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甘地被刺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8 甘地被刺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2:2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熟悉课文结构,把握消息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②掌握消息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课堂练笔、师生互评,熟悉消息结构和要素;了解并学会写消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消息写作的兴趣。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语文课本曾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也在生活中频繁地接触新闻。但以前同学们对新闻知识多以了解、分析为主,也相对零散,在新闻写作与播报等表达交流方面缺少锻炼。在必修5的这个新闻单元中,学生们将会对不同的新闻稿件的特征、要素、结构、表达方式等不同写作方法上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在新闻意识和采访及写作能力方面会有所提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熟悉消息结构和要素;了解并学会写消息。
教学难点:
会写消息,激发学生对消息写作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甘地被刺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结构的构成包括哪些部分?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划分在哪里?
2、课文第一段在这则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热爱生活,首先要关注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个快速跳动的音符。而最能真实快速扼要地记录这些跳动音符的工具莫过于消息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甘地被刺》这则消息。(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有关“消息”
1、消息的特点:
( 快、真、简)
2、消息的构成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3、导语要素包含(5W+1H),分别是: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 (How)
三、熟悉课文: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它的构成包括哪些部分?试分析各部分要素。
标题:人+事
导语:(1)甘地被刺,举国悲恸惊恐。 人+时+地+经过+结果
主体:(2-11)甘地被刺的来龙去脉。 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
结尾:(12-16)甘地被刺后的影响。
2、课文第一段在这则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导语和主体是什么关系?
总分的关系。
4、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则消息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它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
四、知识巩固
阅读下面的消息,分析它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珠江水域明年起实行禁渔期制度
禁渔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
时间:2010-10-23来源:广州日报
本报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决定自2011年起在珠江水域实行禁渔期制度。
10月21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实行珠江禁渔期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禁渔水域范围包括珠江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六省区的干流、重要支流及通江湖泊。禁渔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12时至6月1日12时。禁止作业方式为禁渔期间在禁渔水域范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通知要求珠江流域6省区切实做好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执法管理,妥善解决好禁渔期间困难渔民的生活问题。
农业部称,实行珠江禁渔期制度,将有效控制和减少捕捞强度,为养护珠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珠江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五、知识归纳
消息的构成(“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最重要的信息(人/地+事)的概括
导语新闻的核心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
主体具体交代(人+时+地+因+过+果)描述事件的始末。
主体还可以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 内 容。
六、能力提升
以月考总结表彰大会为主要事件,写出一篇100字左右的消息。要有标题、导语和主体。
(时间:2010年10月20日;地点:弘信厅;人物:高二级全体师生;事件:月考总结表彰)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
以小组合作形式,自写或自编,制作一份报道校园生活的消息手抄报,体验一下选稿、编辑、排版的感觉。优秀作品将在学习园地展出。
作业完成时间:一周
纸张规格:A3纸
附1:板书
标题:人物+事件(消息的眼睛)
导语:(1):甘地被刺及影响。人+时+地+经过+结果
主体:(2-11):甘地被刺的来龙去脉。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
结尾:(12-16):甘地被刺后的影响。
附2:教学资源
电影《圣雄甘地》《圣雄甘地传》,糜文開,薛鎦森著
附3:背景资料
1.时代背景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英国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终年78岁。
(2)甘地被暗杀的前因后果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有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二战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然而甘地却声称:‘受害者乃胜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已经被肢解,成群的秃鹫正在撕吞她的躯体。”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妄图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国。在他们设想的印度社会里,将没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纳图拉姆·戈德森枪杀。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槃,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2.人物简介
甘地(1869.10.2.-1948.1.30.),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真理、非暴力。他的主要信念“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在印度被给予如国家父亲般的荣誉;他的生日,10月2日,被纪念如国定假日。
甘地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们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岁时,甘地和同岁的Kasturbai成婚。他们有四个孩子,全是男孩。
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念书,接着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1893年5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他也在印度各地演说,并建造了一个修道院——真理修道院。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运动,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民受创的心。1948年1月30日,黄昏五点多中,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但被枪杀,当场死亡。
甘地本性节俭,关怀千千万万受苦的众生,想到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的农民在他的面前,一丝一缕、一口粮、一枝笔,都成了奢侈的珍宝,谨慎的节用着。甘地抨击把知识与劳力分为两极的观念。他鼓励劳动,不管在南非的农场、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监狱中,他并未减免自己清洁环境的工作。
他为修道院的孩子订制桌椅、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同时也带领印度三亿人民争取民族自由。劳心者不该因治理而不服务,劳动也不是专属劳工的天职。甘地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他爱受苦的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战种族制度,唤起印度人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同胞。他爱敌人误入歧途的灵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双方互信互爱。他也爱纯洁的孩子,总是挪出时间和修道院里的儿童玩。
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