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2:4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学习目的:
一、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二、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三、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走近文本】
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要素即可)
袁隆平典型事例概括:
典型事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典型事例2: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走近文本】
典型事例3: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典型事例4: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典型事例5:1993年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主张对玉米稻大面积推广要持慎重态度。
典型事例6: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两个心愿)
【走近文本】
袁隆平是一位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寻梦者。
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走近文本】
一、贯穿这篇通讯的中心线索:
1、时间线索。
2、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说说你喜欢的细节描写 :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热爱与专注。
【鉴赏文本 】
本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 :
1、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
4、准确的数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方法归纳 】
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迁移拓展】交流讨论
请认真参读以下论证示例段,结合课文可适用论题,任选一角度,仿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
适用论题:实践出真知、创新精神、
不迷信权威、坚韧、合作、
博爱与勇敢、捍卫真理、
胆识、普世情怀、
追求不止、奉献、
理想、 价值观 ……
交流讨论
一、组内讨论,推荐优秀片段,并进行点评。
二、班内交流,本组代表朗读推荐优秀片段。
【迁移拓展】
教师示范:
“三不”权威 (不迷信、不盲从、不屈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之初,曾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起,引出话题)因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中的论断:“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但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承,明确观点)试想,假如当初袁隆平盲从于经典,屈从于权威,哪能有杂交水稻问世?哪能改变几亿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正是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于权威的胆识与勇气,才使得袁隆平真正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学家。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大国的吃
【迁移拓展】
饭问题,也改变了世界其他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粮食问题。(议,通过假设论证进一步强调观点)古往今来,这种不迷信权威,不屈从权威的人,恒河沙数。布鲁诺在那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奔走疾呼“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甘愿被烈火吞噬身躯,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以色列科学家谢赫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30年前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与嘲讽。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固态物质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甚至著名诺贝尔“双料”获得者林纳·鲍林也站出来斥责他“胡言乱语”,嘲笑他是“伪科学家”。但正因为谢赫曼不迷信权威,不屈从权威,经过30年的坚持与不懈努力,终于“沉案昭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
【迁移拓展】
他的发现也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物质观。(联,援引论据,进一步论证观点)因此,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权威,不唯权威是从,敢于越雷池而行,才能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甚至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结,重申观点)
【课堂小结】
一、人物通讯阅读基本方法: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二、迁移训练:一材多用 储备素材
起-----承------议-------联-------结
【作业】
请另选一个角度,按照“起-----承------议-------联-------结”的结构再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