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雷雨(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6)

文档属性

名称 9 雷雨(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6)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7:2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2.把握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从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3.品味戏剧的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2学情分析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平时接触戏剧剧本较少,本戏剧单元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戏剧剧本,因此在上这篇课文前必须让他们了解戏剧基本常识,从而帮助他们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粤教版必修五“戏剧”单元,节选自《雷雨》的第二幕。《雷雨》是曹禺先生的话剧代表作,该剧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一段历史。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从而真正把握剧中的人物形象,最终理解戏剧的主题。
4重点难点
1.分析两场戏的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对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的体会以及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放映潮剧《桃花过渡》和《柴房会》唱段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戏剧常识的介绍。
活动2【讲授】二
戏剧常识介绍: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摘自《辞海》)
(2) 什么是剧本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剧本的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3)戏剧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A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B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哑剧等
C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D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戏剧的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3.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5)戏剧的相关知识:
1. 戏剧的三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
2.戏剧的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3. 戏剧语言的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名词解释:
1. 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 幕和场:一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一场,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断。
3.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无人在场的自言自语)、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也指影视片中的解说词)、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4.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活动3【导入】三
导入本课: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
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了解作者曹禺和学习课文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PPT进入课题)
活动4【讲授】四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戏剧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里面,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曹禺写《雷雨》时才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更是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活动5【活动】五
让学生通过阅读《雷雨(节选)》和课前预习,按时间的脉络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然后填写下面表格(PPT显示):时  间
地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生了两个儿子。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周家为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逼侍萍出门,侍萍投河自尽,被人救活。
三十年来
外乡
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生有四凤。
三十年来
周公馆
周朴园总记得侍萍的生日,为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保留着总是关窗的习惯。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从前
哈尔滨
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最近
矿上
工人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定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活动6【活动】六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对《雷雨》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回答后老师将人物的关系逐个在PPT上显示出来)
活动7【讲授】七
课堂小结。
活动8【作业】八
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让同学们课后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并找出其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5.2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我们上节课了解了戏剧的基本常识,并梳理出整部《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课节选的两场戏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矛盾。
活动2【讲授】二
让学生回答上节课留下的课后作业题,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活动3【活动】三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场戏,然后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
第一场戏: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
(1)向学生提问:这场戏的矛盾焦点在哪里?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这场戏的矛盾焦点是三十年生死恩怨(即爱情的纠葛)。
②开端:侍萍看望女儿
发展:侍萍朴园闲谈
高潮:朴园认出侍萍
结局:朴园打发侍萍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两人相遇后是鲁侍萍的什么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呢?
2、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老师提问同学后,明确答案:(将答案通过图表在PPT中展示)
(3)让学生合作探究,分析以下问题:
1、鲁侍萍的出现使周朴园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他又用了什么言行和手段来应对?
2、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都做了哪些事情?
3、三十年后,周朴园又是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4、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老师提问同学后,明确:(将答案在PPT中展示)
1、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内心仍很平静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到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有些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恼怒,害怕
周朴园使用的言行和手段:手 段
言 行
厉声责问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用缓和的语调稳住遮掩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用感情软化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保留——没忘旧情
想用金钱收买打发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
2、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都做了哪些事情?
①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②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
③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④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⑤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表现出一片深情)
3、三十年后,周朴园又是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①听到侍萍还活着,感到惊谔,更是避而不愿见。
②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企图稳住侍萍,希望用金钱平息侍萍的旧恨新仇,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
(表现出冷酷无情)
4、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
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待女,漂亮伶俐,温柔贤慧,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
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
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那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 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
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
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因此,才会那样对待现实的鲁侍萍。
活动4【活动】四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戏,然后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1)向学生提问:这场戏的矛盾焦点在哪里?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①这场戏的矛盾焦点是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②开端:大海闯进周家
发展:朴园嘲笑大海
高潮:大海怒斥朴园
结局:朴园轰出大海
(2)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第二场戏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老师提问同学后,明确:(将答案在PPT中展示)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这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
活动5【讲授】五
课堂小结。
活动6【作业】六
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课文所展现的两场矛盾冲突中人物的言行,试着分析一下鲁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完成《我看周朴园》或《我看鲁侍萍》或《我看鲁大海》的小作文,要求:①200字左右;②人物形象分析。
5.3 第三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课文两场戏中的两个主要矛盾冲突,了解到了有三个人物——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被卷入到这两个主要矛盾冲突中,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课文所展现的两场矛盾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活动2【活动】二
检查课后作业,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1)鲁侍萍
提问:你觉得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鲁侍萍的言行去分析)
分析:①当她感觉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
这是在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可以看出鲁侍萍的冷静、清醒。
②当她面对周朴园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
“不是我要来的。”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这是在叱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看出鲁侍萍的刚强、自尊。
归纳总结:鲁侍萍是一个勤劳、善良、受苦、有骨气、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2)周朴园
提问: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周朴园的言行去分析)
分析:①与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周朴园——在爱情纠葛中冷酷无情
可以看出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无情。
②与鲁大海矛盾冲突的周朴园——在阶级斗争中反动残暴
可以看出周朴园冷酷傲慢反动、阴险残暴恶毒。
归纳总结: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刻画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
(3)鲁大海
提问:你觉得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鲁大海的言行去分析)
讨论: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 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归纳总结: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让我们看到,鲁大海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实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他是一个早期工人阶级革命者形象。
活动3【讲授】三
主题归纳:
请学生试着归纳本剧主题,然后由老师点拨明确: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活动4【活动】四
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活动5【讲授】五
分析戏剧的语言,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
(1)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潜台词分析(一)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潜台词: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潜台词分析(二)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鲁侍萍 也活着。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潜台词: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周朴园 哦。
活动6【讲授】六
课堂小结:总之,在欣赏戏剧时,我们可以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主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雷雨》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内涵。
活动7【作业】七
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选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感受戏剧的魅力。
2.完成印发的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一课《哈姆莱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