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3:4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重点难点2教学过程
2.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鉴赏戏剧语言,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提升审美能力。学时重点
戏剧人物 、 戏剧语言及艺术境界学时难点
本剧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意境美)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长亭话别
男女两同学分角色表演朗读曲词,感知人物的内在美
活动2【活动】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一、 课题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整体感知了课文,同学们都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并且发现了很多 “美点”,(PPT幻灯片显示学生手写的各种“美”)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
二、 教学过程
(一)鉴赏曲词美
导语:《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教学策略:这一部分由学生展示探究结果,先由学生分析,约8分钟,再要他们朗读《端正好》《叨叨令》《快活三》和《朝天子》四支曲子,约7分钟)
学习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品读曲词,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程序和内容:
曲词美在——1.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 (化用诗词)(1)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2.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3.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1)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绮词丽语随处可见,但又不乏民间口语,既典雅又活波,曲词之美,是让人震撼的。(二)鉴赏意境美:过渡语: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全剧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情同学们找出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曲子来鉴赏:教学策略:小组讨论3分钟,提示:扣住景境情,然后发言,估计5分钟 ,再由一个基础最好的学生总结,最后放视频感受意境美,5分钟,估计13分钟程序和内容:
意境美在——
1、“端正好”鉴赏点(朗读,分析,描述,背诵)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这段话描写了一幅寥廓萧瑟的秋景,烘托了离别的凄凉气氛,突出莺莺愁苦的心情。2、“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3.“一煞”和“收尾”(要学生背诵《一煞)……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 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4、一学生总结本文的意境美 然后放视频欣赏(三)鉴赏人物美:
过渡语:如此美的语言,如此美的意境,怎么能少却一个美人呢,下面我们就根据张彤组的发现,来鉴赏人物的内在美教学策略:分角色朗读:3分钟,分析5分钟,大约8分钟教学程序和内容:
1、分角色朗读片段,然后由同学说,你眼中的崔莺莺怎么样?提示:明确人物的心理变化:痛、恨、怕(忧)2、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明确: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崔莺莺的恨、怕说明她非常看重爱情,在她心中爱情高于一切;而对功名利禄的怨恨、蔑视,则是莺莺身上的极为可贵的品质,她对张生的爱,是互相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因而,崔莺莺是一个“重爱情,轻名利”的女子。三、课堂总结 王实甫的戏曲不愧当为:花间美人:其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在一起。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一段的话,这么美的一部剧本,必须以最虔诚的态度去读呀!《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四、课堂链接
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进一步感受《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五、作业布置
1、任选一支曲子,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2、用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来表达你对主人公的喜爱3、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来描写一次送别或重逢的场景。
板书设计 曲词美 典雅活泼花间美人 意境美 情景交融 形象美 重爱情 轻功名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