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骨灰级“杠精”学辩论——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趣理趣。所选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如《北冥有鱼》;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如《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有“不平则鸣”的呐喊,如《马说》;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综观本单元的选文,无论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还是儒家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无论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还是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是一种关怀,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课文系统】: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的课文是我国古代经典名篇。《庄子》二则以奇妙的想象和譬喻来说明道理;《礼记》二则以铺排的手法塑造气势进而说理;《马说》使用托物言志的说理手法传达观点和想法;《唐诗三首》传达了作者对社会深刻的关怀。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让我们感受古人精妙的思想,也能体会他们面对人生社会时的独特感受,去体味古人的智慧。单元写作是“学写故事”。
【预习系统】:
①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②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练习系统】:
“思考探究”指向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积累特殊文言用法,掌握不同的说理技巧,感受作者独特智慧和情怀;“积累拓展”指向联系课外体会不同说理技巧的表达效果,阅读更多说理片段积累素材。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3.学习古人论世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3.学习古人论世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核心任务】
学校拟于五月组织八年级各班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展现青春风采。现各班需挑选四名最佳辩手参赛。跃跃欲试的你们都想作为班级最佳辩手代表班级出战。如何才能一鸣惊人?让我们结合本单元的内容,跟着骨灰级“杠精”学辩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最佳辩手吧!
【任务分析】
要完成此任务,学生不仅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精彩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知识与文言文阅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词汇量还不丰富,阅读能力也尚待提高,知识积累也非常有限,加上文言文自身的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注重文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准备。
【教学流程】(共8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一 明赛制
1.辩论赛。辩论赛也叫论辩赛、辩论会。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相关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2.参与人员。(一般情况)每队4人,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手。
任务二 习方法
(一)读文
1.反复朗读课文《<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
要求:
(1)关注课下注释给出的字音,关注通假字,读准字音。(2)关注句读,关注“也”等虚词,读出节奏,揣摩语气。
提示:文言文中“也”的意思: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6)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作业设计:
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入情入境读一读(可以合作完成);
2.背诵你喜欢的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
导入:入情入境读一读,学生朗读展示导入。
(二)解意
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册自测清单,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合作解疑。
作业设计:
完善自测清单,整理学习笔记(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词句。)
第三课时
导入:两节课的自学知识积淀,是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最佳辩手的基石。五篇文章皆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学习辩论的技巧。为你喜欢的“杠精”上星。
(三)明技巧
1.结构
细读五篇文章,结合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并画出单元思维导图。
(1)《北冥有鱼》文章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①《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②作者笔下的大鹏:
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力大无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志存高远。从北冥“徙于南冥”。
善借长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
明确: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3)《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①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②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4)《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明确: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①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②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③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5)《马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②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反面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展开论述:千里马的重要特征“一食或尽粟一石”,具体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归结中心:食马者“真不知马也”。
③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6)画出单元文章结构思维导图,按你喜欢的辩论结构为每篇文章的结构上星。
示例:
师小结:清晰的思路是辩论的关键。五篇文章体裁有所不同:《庄子》二则是富有情趣与理趣的散文;《礼记》二则和《马说》是说理严密的议论性文体。体裁不同,文章的说理方式也不同,但五篇文章的行文思路都很清晰,值得学习。
作业设计:
完善思维导图,在书上相应处补充笔记。挑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思路。
第四、五课时
导入:清晰的思路是辩论的关键,而掷地有声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成为我们辩论时无形的“武器”。让我们拿起“武器”守卫自己,抵御对手,感染观众。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说说这五篇文章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总结有哪些值得我们在辩论中学习的技巧?
(1)《北冥有鱼》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大鹏的形象?
明确:想象、夸张、比喻、引用、对比。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几千里”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鹏背之大。“垂天之云”运用比喻手法,把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鹏的形体之大,想象奇特。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引用《齐谐》中的话,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大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情形,极力渲染大鹏南飞之磅礴气势。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对比,以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来解释为何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依靠。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明确:①反问。惠子的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很难正面回答,庄子以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摆脱被动,化解“危机”。②惠子以退为进,先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后以此类推并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更为尴尬的境地。③“安”字。庄子偷换概念,在“安”字上做文章。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庄子故意曲解为“在哪里知道”,并答以“我知之濠上也”,结束了这场论辩。
(3)《礼记》二则,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文章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4)《马说》,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也”“而”“其”“呜呼”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试着读出语气,增强文章感染力。
明确:助词“也”。
“不以千里称也”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食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安求其能千里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之情。
“其真不知马也”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嘲讽之意。
连词“而”。
“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关系,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之意。
副词“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饱含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表示推测语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叹。
叹词“呜呼”。
“呜呼!”饱含愤慨之情,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5)从五篇文章中能为我们辩论的语言提供哪些技巧?完成表格,总结方法,按你喜欢的辩论语言为每篇文章的语言上星。
师小结:辩论赛中可以运用比喻和引用等方式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但论据应求实。夸张与想象只是庄子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其次在辩论中多用判断句、肯定句陈述观点,可以运用反问句来化解危机,还可以用对偶排比铺陈论据增强气势,最后注意运用语气词来增强辩论的感染力。
方法小结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你习得了哪些辩论技巧?
明确:(1)观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论据充实,语言严谨有感染力。(2)辩论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偷换概念,转换话题,反面论证出其不意。
师补充技巧: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正本清源。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釜底抽薪。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僵着的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作业设计:牛刀小试(任选一题),用上所学到的辩论技巧试写一篇简单的辩论稿。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最后以偷换概念占了辩论的上风,如果你是惠子,你会怎样应对庄子呢?
2.《马说》中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认同请补充论据充实观点。不认同请试着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观点反驳作者观点。
第六课时
导入:“鱼之乐”“千里马”之我见。
课前请作业优秀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观点。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做评委,从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选出8名选手参加班级海选。
通过以上同学的分享我们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辩论稿中展现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知识体系,思辨方式均有所不同。咱们这单元学习的骨灰级的杠精们都是当时年代思想的佼佼者,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选出最佳“杠精”,为你的辩论赛助力吧。
任务三 最佳“杠精”
1.“杠精”们的自我介绍
庄子,任“逍遥”。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我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我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我的理想的,由此,我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惠施,“杠精”本精。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名家学派是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礼记》,儒家正统。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四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韩愈,“不平则鸣”。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也“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根据文本内容以及自我介绍,选出你认为的“最佳”,为你喜欢的“杠精”颁奖并致词。
示例:《礼记》中提到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现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在努力追求这一理想。其论证之严谨,语言之气势,思想之先进,无一不给我们以启迪。
作业设计:
1.完善颁奖词。
2.思考“杠精”们思想的现代意义,结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两百字的小论文。
第七课时
综观本单元的选文,无论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还是儒家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无论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都是一种关怀。而《唐诗三首》中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更是怀着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学以致用方显知识之可贵,今天我们就一起准备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会。
任务四 拟辩论
(一)明辩题
论题:苦PK苦
《唐诗三首》中杜甫笔下安史之乱中的老妇和自己苦,还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苦。
正方:杜甫笔下的老妇和自己更苦。
反方: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更苦。
(二)集资料
1.自由朗读三首古体诗,要求:
(1)注意多音字,读准字音;
(2)注意韵脚,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意。
2.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学习,批注老妇、诗人自己、卖炭翁分别苦在哪。(提示:从用词、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老妇的“苦”体现在叙事中: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④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⑤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小结: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
诗人的苦体现在个人际遇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用“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出秋风的猛烈、威力巨大,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屋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公然”写出了群童抱着茅草大摇大摆离去的模样,“唇焦口燥”“自叹息”表现了诗人遭受孩童们欺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无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云墨色”“漠漠”“昏黑”渲染了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小结: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之痛。生活凄凉:饥寒交迫之苦。愧对家人:无以养家之愧。诗人即使一无所有,心中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至死不渝。这就是杜甫,他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济世情怀!为了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卖炭翁的苦体现在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中,以及对比手法中: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衣着单薄却盼望天气更冷。)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动作描写——满怀希望,早起送炭。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牛困、人饥。)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宫使:
(1)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专横跋扈。)
对比手法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困苦凄惨,统治者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宫使的残酷无情。)
3.搜集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补充说明三人之苦。
资料助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卖炭翁》本诗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
作业设计:
依托文本,根据所学,梳理老妇、诗人自己以及卖炭翁苦在哪,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做好辩论准备。
第八课时
课前准备:八名选手(第六课时所选),分为两组,确定一辩、二、三辩、四辩,准备好辩论稿。其他同学分为两个阵营加入自由辩论环节。
任务五 班级辩论会
【论题】
正方:杜甫笔下的老妇和自己更苦。
反方: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更苦。
(附件:辩论细则与流程)
小结:我们以《唐诗三首》文本为依托,以辩论的形式体会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百姓的疾苦。 辩论并不一定要争出个高下,而是一场知识能力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跟骨灰级的“杠精”们学辩论,它应该引导我们去关注当下社会,去表现一种对社会的关怀。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现代意义。
作业设计:
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