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雷雨(节选)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9 雷雨(节选)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6:4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戏剧是一种 艺术;它是借助 ____、_____ 、 、___等艺术手 段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综合性舞台
美术
舞蹈
音乐
文学
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课堂小练习
2、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 ____、 ______、 ,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____。
更强烈
更典型
更集中
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3、戏剧语言包括______和_______。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的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得依靠 来完成。
人物语言
舞台语言
人物语言
《雷雨》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曹禺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雷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是一个23岁清华学子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他笔下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戏剧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分析人物形象
③揣摩戏剧语言背后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的几组人物矛盾。
3、鉴赏戏剧人物,揣摩人物语言。
戏剧冲突
思考:本场戏有那几组矛盾冲突?哪一组属于主要的矛盾?这种关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矛盾?
周朴园
鲁大海
周 萍
鲁侍萍
父子关系




母子关系
夫妻关系
资本家
女佣
工人
少爷
下层百姓
剥削阶级
剧本结构 戏剧冲突
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态度
(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各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戏第一层“相认述旧怨”
要求:
1、语文组长把本组分成两组,分配好角色任务(包括周朴园、鲁侍萍、舞台说明),在5分钟内完成朗读任务。
2、担任“舞台说明”者,登记好组内不会读的字音,及时询问老师。
鉴赏课文第一场戏第一层“相遇述旧怨”的人物语言:
1、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2、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3、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 “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1) 周朴园一直怀念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
(2) 舞台说明中鲁侍萍的动作“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1) 极力美化侍萍,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弥补他空虚的灵魂,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
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 “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鲁侍萍 周朴园
“现在还活着”
“(小孩)也活着”
“老爷,您想见见她么?”
“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惊愕”——吃惊而发愣
“忽然立起”——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
“你先下去吧”——毫无帮助侍萍的意思
说明周朴园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损坏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使他身败名裂。
繁漪对周萍说:
“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家、慈善家面孔。”
“你父亲是第一伪君子。”
鲁待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诉说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
当堂检测
作业:小组合作演戏
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表演课文第一场戏的内容,注意拿捏好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本课时学习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