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4:2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了解戏剧矛盾冲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曲词,加强对“曲词”的理解和鉴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曲词中的离别之苦,并能把体悟到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学情分析
粤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戏剧”世界,《长亭送别》便是其中一文。送别诗(词),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从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学生对送别诗(词)到底了解有多少呢?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限,所有有关送别诗(词)的风格和抒情方式、内容及主题倾向、常见意象的寓意等方面都是值得关注的内容。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它,懂得它。
高二年级在高中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他们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过去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较明显。部分学生对送别诗(词)了解比较少,却又有高考的压力,因此,学生能化压力为动力,能更主动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朗读曲词,赏析曲词。2.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戏剧中的矛盾冲突。4.崔莺莺的性格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长亭送别》
师:同学们,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也多别离。而我们学过许多关于“送别”话题的诗词,同学们能举例并分析吗?
明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饯别时恋人间的动作、神态,通过想象之景,写出的是情人间别离时的难舍难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带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流向“天际”的“长江”正如诗人的惜别深情,流露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寂寞的情绪。
师:刚才两位同学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送别诗大多抒发了不舍之情、离别之苦,且借助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这种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同样以“送别”为话题的文章——《长亭送别》。(板书标题)
活动2【讲授】《长亭送别》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长亭送别》选自哪里?作者是谁吗?
明确:《西厢记》、王实甫。
师:那同学们对王实甫、《西厢记》又了解多少呢?谁来展示一下你们预习的成果?
生1: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生2:《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凌波仙】调词里也说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但给他影响最大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_师:非常好,两位同学归纳得很精练。本文按照剧情的发展和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是哪四个部分呢?
明确: 赶赴长亭 ——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 —离别之后 (板书)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离别的,又是怎样在离愁别绪中突出戏剧冲突及人物性格的。
师:同学们经过预习、朗读,对《长亭送别》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曲词优美。
师:对。明初朱权曾说过:“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来鉴赏曲词,并与其他同学交流鉴赏心得。
明确:【端正好】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构成了一幅暮秋清晨景象,渲染出悲凉、萧瑟的意境,衬托出莺莺为离别而产生的痛苦压抑之感。
【滚绣球】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叨叨令】写出了莺莺的烦闷和悲叹,但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所以只好嘱咐张生分别后要赶紧寄信回来。这段曲词直抒胸臆,运用儿化词、叠音形容词,加上排比句,突出莺莺的离别苦痛。
师:在这三段曲词中,通过选取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如黄花、北雁),赶赴长亭路上的景物(如柳丝、马儿、车儿、长亭),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凄凉、萧瑟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课件展示: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凄凉、萧瑟——离愁别恨)
师:刚才同学分析的是“送时之景” , “别后之景”又怎样呢?
明确:【一煞】青山、疏林、淡烟、暮霭,是莺莺的所见,是一种想见又见不到的惆怅和不想离去的眷恋;“无人语” “听马嘶”是莺莺的所闻,在无声和有声的对比中更突出环境的寂静、凄凉,更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感和痛苦的心理。
【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句,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莺莺愁之多,愁之重。
师:“别后之景”比“送时之景”更加萧瑟凄冷,也就更突出了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怨恨和痛苦。(课件展示:送时之景、别后之景——萧瑟、凄冷——怨恨痛苦——情景交融)
师:不论是送时之景 , 还是别后之景, 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互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师:既然“最爱你(注:指张生)的人是我(注:指莺莺)” ,那么“你(注:指张生) ”又“怎么舍得我(注:指莺莺)难过”呢?
明确:只因为崔老夫人要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才不算“辱没了我孩儿” 。
师:丈母娘的命令,张生必须服从;况且张生本来就是一个举子,考取功名本来就是他的目的。因此,《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就由崔老夫人与张生、崔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与莺莺之间的矛盾集中到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师:由于张生的身份地位, 崔老夫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但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两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的。那么, 莺莺对张生赴考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认为追求功名的行为是在追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即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
师:《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那么,莺莺的反对有效吗?
明确:反对无效。
师:对,反对无效,于是张生必须上京赶考。在送别张生时,莺莺有哪些“临行叮咛语”呢?
明确:1 )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2 ) “顺时自保揣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莺莺对张生的缠绵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3 )是最担心,也是犹豫再三后终于说出的:“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师:归纳得好。上京赶考的张生见了崔莺莺这“异乡花草”,便“在此处栖迟。”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李莺莺或周莺莺等“异乡花草”,便“在他处栖迟呢”?因而,张生上京赶考途中的“安全”问题、张生得中与否的问题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
师:从莺莺的唱词中,我们可以怎样分析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有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课件展示:叛逆而无奈、执著又忧虑)
师:(在分析戏剧冲突及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活动3【作业】《长亭送别》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 《长亭送别》这篇文章与其他送别诗一样,都选取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来抒发离别的苦痛。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我们对送别诗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将停止研究的脚步。如果有兴趣,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一起走近古典诗词,去体味古典诗词最深处的那一份独特的韵味吧!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