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报任安书(节选)(司… 课件(4)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报任安书(节选)(司… 课件(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28:32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
第一课时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体裁解说
*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司马迁为何受腐刑
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兼程,抵达两狼山时,人衔枚马摘铃,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砍瓜切菜一样,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李广利从山上看见敌营大乱,火光冲天,一片喊杀之声,知道救兵到了,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看着越围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匈奴。?
*
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于匈奴。?
  汉廷上下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朝野震惊。汉武帝盛怒之下,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报复和惩罚李陵。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解。司马迁的看法很客观,但却激怒了汉武帝。武帝大怒道:“你的意思是我派李陵出兵就错了?对李陵亲属也不该处理啦?”汉武帝不容司马迁分辨,直接把他打入监牢。?
  作为史官,必须有坚持真理,客观记述史实的精神。司马迁没有虚伪地给统治者歌功颂德,而是如实地记录和评价他们的得失。对本朝汉武帝的毛病,也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来。汉武帝早就对司马迁恨之入骨了,早就准备收拾他了,此次借李陵事件,把他下到监狱加以迫害。?
  司马迁被判宫刑,被剥夺了作男子汉的权利,这种令人备受污辱失掉尊严的刑罚,并未摧毁他的钢铁意志。他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伟大的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司马迁秉性不改,被同僚从狱中救出,改任中书令,然而,他又在《报任安书》中直言贬损当朝皇帝,惹下杀身之祸,被汉武帝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严刑拷打后再度下狱,第二天就暴死狱中。司马迁虽死犹生,千古留名。
*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 明·孙执升《评注<昭明文选>》
古今评价 《报任安书》
*
曩者 阙然
贪生恶死 臧获婢妾
怯懦 厥有
倜傥 缧绁
愠色(yùn )    剌谬 ( là )
(nǎng)
(quē)
(wù)
(zāng bì)
(qiè nuò)
(jué)
(tì tǎng)
(léi xiè)
*
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从前
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责任
情意殷勤恳切 如果怨 效法你 采用 (附和)
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之)过(望您不要责怪)
请允许我把见识浅薄的意见略加陈述
很久
*
委屈你给我写信
意见
被(你)
译文: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把见识浅薄的意见略加陈述。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
*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一段: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
阅读第二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贪恋生存、厌恶死亡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
至于 激励 被
是有……的 原因
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妻子儿女
何处不勉焉!(课文注释1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为气节而死 仰慕节义
去留,进退。这里指偷生或赴死 区别
*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陷身 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自杀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指监狱
不肯死
痛恨自己的志愿
鄙陋没世 ,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平平庸庸
终结一世
显露,留传 给
指文章
*
译文: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亲人,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子儿女们该怎么办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区别,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况且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不受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被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肯死,是因为痛惜自己的志愿尚未完成,平平庸庸地死了,我的文章不能留传给后世人啊。
*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让文采流传后世
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
阅读第三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被拘禁
推演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同“抵”,大抵,大都
抒发忧愤
*
受困
被人称道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心中
实现其理想
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期望后来的人
就像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流传
指文章著作。当时还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通现 表现
*
这些人
抑郁不舒畅

被重用
回家
著书立说
自己的
译文(三) :古时候虽拥有财富、地位尊贵而名声却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被世人称道。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一生困顿不得意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剔去膝盖骨,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便流传《吕氏春秋》;韩非在秦国被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至于)《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就像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被砍断双脚,终究不可能被当权者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结合注释阅读第三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作者为什么要引这么多古人发愤著书的事迹?
*
阅读第四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同“佚”散失
谦逊
收集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
事迹
通”记” ,历史记录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
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总共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完成
著作
寄托、投身
*
现在
统观事情的始末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大略地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综观事情的始末,考订他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自成一家的著作。
*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
完成
靠近(承受)
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
确实、果真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
流传
同“债”
抵偿
即使
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难道

讲、说

*
刚刚起草
因此
这番苦心
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还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果真能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那些(能够理解它的)后人,让它在四通八达的大城市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抵偿从前下狱受刑所受的屈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有什么可后悔的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
第4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
结合注释阅读第4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三四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
1、整理本节所学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3、预习课文第三、四段。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