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4: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3、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到必修四学了大量的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没涉及过戏曲知识。
3重点难点
感受曲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3、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长亭送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活动2【活动】自主鉴赏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支曲子鉴赏探究《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活动3【活动】深入探究
一、由小组分享鉴赏探究成果
二、其他小组点评
三、学生点评不到位由老师补充
活动4【讲授】老师点评资料
【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滚绣球]借助柳丝、疏林、斜晖、马儿、车儿、金钏鲜明的形象,对莺莺的内心活动的刻画,赋予丰富的想像和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使得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感人。同步迁移:1、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 ——王维《渭城曲》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5、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活动5【活动】结尾
如何画尽愁与恨: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景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