、2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 。
(2)通过途径 2 获得幼苗的方法是 ,通过途径 2 获得新品种 B 的育种方法称为 。途径 2 和
途径 3 中秋水仙素处理的的对象分别是 ,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3)品种 A 与途径 3 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品种 C 的基因型是 。
(4)品种 C 与 B 是否为同一个物种? (填“是”或“否”),原因是 。
(5)途径 4 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 。第 6 章 生物的进化 (综合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
说明:本试题卷共 21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大量证据表明,地球上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下列可推断出此观点的证
据是( )
A.蝙蝠和蜻蜓都有适应飞翔的器官
B.猫的前肢和鲸的鳍都有相似的骨骼结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答案]D.[解析]A、蝙蝠和蜻蜓的飞翔器官属于同功器官,只能说明其生活方式相似,不能推断所有
细胞生命有共同祖先,A 错误;B、猫前肢和鲸鳍具有相似的骨骼结构,属于同源器官,表明其亲缘关系较
近,但并不能推断所有细胞生命有共同祖先,B 错误;C、鱼和人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具有鳃裂的胚胎学证据,
支持人和鱼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但不能推断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C 错误;D、如果推断所有细胞
生命具有共同祖先,只能依据其均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其遗传物质均为 DNA,D 正确。故选 D。
2.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逐渐证实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
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B.几乎所有生物都有相同的结构,可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C.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可作为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答案]B.[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
提供了充分证据,A 正确;B、几乎所有生物都有相同的细胞结构,可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细胞水平的证
据,B 错误;C、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所以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
可作为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C 正确;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这可在
分子水平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D 正确。故选 B。
3.(2024 上·湖北·高三校联考期末)比较不同生物某些大分子的差异,可推断这些生物在进化过程的亲缘关
系。例如:细胞色素 c 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 104 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 c
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狗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果蝇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0 11 13 14 21 27 44
A.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 c 基因碱基序列一定相同
B.细胞色素 c 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
C.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还可使用 DNA 分子杂交的方法
D.细胞色素 c 氨基酸序列的共同点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答案]A.[解析]A、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 C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无差异,但碱基序列不一
定相同,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碱基的改变可能发生在内含子,A 错误;B、细胞色素 c 是细胞中普遍含
有的一种蛋白质,说明细胞色素 c 基因为管家基因,其表达的细胞色素 C 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
种蛋白质,B 正确;C、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还可使用 DNA 分子杂交的方法,C 正确;D、细胞
色素 c 是生物大分子,细胞色素 c 氨基酸序列的共同点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 正确。
故选 A。
4.(2023 上·广东江门·高二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校考期中)下列有关“适应”与“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长颈鹿由于缺乏青草,需要经常伸长颈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
颈
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
D.适应就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B.[解析]A、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
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A
错误;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 正确;C、自然选择
直接作用于表现型,C 错误;D、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或者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
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适应,D 错误。故选 B。
5.(2024 上·北京东城·高三统考期末)为探究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将一雌一雄两只果蝇放在同一培养瓶
内繁育获得同父同母的果蝇家系,由此获得若干家系。将每一家系的果蝇均分至两个培养瓶,甲瓶中放有
涂抹 DDT 的玻璃片,乙瓶放有空白玻璃片。检测各家系甲瓶果蝇死亡率,若死亡率高,则淘汰该家系;若
死亡率低,则按如图流程继续操作。重复十代后,获得了抗 DDT 能力高于原家系几百倍的果蝇。以下关于
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家系分至甲、乙瓶的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B.实验排除了 DDT 诱导果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可能
C.乙瓶未放置 DDT,无法实现 DDT 对果蝇家系的选择作用
D.本实验可以证明果蝇抗药性增强是选择的结果
[答案]C.[解析]A、依题意,将一雌一雄两只果蝇放在同一培养瓶内繁育获得同父同母的果蝇家系,
由此可知,同一家系分至甲、乙瓶的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A 正确;BD、据图可知,乙瓶未放置
DDT,用于保留一雌一雄个体,该瓶中个体与甲瓶中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用此对照来排除 DDT 诱导
果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可能,因此本实验可以证明果蝇抗药性增强是选择的结果,BD 正确;C、乙瓶虽未
放置 DDT,但在重复实验时,乙瓶中的果蝇是来源于经 DDT 选择后的子代,因此,乙瓶虽未放置 DDT,
也通过甲瓶实现 DDT 对果蝇家系的选择作用,C 错误。故选 C。
6.(2024 上·河北廊坊·高三校联考期末)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近
年来,治疗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一直不佳。为了调查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铜绿假
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者对 8 种抗生素进行了药敏试验,记录各种抗生素在 2015~2018 年间的耐
药性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铜绿假单胞菌对 6 大类 8 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2015 年(72 株) 2016 年(83 株) 2017 年(92 株) 2018 年(121 株)
头孢唑肟 13.9 14.4 16.3 22.0
头孢菌素类
阿奇霉素 88.0 89.0 89.0 90.0
大环内脂类 庆大霉素 19.9 25.3 29.9 32.6
氨基糖苷类 妥布霉素 10.6 13.6 16.6 19.9
环丙沙星 12.6 16.7 22.6 22.5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17.4 22.1 23.3 25.8
β-内酰胺抗生素 哌拉西林 25.6 25.9 29.9 30.8
青霉素类 阿洛西林 27.1 28.3 30.0 33.2
A.基因突变是细菌群体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B.抗生素使用量增大可诱导细菌向耐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C.该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基本为逐年递增,较有效的抗菌药物为妥布霉素
D.欲使细菌的耐药性处于较低水平,则需适当更换抗生素种类及使用剂量、次数等
[答案]B.[解析]A、基因突变是细菌群体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A 正确;B、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
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一个选择作用,B 错误;C、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表现为逐年递增的趋势,较为
有效的抗菌药物为妥布霉素,至 2018 年其耐药性最低,为 19.9%,C 正确;D、若将细菌的耐药性控制处
于较低水平,则需适当更换抗生素种类、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次数及增加使用的间隔时间,D 正确;故
选 B。
7.(2023 上·山西朔州·高三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期中)2023 年 4 月 27 日,23 岁的旅美归国大熊猫“丫丫”
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顺利回国。现有一个较大的遗传平衡的大熊猫种群,其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
间可以自由交配,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60%,b 的基因频率为 4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和 b 基因的总和不能称为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 B 和 b 的基因频率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C.若 B 和 b 位于常染色体,则显性性状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48%
D.可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
[答案]C.[解析]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和 b 基
因的总和不能称为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 正确;B、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 B 和 b 的基因频率可能也
会发生改变,B 正确;C、若 B 和 b 位于常染色体,则显性性状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2×60%×40%)/[1-(40%)2]=4/7,C 错误;D、可通过修建栖息地走廊,打破地理隔离,加强大熊猫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D 正确。故选 C。
8.(2023 上·湖北宜昌·高三校联考期中)某些非洲山地大猩猩种群以蕨类植物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数十年
来,当地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了近一倍,而非洲山地大猩猩的解毒能力也明显增强。根据所学知
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山地大猩猩和蕨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存在协同进化
B.以蕨为食的大猩猩和不以蕨为食的大猩猩存在生殖隔离
C.有毒物质含量低的变异蕨类植物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诱导山地大猩猩发生解毒基因突变
[答案]A.[解析]A、非洲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与此同时山地大猩猩的解毒能力也增强,说
明山地大猩猩和蕨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协同进化,A 正确;B、以蕨为食的大猩猩和不以蕨为食的
大猩猩都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 错误;C、生物的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料,C 错误;D、蕨类植物的有毒物质没有诱导作用,山地大猩猩发生解毒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D 错误。故选 A。
9.(2023 上·四川成都·高三石室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中的各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C.“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抗性突变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解析]A、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
误;B、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B 正确;C、细菌抗药性的形成说明药物会
对细菌起选择作用,C 错误;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
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迁入和迁出,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
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 错误。故选 B。
10.(2023 上·重庆·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期中)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环节,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个体一定是同一物种
B.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C.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适应环境
D.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解析]A、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才属于同一物种,A 错误;B、在个种群
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B 错误;C、抗药性是细菌自发产生的,抗
生素只起到筛选作用,C 错误;D、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
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D 正确。故选 D。
11.(2024 上·重庆·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末)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 CCR5 的编码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受体 CCR5 结构改变,使得 HIV-1 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
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HIV 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C.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 HIV-1 的几率上升
D.由于该突变基因为 CCR5 编码基因的等位基因,因此该地区人群基因库未改变
[答案]B.[解析]A、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 错误;B、HIV 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
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B 正确;C、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 HIV-1 的几率下降,C 错误;
D、该突变基因丰富了人类种群的基因库,D 错误。故选 B。
12.(2023 上·广东东莞·高三东莞市东莞中学校联考期中)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
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
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答案]C.[解析]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了定向改变,A 正确;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
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 正确;C、协同
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
个物种,C 错误;D、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
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即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D 正
确。故选 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或有一个以上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3.(2023上·湖南长沙·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科学家对南美洲某岛屿上的地雀进行连续多年观察,
在研究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干旱使岛上的浆果减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干旱发
生前后地雀种群喙平均深度有较大变化(如图),但是每只地雀在经历干旱时,喙的深度并未发生改变。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A.地雀种群中喙的深度存在个体差异
B.干旱导致地雀喙的深度发生定向变异
C.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获得更多食物
D.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非个体
[答案]ACD.[解析]A、地雀喙的深度存在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 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B
错误;C、分析题意,由于干旱少雨,植物枯死了许多,种子数量大大下降,岛上只剩下一些耐干旱的外壳
坚硬的种子。许多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饿死了,只留下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故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
获得更多食物,C 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D 正确。故选 ACD。
14.(2023 上·安徽六安·高二六安一中校考期中)如图 1 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
方法;图 2 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图 1 和图 2 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AC.[解析]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A
正确;B、图 1 中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 错误;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 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而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 错误。故选 AC。
15.(2023 上·安徽合肥·高二合肥一中校考期中)如图为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 d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
在某一时间段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 Q 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使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
B.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的生长,显性性状最终消失
C.在第 P 年,DD 与 dd 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是 0.25
D.在 R~T 年之间 d 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答案]ABC.[解析]A、在 Q 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但无法确定该种群是否出现了地理隔离,A 错误;B、
分析图可知,Q~R 年之间该种群的 d 基因频率逐渐上升,说明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生长,但最终
d 基因频率维持在 0.9,D 基因频率为 0.1,显性个体并未完全消失,B 错误;C、若 DD 与 dd 的基因型
频率相等,则 DD=dd=20%,Dd=60%,D、d 基因频率应为 0.5,C 错误;D、在 R~T 年之间 d 基因频率
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D 正确。故选 D。
16.(2023 下·甘肃白银·高一校考期末)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协同进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物种和生物群落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ABD.[解析]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 错
误;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还有基因层次以及生态系统层次的多样性,
B 错误;C、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C 正
确;D、捕食者往往捕获数量多的物种作为食物,进而为数量少的物种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资源,因而捕食
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 错误。故选 ABD。
三、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每题 12 分)
17.(2023 上·海南海口·高一校考期末)胰岛素分子是一种蛋白质分子,现有如下材料:
①胰岛素含有 2 条多肽链,A 链含有 21 个氨基酸,B 链含有 30 个氨基酸,2 条多肽链间通过 2 个二硫键(二
硫键是由 2 个“—SH”连接而成的)连接,在 A 链上也形成 1 个二硫键,下图所示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平面结构
示意图。
②不同动物的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是有区别的,现把人和其他动物的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如下:
猪:B 链第 30 位氨基酸和人不同;
马:B 链第 30 位氨基酸和 A 链第 9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牛:A 链第 8、10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羊:A 链第 8、9、10 位氨基酸与人不同;
天竹鼠:A 链有 8 个氨基酸与人不同,B 链有 10 个氨基酸与人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分子中含有肽键 个。至少含有 个氨基和 个羧基。
(2)这 51 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 51 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减少了 .
(3)人体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尿液中有葡萄糖,称为糖尿病,其最佳的治疗方法
是使用胰岛素,但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原因是 。
(4)前面所列的哺乳动物和人的胰岛素都由 51 个氨基酸构成,且在氨基酸组成上大多相同,由此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 。
(5)人与这几种动物在胰岛素分子上氨基酸组成差异的大小,说明 。
[答案](1) 49 2 2
(2)888
(3)胰岛素是蛋白质,如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
(4)这些哺乳动物和人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5)这几种哺乳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有远有近
[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胰岛素含有 2 条多肽链,共 21+30=51 个氨基酸,则肽键数=组成蛋白质的氨
基酸数-肽链条数=51-2=49 个。由于一条肽链中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又因为胰岛素
含有 2 条多肽链,所以至少有 2 个游离的氨基和 2 个游离的羧基。
(2)由于 51 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脱去 49 个水分子,同时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还会脱去 2 个氢原
子,由图可知该胰岛素分子共形成 3 个二硫键,所以这 51 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 51
个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少了 18×49+3×2=888。
(3)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口服就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从而失去胰岛素的功能,所以
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材料②列出的各种生物胰岛素之间的氨基酸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哺乳动物体内胰岛素分子中氨基酸
组成大部分是相同的,说明这些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5)不同动物胰岛素中氨基酸组成差异的大小反映了各种动物与人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数越小,亲缘
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
18.(2023 上·海南·高二海南中学校考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
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
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
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
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 3 代,
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
增加, ,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
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
示? 。
[答案](1) 基因(遗传) 生物的生存环境
(2) 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 抑菌圈逐渐减小
(3) 共同进化 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
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
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
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
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
的菌株,所以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可能获得目的菌株。由表可知,随着实验代数的增加,抑菌圈
逐渐减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从进化的角
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
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
的启示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
制在较低水平)。
19.(2023 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二文昌中学校联考期中)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
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下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 。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
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
是 。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 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B 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
交配,说明两种群的 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① ;② 。
(4)现有 1000 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550 只,Aa 的个体有 300 只,aa 的
个体有 150 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
殖 2 代以后,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假设以上数据是在丙岛屿上
人为种植的豌豆群体,如果也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则自然繁殖2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有同学认为这两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该同学做出判断依据是 。
[答案](1)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 基因库 ①A、B 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 ②由于甲、乙两岛环境不同,自然选
择选择的有利变异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具体方向不同,从而基因库区别较大(答:A、B 两种群存在
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也可以给分)
(4) 70% 42% 70% 7.5%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两个种群
的基因频率均未改变,故都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1)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故图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基
因突变。
(2)分析题意可知,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
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种群 A、种群 B 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
两个新的物种;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 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 A、B 两种群
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者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不同。
(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
因型频率均不变,因此 A 的基因频率=(550×2+300)/2000=70%,Aa 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假
设以上数据是在丙岛屿上人为种植的豌豆群体,由于豌豆只能自交,且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则自然繁
殖 2 代以后,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550×2+300)/2000=7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550
只,Aa 的个体有 300 只,aa 的个体有 150 只,则 AA=11/20,Aa=6/20,aa=3/20,繁殖两代后,Aa 的基
因型频率=6/20×(1/2)2=7.5%;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未改变,故
都没有发生进化。
20.(2023 上·湖北·高二沙市中学校联考期中)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湖泊(A、B、C、D)之间通
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生活的有非洲慈鲷。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
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 1),湖中的非洲慈鲷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
(1)湖泊 B 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
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
(3)有人认为,“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你是否同
意此结论?请依据进化理论说出你的判断与理由: 。
(4)某湖泊中全部非洲慈鲷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非洲慈鲷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 2 表示某段时间内该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则该种群在 时
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
[答案](1) 基因 协同进化
(2)四个湖泊之间出现地理隔离,每个种群发 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四个种群的
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
(3)不同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而非形态结构出现差异
(4) 基因库 Y1—Y3 种群中 A 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1)湖泊 B 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四个湖泊之间出现地理隔离,每个种群发 不
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四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
异逐渐显著。
(3)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一定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因为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
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只是形态结构出现差异,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4)某湖泊中全部非洲慈鲷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
变,由图可知在 Y1-Y3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 A 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此时间段发生了进化。
21.(2023 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下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
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
(1)途径 1、2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 。
(2)通过途径 2 获得幼苗的方法是 ,通过途径 2 获得新品种 B 的育种方法称为 。途径 2 和
途径 3 中秋水仙素处理的的对象分别是 ,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3)品种 A 与途径 3 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品种 C 的基因型是 。
(4)品种 C 与 B 是否为同一个物种? (填“是”或“否”),原因是 。
(5)途径 4 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 。
[答案](1)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 花粉(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幼苗、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抑制(细胞
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 1/4 HHhhRRrr
(4) 否 存在生殖隔离
(5)能够产生新基因
[解析](1)途径 1 为种子繁殖,其遗传原理是基因重组;途径 2 为单倍体育种,其遗传原理是染色体变
异。
(2)通过途径 2 获得幼苗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通过途径 2 获得新品种 B 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
途径 2 为单倍体育种、途径 3 为多倍体育种,两者秋水仙素处理的的对象分别是单倍体幼苗、萌发的种子
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途径 3 是多倍体育种,其中幼苗的基因型是 HhRr,品种 A 是自交育种形成的,基因型为 HhRr 的
概率为 1/2×1/2= 1/4。番茄植株(HhRr)经多倍体育种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品种 C 的基因型是 HHhhRRrr。
(4)品种 C 与 B 存在生殖隔离,故不是同一个物种。
(5)途径 4 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