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把握人物矛盾;鉴赏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理解课文主题。
2学情分析
由于本校高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绝大部分对戏剧知识了解甚少,对戏剧作品不感兴趣,鉴赏戏剧作品的能力较低,因此我采取“以演戏来赏戏”的教学策略开展《雷雨》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剧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把握课文的几组人物矛盾。
2、鉴赏戏剧人物,学会揣摩人物语言。学时重点
品味课文第一场第一层戏,分析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学时难点
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测戏剧知识
(1)戏剧是一种_________艺术;它是借助____、_____、、___等艺术手段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____、______、______,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________。
(3)戏剧语言包括______和_______。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的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得依靠_______来完成。
活动2【讲授】整体了解课文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场戏有那几组矛盾冲突?哪一组属于主要的矛盾?这种关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矛盾?
明确:课件上以图表直观展示周朴园、鲁侍萍、周萍、鲁大海四人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是主要的矛盾冲突;这种关系隐含着剥削阶级与下层老百姓的社会矛盾。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
1、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明确:
(1)周朴园一直怀念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
(2)舞台说明中鲁侍萍的动作“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
贤慧,也很规矩?”
明确:
(1)极力美化侍萍,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弥补他空虚的灵魂,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
3、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吗?’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1)表现:
“惊愕”——吃惊而发愣。“忽然立起”——已坐立不安。“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你先下去吧。”——毫无要帮助侍萍的意思。
(2)说明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活动4【练习】迁移运用
鲁待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明确:
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和伪善的本性,诉说出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
活动5【作业】小组合作演戏
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表演课文第一场戏的内容,注意拿捏好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品味戏剧人物语言,揣摩周朴园的心理,把握戏剧人物形象。学时重点
品味课文第一场戏第二层“相认生新恨”人物的言行,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时难点
揣摩周朴园的心理起伏。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初步感知人物语言
各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戏第二层“相认生新恨”的内容。
活动2【活动】师生共赏戏
1、同学表演“相认生新恨”情节!
2、师生交流:你认为哪位同学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他/她演的哪些话,哪些动作或者哪些神态打动了你,让你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师生交流
1、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后,他的言行表现如何?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
言 行
态度
心理(理解人物潜台词)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冷酷(严厉地)
害怕被敲诈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缓和
希望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不愿意被人知道当年的罪恶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深情”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无情
2、从周认出鲁侍萍后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明确:冷酷、虚伪、自私、卑鄙。是一个封建资本家的代表。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自私残忍;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虚伪; 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 ——曹 禺
3、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周朴园爱侍萍吗?
投影:曹禺的评价:“我总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是不同意的,……但他没有办法,周朴园放弃感情生活的追求是受现实利益的逼迫,他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没有“虚伪”的纪念侍萍,不过这种感情是以不损害现实利益为前提的。他现在有一个“有秩序”的家,同时又是社会上的体面人物,如接纳侍萍就会打乱现存的秩序,他在人性和现实两者之间选择了现实,他总是现实的奴隶,当然,这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点拨:周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30年前,周朴园的确对美丽温柔的侍萍动过情。到了晚年其妻繁漪桀骜难驯,儿子周萍敬而远之,他经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是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
活动4【练习】迁移运用
在本节课这场戏中,分析鲁侍萍的言行,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正直、善良、坚强、有骨气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在周公馆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活动5【作业】小组合作演戏
小组合作表演课文第二场戏,注意体现周朴园、鲁大海、周萍的性格和身份!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1、品味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2、理解课文的主题。学时重点
品味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时难点
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同学表演课文第二场戏的情节。
活动2【活动】师生共赏戏
师生交流:你认为哪位同学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他/她演的哪些话,哪些动作或者哪些神态打动了你,让你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这一场戏中,周萍打鲁大海时,为什么周朴园会“厉声”阻止他?鲁侍萍为什么会这样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明确:周朴园——顾念父子之情;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既痛心周萍的无情,又不能告诉周萍真相,非常痛苦。
2、结合前一场戏的内容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点拨: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3、归纳课文的主题。
明确:《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从《雷雨》戏剧里典型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活动4【练习】迁移运用
《雷雨》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雷雨》的一大艺术性体现在丰富的潜台词。周朴园是个伪善的人,很多话不方便说出来,剧作家只能用潜台词来表达言外之意。请同学们把下面划线句子的潜台词找出来: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
……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 )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
……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 )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