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8 22: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结果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由此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矛和盾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宇,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国观者质问卖者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让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内容;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三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读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将字词学习放到课下预习环节,仅在理解和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个别词语的意思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阅读理解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抓关键词感受文本,在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领悟文本传递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由教币提供思维支架,主要由学生借助注释和查阅的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讲述故事,表演故事。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层情感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具体的事例,学生可能有所悟,有所感,但是在清晰的表达和具体的思辨上,存在不足,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感悟的道理与生活的经验教训生合起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目标:
1.认识“吾、第 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 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学课题
1.交流寓言,激发兴趣成语导入,课件出示四字词语,引入寓言故事
导语: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溪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餘,一般由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富意。你都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引导交流:《亡羊补牢》《守株待免》《拔苗助长》。
2.单元项导,揭示课题。像这样富含哲理、充满思辨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走进第六单元,去感受“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去感受古人充满智慧的思辨哲学。
二、读文知韵师生交流:
(1)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集市。话说这楚国集市可谓人来人往,只见那商人吆喝声声高,行人熙壞好物挑,好一番热闹景象。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边,随即指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生读: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文意,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的理解:器、陷、坚、利、誉。)
生再读,读出楚人夸耀时的洋洋得意
(2)楚人的这番吆喝吸引了你们的围观,见其称盾之坚无敌,又闻其夸矛之利第一,你们中最善于思考、最具智慧的谁不禁问道?
举手学生随即指读: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理解,指导”或、何如”。)
过渡:我们班善于思考的孩子有这么多!听了楚人的夸赞,你有什么疑问?—(生接读)
“以子之矛,陷之盾,何如?〞
思考了楚人的这一番话,经过推敲,你会问道——(生接读)“以-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情此景,你的眼神告诉我你有话要说,可见你一定是个思维镇密的孩子,所以你不禁问道——(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这一问,让这位卖矛和盾的楚人作何反应呢?
学生齐读:其人弗能应也。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好一个“弗能应也”,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叫卖者此时此刻的尴尬和奢态,你最想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呢?
(哑口无言、目瞪口果、无言以对、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
(4)面对此情此景,老师和你们一样,不禁发出这样的议论,师生齐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引导生利用断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意。)
4.生生合作读。
三、讲演故事,启发思维
1、瞧!读着读着故事的趣味尽显其中,光读不过瘾,咱们来演一演吧!
2、小组合作交流,排练,汇报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到了楚人的尴尬,你是否更能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采访“楚人”
四、品悟矛盾,读文知理
1.知矛盾。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是否更能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反馈:因为这个楚人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就与“物莫能陷也”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就与“于物无不限也”相矛盾。他把矛和盾的作用都夸大到了极致,前后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尴尬至极,所以无法回答。
2.明道理。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反馈: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年不可破的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3.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思考: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自相矛盾的例子?
生发言:我的同学小胖墩,嘴里总说着减肥减肥,但是一看到好吃的总是吃的最多。
结语:旁观善思者的发文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千年的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让人受益匪浅。再读课文师生分读
五、反诘追问,拓展思维风暴
1.师:正是因为这个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既夸自己的盾又夸自己的矛,前后的话自相矛盾,让本该畅销的两样兵器变得滞销,你能给他想想办法把这些滞销的兵器卖出去吗?
2.同学们讨论,交流不同时间卖不同地点卖打折,买一送一设计新的广告语······
结语:就是因为你们这些“金牌销售员”过人的思维,这些滞留的矛和盾才又会变得供不应求。
3.再读课文
4.熟读成诵根据表格提示试着背诵课文
六、思维碰撞,激荡火花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炼,只用 71 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故事,又懂得了一个道理,更悟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在《韩非子》中这样含义深刻的寓言还有许多,这些故事充满思想的光辉,是韩非矛盾学说的经典之作,去书本中,一探究竟吧!
七、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价你讲的故事。
2.同学们试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展示出
来。
八、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盾 矛 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
不可陷 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九、教后反思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我的想法是成语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目的是通过该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学生走进浩瀚的成语故事世界之中,了解祖国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为此,我是这样进行计教学设的:
1、首先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2、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大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后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后再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的明白寓言里面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得不错。由于课堂中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妥当,开课引入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后面练读、背诵时间就比较仓促,这是不足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争取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