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访李政道博士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7 访李政道博士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2:2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了解人物访谈的出题类型;学会人物访谈的阅读方法;知晓人物访谈的答题技巧2学情分析:本课为问题拓展课,一课时。前一个课时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同学们初步了解什么是人物访谈,访谈的三要素,访谈的特点……人物访谈作为实用类文体,经常出现在各地高考考卷中。所以这节课由课文而生,在学生对人物访谈有了一定得理解后,拓展提高为对高考知识点的把握,系统训练学生如何规范阅读,如何规范答题。3重点难点:熟知人物访谈的出题角度;规范阅读、规范答题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温故知新
展示上一节课已解决掉的的问题题目“1、这篇访谈涉及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文中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和“毛泽东的会见”运用了什么访谈技巧?有什么作用?3、分析李政道的人物形象,并谈谈对青年学生的启发意义。4、结合文本谈谈李政道博士对于科学研究的看法。”让学生畅谈出题角度
活动2【讲授】探究归纳
教师归纳出题角度。一、访谈内容(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通观全文,某某的回答涵盖了哪几方面内容?二、提问方式:(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三、与其它实用类文本相类似的题:(1)语言类:谈谈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2)人物形象类:对访谈者的形象进行分析(3)探究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或对某一现象的看法。v
活动3【活动】研习文本,自由探究
一、阅读文本《名人访谈录之莫言》,回答三个问题“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2、莫言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文学作品瞬间成了热销商品,许多人此时才认识了莫言,更有人试图买断莫言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6分)”
二、学生展示成果,学生点评。
三、展示答案,教师总结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问题1:①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②对当前文学阅读的态度和看法;③如何看待中国人对事情的极端态度;④心灵感受的分享。(每点1分)【解题思路】筛选信息时,注意记者提问时的关键词以及莫言回答问题时的主要观点,
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即可。如第①点,抓住记者“诺贝尔文学奖有错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不难归纳出访谈的内容: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
问题2:
①淡泊名利,对获奖有正确的态度。认为中国人不必盲目迷信诺贝尔文学奖。② 相信自己,但也谦逊,不轻视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作家,但在中国好作家不止一人。③理性对待文学。认为阅读不能用功利的思维去看。④肯定经验的作用。认为历史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⑤信念坚定,拒绝诱惑。认为一个内心强大自信的人,会执著地坚持自己,并且要拒绝糖衣炮弹。 (每点1分)
【解题思路】莫言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渗透着做人、做事、对待文学的种种态度,间接地表达了莫言对自己的文学成就的态度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其加以分析,即可概括出莫言自身所具备的品质。如根据莫言的回答“那当然,我首先是个好作家,所以才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在中国好作家绝对不止我一人”可知,莫言相信自己,但也谦虚,不轻视别人。
问题3;【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1分)无论莫言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都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一直在社会上存在,并影响着广大的读者。(2分)那些只因莫言获奖才去认识与阅读莫言作品的人,是带着功利心理与跟风心态对待文学的,并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需要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功利。(3分)【解题思路】作答探究题,要抓住一个原则,就是有理有据。探究不是无边际的臆想,而必须回到文本当中,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本题可以从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对待莫言获奖的态度、阅读的态度等角度来思考。回答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即可。
活动4【讲授】探究归纳
阅读人物访谈的技巧:①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分层整合、概括)②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③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主要信息、中心内容)④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活动5【测试】巩固练习
《成龙,代表中国的一张名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