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八角楼上
教学目标
学会认识“楼、争”等十个新字,并且能够正确书写“楼、年”等六个汉字,同时掌握“八角楼、星星之火”等词汇的书写。通过插图帮助理解“夜幕降临”等词的含义。
能够准确无误、顺畅地阅读课文内容,理解毛泽东主席的工作方式,感悟他在艰难条件下投入工作的忘我精神。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能够讲述毛主席的工作方式。
教学准备
预习要点:完成相应课时的预习任务单。
准备材料:《状元成功轨迹》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并掌握“楼、争”等10个新汉字,掌握书写“楼、年”等6个汉字,能够正确书写“八角楼、星星之火”等词汇。通过插图帮助理解“夜色渐浓”等词汇的含义。
准确无误、流畅地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展示八角楼图片,作为本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里具体是哪个地点吗?这里就是历史上的八角楼。在1927年的10月到1929年的2月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同志经常选择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
课件出示:
八角楼外观 毛主席故居内部景象 八角楼顶部采光设计
在八角楼的昏黄油灯下,毛主席创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何得以持续?》《井冈山斗争纪实》等一系列重要文献,这些文献汇集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宝贵斗争经验,阐释了中国革命演进的法则,以及红色政权得以维系与壮大的根本要素。毛主席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极具远见的理念。八角楼的灯光穿透了漫漫长夜,指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方向。
老师撰写课题名称,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书写,并齐声朗读课题。
教授书写汉字“楼”。老师在书写的同时讲解:“楼”是一个会意字,其基本含义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物。同学们能用“楼”来造词吗?(如高楼、古楼、走楼、登楼、下楼、酒楼、小楼等)
在阅读完课题后,你有哪些疑问或好奇之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课文,探寻答案吧!
设计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八角楼,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授“楼”字的过程中,我们将从字义解析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组合,确保学生掌握新字的学习要点,并丰富其语言储备。此外,课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标出自然段序号。
在有疑问的地方用直线标记,并在旁边标注问号,然后结合前后文或相关插图进行思考。
彻底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进行课文的阅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纠正发音。
探讨记忆生字的有效策略。通过课件展示由新字构成的词语,开展“词语接力”朗读活动,全班朗读带拼音的词语,接着共同朗读去除拼音的词语,然后指定学生逐一认读。
课件出示:
八角 战 年 夜幕降 寒冬月
文 笔 凝 觉 清灯
设计目的: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记忆由新字构成的词汇,以此为后续教学铺垫,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同时记忆生字词,有助于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课文印象。
指导写字。
课件展示“年”字的书写顺序,学生观察学习,并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临摹。完成后,邀请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关键提示:在书写“年”字时,请留意三横应保持相等的间距,最长的横应位于下方,而第四笔则是短竖。
在课件上展示“轻”字的书写顺序,学生们跟着模仿练习,随后在教材后面的方格纸上进行练习。练习完毕后,进行展示和评议。注意区分“轻”和“清”字的写法差异,并比较两个字的组词。
设计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辨识与书写,理解并掌握书写的基本要点,掌握汉字书写的技巧。
板块三 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诵读课文内容,标明提及的时间、地点、角色以及发生的事件,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展示教学辅助工具)
课件出示:
学习要求:
阅读课文,并用下划线标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汇或句子。
运用“四要素分析法”概述文章的核心要点。
解析词汇“夜色渐浓”和“数九寒天”:请同学们认真查看课文中的插图,思考“夜色渐浓”所对应的是一天中的哪个时刻?而“数九寒天”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气候特点?
本文叙述了在井冈山时期那段艰难抗争的岁月里,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毛主席于茅坪村的一间八角楼内埋头撰写文稿的情景。
观察插图,描述一下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中进行工作的。
预设:
某年冬夜,主席端坐于简陋书桌旁,笔耕不辍。
房间内未安装电灯,仅有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线,光线较为黯淡。
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毛主席的工作环境吗?(环境简朴、艰苦)
板块四 观察描红,学写汉字
练习课后生字的描红,思考如何书写才能使这些字更加美观。
学写“夜”“披”“利”。
"夜"字的点位于正中,捺笔应展开。"披"字呈现左紧右松的形态。"利"字则有左边宽大、右边收窄的特点,竖钩需保持笔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识记生字词。
阅读课文,并能够阐述毛泽东主席的工作方式。
通过配合插图来深化对关键词汇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指名认读生字词。
上节课我们掌握了10个新字词,现在我们来个接力赛,每位同学轮流读出新字词,看谁能又准确又迅速地“驾驶”自己的“文字列车”。
课件出示:
建筑物 冲突 时代 夜色渐深 严冬时节 文字创作 执笔 注视 觉察 昏黄灯火
词汇抄写练习:请准备好你的笔记本,现在开始抄写词汇。
课件出示:
上楼 年月 夜晚 披着 轻轻地 胜利
引入新课:在井冈山那段艰难斗争的岁月里,毛主席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板块二 看图读文,感悟形象
自主实践,读通课文。
自主阅读课文,对于不易掌握的语句,重复朗读以加强记忆。
同桌互为朗读伙伴,校正朗读中的错误之处。
团队协作朗读课文,确保流畅无误。
小组探究,感悟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是否已经了解了毛主席的工作方式?请大家用下划线标注出文中描述毛主席工作习惯的句子。
完成绘画后,在团队内进行讨论,分享关于毛主席的工作方式。
预设:
那是一个严冬的深夜,毛泽东主席身着单薄的军装,身上盖着一条轻薄的毯子,端坐在竹椅上笔耕不辍。
他紧握笔杆,左手细腻地调整着灯芯,使得灯光愈发璀璨。目光深邃地锁定那微弱的火光,毛主席陷入沉思,以至于连身上的毯子悄然滑落也未曾留意。
班级内部讨论和汇报首句。(展示幻灯片)
课件出示:
在这个冰冷的冬夜,毛主席身着单薄的军装,裹着轻薄的毛毯,端坐在竹制的椅子上,专心致志地撰写文章。
“腊月”指的是农历的哪一月份?(农历十二月)
确实,现在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这样寒冷的冬夜,毛主席在做什么呢?(他在撰写文章,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课文插图中,毛泽东主席身着单薄的军装,为了抵御寒冷,他还裹着一条毯子。这条毯子是什么样的呢?(它很薄,不厚重)你知道“薄”这个词的含义吗?(不厚实)
气候这般严寒,毛主席却只着薄衣,目睹此情此景,你心中涌起何种感慨?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毛主席全身心投入工作,心中无我,唯有国家和民众的福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班级讨论分享第二点内容。(展示幻灯片)
课件出示:
他紧握笔杆,左手细心地调整灯芯,使得屋内灯火更加通明。注视着那摇曳的微光,毛主席陷入沉思,以至于连身上的毯子悄然落地也未曾察觉。
谁能根据插图,解释一下加点的词汇含义?(凝视:集中注意力地观察。沉思:深入思考。察觉:发现;辨识出。)
指定同学朗读指定句子,其他同学在阅读课文插图的同时,思考:此刻,毛主席在思考什么?
指名回答后老师总结。
毛泽东主席或许在沉思,这微弱的火光如何穿透黑暗,那些分散的星星之火,终将蔓延成势不可挡的烈焰。井冈山上飘扬的红旗,恰似那微弱的火光,这革命的火花必将点亮整个中国,蔓延至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直到深夜都不辞辛劳。这种不懈的工作态度仅仅偶尔出现吗?你从哪里观察到这一点?(课件显示相关内容)
课件出示:
每当夜色渐浓,那座八角楼便灯光闪烁。
在中文里,“每当”这个词组通常用来表示在任何特定情况或时间发生时,或者无论何时某种条件满足时。
通过这句话,我们了解到哪些信息?(毛泽东主席每晚都在辛勤工作,可见他的辛勤和付出。)
老师总结:确实,毛主席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不论环境如何艰难,无论季节变换,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他始终全心投入,为中国革命不懈努力。在这座八角楼里,在这盏清油灯的光照下,毛主席创作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献,为中国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照亮了通向胜利的前程。
跟随《国宝档案》的指引,我们走进那盏八角楼下的灯光中,探索毛主席辛勤工作的点滴。
设计目的: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集体汇报、观看影像等方式,围绕关键语句进行,通过识别核心词汇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形象。
板块三 想象说话,提升认知
如果你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目睹他如此不懈努力,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展示幻灯片)
课件出示:
敬爱的毛主席,我想对您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致力于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含义,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形象。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方面,我采取边阅读边记忆的方法,将难点分解,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课题中的“楼”字,并通过组词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对于“年”和“轻”这两个学生容易笔顺出错的字,我特别强调了笔顺的正确性。对于“夜”、“披”和“利”三个字,我重点讲解了字的间架结构,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在解读课文内容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品味词语、分析句子和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还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表达他们想要对毛泽东主席说的话,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