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鉴赏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2学情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特别的游记,借记游生发议论,是游记的变体。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体也会变化,同时也强化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感受文中蕴涵的道理。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虽然已经学到了必修5,但学生的积累还不够、不扎实,语感比较差。需要不断指导他们强化积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游记这种文体比较熟悉,本文虽然知识点比较多,但不会很难理解,学生应该不会有畏难情绪。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鉴赏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学时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学时难点
鉴赏课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哪些?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重在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却别开生面,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它体现了宋人尙理性,好议论的特点。
活动2【导入】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ppt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舒国公,又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张文章“务必有补于世”,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生平: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政治。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简单介绍现在的褒禅山风景区。
活动3【练习】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正音,粗浅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
(一)教师正音。注意下列各字的读音。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二)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6):补叙——同游者、作记者。
活动4【活动】精读研读1.2段
(一)学生再次快速浏览1、2自然段,要求学生在自己预习中遇到问题的地方和重点词句上做记号,以便师生在学习中共同解决。
(二)研读第一段
1.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用分句分层法研读第一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段具体写了与褒禅山有关的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完成以下填空(每格一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拨:名、寺、洞、碑。
②学生读“山之名”部分,引导学生翻译和理解。
可能涉及到的要教师补充讲解的知识点有:如学生读错“华山”,需补充五岳的知识;“舍”的理解,从句子成分看,应做谓语动词,因此是名词用作动词;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名”的活用。
③引导学生理解“山之寺”。
对“庐冢”的理解,可补充古代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此句为判断句。
④点名一学生读“山之洞”部分,引导学生翻译和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掌握:“东”一种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句子省略谓语动词“行”(有的词家直接把“东”解释成“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行”);另一种解释为方位名词“东面、东边”(教参采用此解);以,因为;其,代词,它;乃,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可复习古代地理知识。
⑤学生读“山之碑”部分,引导学生翻译和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其”、“为”、“盖”、“谬”等词及此处的判断句。
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不去关注名胜风景,却为何对“仆碑”感兴趣,留待大家思考。(伏笔)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明确:前三句为判断句 第四句为状语后置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师生共同研读第二自然段。
①教师点拨引导:这一段主要写游洞的经过,那么作者游了什么地方呢?
学生:前洞和后洞。
②师:谁来读一下游前洞的文字?一学生朗读。教师再追问:前洞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侧”字,从句子成分看,“侧”用在动词“出”的前面,因此用来修饰“出”,是名词作状语用,译为从旁边;说到“记游者”可联系当今旅游中的不文明的“到此一游”现象。
③师:谁来读一下游后洞的文字?一学生朗读。教师再追问:后洞又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穷”, 形容词作动词,到尽头。
④教师作如此引导:前洞和后洞的特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么这段文字还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点拨:多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写景,而是记游,是要通过记游来引发议论),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作铺垫的。
⑤在学生找出对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段内容,积累以下实词和虚词: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到达的人;加,更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有人;咎,责怪,埋怨
活动5【作业】作业
1、熟读第1、2段,预习3-5段
2、复习第1、2段中的重点词句,完成课后练习四。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鉴赏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学时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学时难点
鉴赏课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提问
检查学生对第1、2段的重点词句的掌握情况(提问部分学生)
活动2【活动】研读第3-5段。
1、齐读第3-5段。
2、思考:第3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3、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翻译文章第3-5段。(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讲解)
4、第3段可分几层意思?
提示: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请你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6、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7、第5段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8、全班齐读3、4、5段
特殊句式:
(1)此余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
(4)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明确:前两句为判断句 第三句为状语后置 第四句为省略句
活动3【活动】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师做提示,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活动4【活动】重点学习积累虚词“其”
1、“其”字用法归类: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 “他(他们)”“它(它们)”。
作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 “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作指示代词,相当于 “这、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中的。”
二、副词。表商量、反问、揣测、祈使等语气,可译为还是、难道、大概、一定等。
三、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四、连词。可表选择、假设关系。
2、堂上训练,理解课文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活动5【练习】堂上训练
理解课文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