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09: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称白居易诗风行社会,“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并在《元稹集》注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白居易)及予(元稹)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材料反映唐代(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 ②活字印刷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③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 ④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3.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 )
历史现象 历史背景
A 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
B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
C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 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
D 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 佛教在东亚深入广泛传播
A.A B.B C.C D.D
4.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6.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古时几“为长者尊者设”,到魏晋南北朝时,几已广泛使用于民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曲形凭几。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把椅子形象是敦煌石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山林仙人”之椅,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这反映了( )
A.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汇 B.佛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中原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石窟的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
7.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8.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9.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10.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 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
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 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11.以诗词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诗词理解正确的是( )
选项 诗词 理解
A 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赣,万国欢声。 民族间交往频繁
B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人世俗化的审美意趣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D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商品经济繁荣
A.A B.B C.C D.D
12.中国古代绘画功能论在汉末魏晋时期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由春秋两汉时偏重绘画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探讨绘画与外在理性世界的联系、宣扬绘画的“教化”功能,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绘画对作者心灵的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宣扬绘画的“畅神”功能。这一转变( )
A.强化了绘画的社会实用功能 B.受到政治文化与哲学思潮影响
C.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兴起
13.唐朝时期的绘画选材多以释道人物画为主,所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但至五代十国时期,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出水为主,释道人物画的阵容趋于衰落,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
A.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 B.儒学正统地位的消亡
C.开明文化政策的实施 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14.盛唐诗人李白曾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自信与昂扬,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体会民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则伤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诗风格的差异反映了( )
A.社会意识影响历史走向 B.开放包容促进文化繁荣
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变迁 D.国家兴衰决定诗人际遇
15.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
A.道家思想影响不断增强 B.北方经济高度发达
C.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16.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A.A B.B C.C D.D
17.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下列医学典籍按照问世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千金方》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8.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 )
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
19.《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
A.国家统一推动制图学发展 B.政治局势影响士人天下观念
C.技术创新服务于治国理政 D.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20.唐高宗时由宰相领衔编纂了《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为《唐本草》。宋仁宗时,政府组织全国150多个州郡,将各地所产的药物绘制成图,连同标本送京,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绘制的药物图谱完成了。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B.大一统政治体制
C.儒学民本思想的推动 D.政府力量的支持
21.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 )
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
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认可租佃关系的作用
22.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23.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13批“遣唐使”。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当时日本“遣唐使”部分批次表
皇帝 批次 年份 船数 人数
唐玄宗 第6次 717 4 557
第7次 733 4 594
第8次 752 4 500
唐肃宗 第9次 759 1 99
唐代宗 第10次 777 4 778
唐德宗 第11次 804 4 不明
A.中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
B.唐朝开放的时代精神
C.政治局势影响中外交流
D.东亚文化圈已经形成
24.唐朝的锦袍是皇室特有之物,并非民间日常穿着。皇帝常对有功的文臣武将“赐以锦袍金带”;对周边来朝的藩国,唐朝政府往往也回赠其首领以锦袍、金带。唐朝御赐锦衣( )
A.反映了华夷一体的政治文化理念 B.强调中原正统和儒家礼仪的观念
C.折射出唐人生活富足和观念开放 D.象征着皇权至尊和君臣伦理秩序
25.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26.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27.唐代对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典,道举是当时科举的组成部分,士人通过道经考试可以成为国家官吏。该现象缘于( )
A.三教合一促成百家争鸣复苏 B.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政策
C.科举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道教文化契合中国社会土壤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女性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以及深通经学的女文士。她们写下了众多的诗、赋、谏、铭、颂、书,并流传于后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的开放 B.玄学研究的发达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9.魏晋时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哀怒喜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反对现实中“礼乐刑政”并举的政治功能。这体现其( )
A.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属性 B.追求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崇尚思想自由的生活态度 D.倡导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30.印度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变化巨大。北魏佛像更突出主尊,显示北方民族强悍作风,强化佛像的帝王尊严。南朝将印度衣薄透体的造像风格改造成中国化佛像,符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的发展 B.北朝的皇权较之南朝更为强势
C.政局和地域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D.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佛教的传播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至唐发生了变化。对比于唐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局限丝绸贸易、僧侣来往、科技文艺撞击交流,还包括语言文字、各种制度、伦理道德思想,以及风俗民情等。诸国贡使团、留学生、求法僧、侨民、外商入唐,唐人以礼相待;唐朝的商人、使者、侨民、弘法大师到东亚诸国,同样受到隆重的接待和礼遇。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诸国的传播交流,起了主导作用。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交流线路是陆海两线并举,海航线逐渐变为文化交流的热线。
——摘编自刘希为《略论唐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和交流》
材料2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耶稣会传教士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西学输入,之所以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最有成效,主要因为这几门学问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清之际,实学之风盛行,它“横扫宋明理学空疏之弊,大倡经世致用精神,为西学的东传与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追求拯救时弊的实用之学,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勇于承认域外文明的精进,以阔大开放的胸怀对外西方文化。
——摘编自刘波《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传播在唐代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族子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表明,唐穆宗时民间有人“缮写模勒”(即仿照原样雕刻、印刷)白居易、元稹的诗,并卖于市井(市肆)之中,或“以交酒茗”,这反映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缮写模勒”不属于活字印刷术,况且这一技术要到北宋时出现,②不符合题意;“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唐初君臣的功业让中下层文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导致了唐诗诗风的转变,由此说明文学创作受到家国意识的影响,D项正确;该学者强调的是家国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不是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排除A项;是中下层文人对唐初君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诗风的转变,而不是朝廷政策的推动和下层文人的革新意识,排除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在东亚广泛传播,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同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排除A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刻苦练习,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项;唐代在医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时代发展的反映,并不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且唐代仍是传统的雕版印刷,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说明古文运动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项正确;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与唐诗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薄古非今的弊病,排除B项; 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儒学世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 可知,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佛教中逐渐出现曲形凭几,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交流融汇,相互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汇而非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排除C项;石窟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再龙门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却带有明显的汉族特征,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D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向,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原生活习俗,排除A项;“遍布大江南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唯一题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意思为,唐太宗认为,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文化,又认可佛教与道教,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三教合流在北宋大致成型,排除A项;宋朝理学出现完成了复兴儒学的任务,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并不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吸收儒道的内容,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相互吸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涉及儒学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的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摆脱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生动地展现了茶商和酒客的活动,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对外交往,排除A项;B项诗人托物言志,非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排除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反映的是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魏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连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中,文人儒士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变化,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促成了玄学的兴起,文人士大夫由此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和个性解放,故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更多“注重 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B项正确;当时绘画更注重个体感受,而非社会功能,排除A项;材料中绘画功能由“教化”转为“畅神”不足以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文人画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讲求意境,始于唐,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代十国时期承唐末社会动荡之余绪,政局不稳,面对乱世,一部分士大夫险世避祸,出现“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山水为主……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情形,A项正确;儒家正统地位并未消亡,排除B项;唐朝时期统治者亦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对绘画内容的影响,未反映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盛唐时期李白的诗自信昂扬,杜甫的诗具有现实风格,晚唐李商隐的诗歌充满哀伤”通过三位诗人诗歌风格的变化可以得出唐朝的社会发展情况,文学作品折射社会变迁,C项正确;社会意识影响历史走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其他文化的相处,B项无法体现,排除B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北魏飞天”“已呈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文化,说明这时期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C项正确;道家思想是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材料没有此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北方经济状况,而是主要体现了民族交融情况,排除B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建设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C项正确;《千金方》是私人撰述的医学书籍,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农书,排除B项;《唐本草》是药物学著作,而非农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史实。①《千金方》出现于唐代;②《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与西汉之间;③《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④《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撰写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孙思邈总结以前医学成果,吸收道教、佛教相关理论,充实中医理论,说明思想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不符合材料中中医理论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思想交流,不属于中外文明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的借鉴,无法体现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王者可不下按照比例进行制图堂而知四方也”等,可得出裴秀绘制的地图方便使用,使得治国理政更加方便,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的信息,没有探讨统一与制图学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裴秀的天下观念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书写载体的变化,排除D。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医药学的成果都在皇帝的支持下,唐有宰相领衔,宋动用了全国力量完成药物图谱,因此材料现象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强调了政府力量的支持,排除A项;“大一统”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政府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可知,题干提到种植非粮食作物可以比种谷获利多的现实,可见这本书关注到了经济效益问题,B项正确;题干只是阐述了种植非粮食作物获利多的现实,但并没有提到是否鼓励和提倡人们种植,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种植农作物的获利情况,而没有提到如何种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该书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不涉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无法体现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日本遣唐使的派遣在唐玄宗至唐德宗期间频繁进行,尽管批次、年份、船数及人数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遣唐使的人数和船数都相对较多,显示出唐朝对外开放的活跃程度。然而,到了唐肃宗时期,第9次遣唐使的船数和人数显著减少,可能与安史之乱导致的政治动荡有关,这反映出政治局势对中外交流有直接影响,C项正确;表格主要展示了遣唐使的派遣情况,未直接体现文化交流的形式多样性,排除A项;虽然可侧面反映唐朝的开放性,但更直接的指向是政治局势的影响,排除B项;仅凭日本派“遣唐使”不足以全面证明东亚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中唐朝将锦袍作为对有功之臣和藩国首领的赏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锦袍作为皇室特有之物,将其赐予臣子和藩国首领,这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象征着严格的君臣伦理秩序,D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唐朝御赐锦衣的象征意义,与华夷一体的政治文化理念关联不大,排除A项;题干未突出强调中原正统和儒家礼仪观念,而是强调唐朝御赐锦衣象征着皇权至尊和君臣伦理秩序,排除B项;唐人生活富足和观念开放并非题干主要反映的内容,材料内容只能反映出唐朝御赐锦衣的象征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将柘枝舞带入中原”、“香衫窄袖裁”“好为胡服和胡帽”、“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可知,唐代胡人服饰和舞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天宝年间”可知,此时已经属于中唐,并非盛唐,排除A项;“十分严重”这一表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指出的是中亚地区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强调的是单向影响,因此“中西文化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受唐文化浸染,朝鲜和越南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文化不仅对日本的政治变革产生了推动作用,还在诸多方面如文化习俗等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家影响巨大,C 项正确;“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仅提及了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没有全面覆盖题目中关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 “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虽然表述正确,但未涉及对朝鲜和越南的影响,不够全面,排除B项;“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侧重于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而题目要求的是对整体文化交流现象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 C 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唐代对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典,道举是当时科举的组成部分,士人通过道经考试可以成为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缘于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政策,因为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将道教作为国教,并将其经典纳入科举考试,以此选拔官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排除A项;科举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是科举制度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道教文化契合中国社会土壤是道教能够传播的原因,但不是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法定经典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女性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以及深通经学的女文士。”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剧烈冲突,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社会风气开放。魏晋时期,随着崇尚自然、不拘名教的玄学的产生和发展,士人形成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故能够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A项正确;玄学学术的发达也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B项;文学艺术的繁荣属于表现,并非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并未有显著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嵇康认为音乐有其客观性,而哀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反对将音乐与现实中的“礼乐刑政”紧密结合,这体现了他崇尚思想自由,不希望音乐被过多政治化束缚的生活态度,C项正确;选项与他反对音乐的政治功能相悖,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到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在强调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而是在表达对音乐和政治的观点以及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北魏佛像突出主尊、帝王尊严、北方强悍作风,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南朝佛像仿南方士人审美需求,能看出佛教造像在受到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分裂割据的政局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而不仅是民族融合问题,排除A项;北魏造像突出主尊、帝王人格不能说明北朝皇权更强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佛教的传播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31.(1)变化:全方位传播;多种传播媒介;采用和平交往方式;唐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陆海两路并举,海线为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实学之风盛行;开明士大夫对西方文化认可。(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对比于唐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局限丝绸贸易……以及风俗民情等”可知,全方位传播和多种传播媒介;依据材料“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交流线路是陆海两线并举,海航线逐渐变为文化交流的热线”可知,陆海两路并举,海线为主;依据材料“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诸国的传播交流,起了主导作用”可知,唐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传播采用和平交往方式。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西学东渐;依据材料“耶稣会传教士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可知,欧洲传教士的东来;依据材料“西学输入,之所以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最有成效,主要因为这几门学问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可知,16、17世纪西方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西学的发展,为西学东渐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西学输入,之所以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最有成效,主要因为这几门学问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可知,中国君主专制加强;依据材料“明清之际,实学之风盛行,它‘横扫宋明理学空疏之弊,大倡经世致用精神,为西学的东传与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可知,实学之风盛行;依据材料“为了追求拯救时弊的实用之学,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勇于承认域外文明的精进,以阔大开放的胸怀对外西方文化”可知,开明士大夫对西方文化认可。影响:据材料“西学输入,之所以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最有成效”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据材料“为了追求拯救时弊的实用之学,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勇于承认域外文明的精进,以阔大开放的胸怀对外西方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32.(1)差异: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2)原因: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详解】(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根据材料二“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作答,从历史阶段特征看,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从政治因素看,隋唐统治者实行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统治者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兼收并蓄,使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经济上,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繁荣。
33.(1)特点: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学说林立,百家争鸣;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发展。
(2)趋势:依附门阀,受到门阀护持,并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集团不断壮大;民族融合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可知,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根据材料“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可知,学说林立,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可知,依附门阀,受到门阀护持,并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根据材料“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集团不断壮大;民族融合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