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3: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把握本折戏中莺莺内心丰富的情感;2、接触用“症候式”阅读的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本。(“症候式”阅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努力发现和说明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即作品的症候,并以此切入文本的最深层含义,由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因,深入挖掘、分析艺术创造的生动内核,重新阐释作品深刻、复杂的意义。)
2新设计
本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曲词的典雅华美、妩媚绮丽、充满诗情画意。因此不少教师将该课的教授重点定为鉴赏本折戏的曲词,鉴赏的重点又放在曲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意象上,很容易架空了对本折戏内容以及戏剧冲突的理解,无法在更深层次上充分感受《西厢记》真正的魅力。笔者拟从戏剧学习的角度把握本课的教学,以人物情感和戏剧冲突的理解为学习要点,使学生初步接受我国古代戏剧,从而立志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艺术。
3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阶段唯一的戏剧单元中唯一的中国古代戏剧篇目,学生对戏剧比较陌生,对中国戏剧知之甚少,更对中国戏剧各种地方剧的表演形式难以接受。教授这一课要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戏剧的艺术性所在。
4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本折戏中莺莺丰富的内心情感;
2、学生开始接受古代戏剧这种艺术。
二、教学难点:1、本折戏中隐含的悲剧因素。
2、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长亭送别
(一)导入课文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有着辉煌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距今大约700年前的元代,有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叫王实甫的,写了一部名叫《西厢记》的剧本,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今天我们就选读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长亭送别》,一起去探究这部堪称元杂剧压卷之作的精妙之处。
(二)一读:初读感受
学生朗读【端正好】并对其中的情感作初步的分析。
问题:这支曲子流露了莺莺怎样的心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抓住“碧云”“黄花”“西风”“北雁”“染”等意象和词语分析。传达出莺莺因离别而悲伤、痛苦的心情。
碧云: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余。(唐韦应物《奇皎然上人》)
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宋柳永《倾杯》)
黄花:常用来表现女子因离别而忧伤憔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西风:多代表萧瑟、别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蝶恋花》)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大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染 小篆 (水,色浆) (又,取) (木,用以提取色汁的草木),造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可见“离人泪”之多。
(三)二读:整体把握
1、把握本折戏中莺莺复杂的内心情感。
问题:请找出本折戏中直接表达莺莺心情的词语。
明确:伤感 烦恼 恨(5处)怨 相思(3处) 气 悲 痴 醉 离愁 离情 愁(2处) 忧愁 闷 怕
2、分小组赏析【滚绣球】【朝天子】【四煞】
问题:请分析三支曲词中莺莺各“恨”什么。
明确:恨离别、恨相思、恨等待
(四)三读:深入研读
研究分析本折戏中隐藏的悲剧因素。
问题:为什么“长亭送别”的主旋律是“恨”呢?
1、请找出本折戏中描写张生的句子。
分析: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 ,推整素罗衣。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
明确:张生在别宴上的主要表现为发愁、流泪,唉声叹气,躲躲闪闪。与莺莺互赠临别诗也是不痛不痒:如果要远别,谁才是你最不想离开的人?假如没有遇到知音,谁又会知道你为什么长叹!甚至连分手的最后一句话也并未对莺莺有什么实质性的承诺。由此可判断,张生对自己能否与莺莺重逢并无把握。
2、莺莺对张生有信心吗?请找出莺莺对张生说的话。
分析: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 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明确:莺莺对张生有无信心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张生能否高中状元有无信心,二是对张生能否回来有无信心。从上面的曲词和宾白来看,莺莺对张生上京赴考并无鼓励的话语,同时对张生的感情陷入了巨大的担忧。
结论:被命运推入了巨大的未知中的张生和莺莺对未来根本不抱有丝毫的信心,莺莺从送别的那天早晨,心里可能早已知道这次分别可能就是一次永别,所以内心才会如此之“恨“!
补充依据:一是宋元时期的婚恋观;
二是《西厢记》的原型唐·元稹《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五)四读:尝试表演
问题:请你设计一两个动作来表现【端正好】这支曲子中莺莺的内心。
(六)欣赏昆曲《长亭送别》【端正好】选段(2分钟)
品味:艺术家在唱曲时所抓住的重点词语,体会演员眼神、动作的细腻、准确、生动,看看大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莺莺复杂的内心情感的。
(七)小结:中国戏剧渊源流传,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西厢记》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能真正懂戏、爱戏,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发展,将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很好地承传下去。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