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疏通文字,熟读并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2学情分析
在高一年级上必修5,学生的文言基础的积累比较薄弱,跳跃性比较大,所以选择在文中串解的方式,以读为基础进行讲解。
3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
难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陈情表
导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古文观止》:“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板书 :陈情表 表:一种文体。
* 学习课文,我们可以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 何“陈”?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表文在秦汉时多用散体,唐宋以后多用四六体。因其带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性质,故较奏章一类具有更显著的文学色彩。
* (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博览五经,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
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
*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悲恻动人的力量。---3
(老师配范读,一起齐声朗读,配上古筝曲)
听老师读,标注读音,划出节奏。想:读要注意什么?每段说了什么?
* 说 听到了什么?想:读要注意: 语速、字音、节奏、轻重、情感
二、缓读领会。结合注释缓慢地读,读懂文意。---3
自由读,结合注释、学案 读懂文章。书129
想:每段写了些什么?
* 同桌互译:每段写了些什么?
* 生难词检测
闵凶:忧患险恶,指不幸的遭遇
见背:婉辞,指长辈去世。见:放在动词前,对我怎样。
零丁:伶仃(孤独的样子)
成立:成人自立。
夙: 早
婴: 缠绕
期功:期,jī期功,指近亲
*三、助读理解
小组品读课文,写每一段的感情基调。(并写出段意)
段落读出的情感文段的意思
第一段:凄苦,悲凉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感激,恳切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真挚,诚恳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 品读感悟。文章中有哪些词语足以打动你?品读其中蕴含的真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评说。(4个人小组,每组负责一段)
每个小组统一一下意见,推选一个代表说。2分钟。那组先来?---分组读四个自然段(指导朗读)
1生:第一段。把生世全部概括在这里。
师:说得多么的好,父去世,母改嫁,祖母一人抚养,孩子多病,想想只有祖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去读,读出苦闷、凄苦的情感,一个或者一起读出这种感情(1小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由其他小组和这组一起带动,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这种苦闷、凄苦的感情。(起)
请听其他小组分享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2生:第二段的……
师:祖孙之间的感情雨我们现在祖孙的不同,文章是相依为命,谁来读出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应该读出一个什么语气来?急是内在的急,还是外在的急?(外在的:皇上等被迫要去,读时要读的快一些。在过去的臣民能否自己做主要先敬孝?不能。有惶恐的情况……)
这种急怎么读出来呢?一生示范。评价:**朗读读出了这种犹豫两难的情景
表述出来了,那急促的心情还读得不够,这个小组还需要一起来读,读出急促的心情。
我起头,小组再读一遍。
请这个小组带着大家把急促的心情读出来,语速要快一些。---熟读第二段
3生:第三段的……
师:这几句话,鸟都有反刍…..何况人?祖母处在什么样的情况?读要读出什么感情来?
倾述苦衷,尽孝不晚,要读出难舍难分的状态,不忍心离开祖母相依为命的心情,读得缓慢深情,这个小组起。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指导背诵第三段
4生:第四段作者阐述忠孝之情。怎么阐述的?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五、朗读整合---思考题
1.结合朗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李密陈述的是什么“情”?(学生讨论、回答)
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板书
2.李密为向晋武帝委婉陈情的目的是什么?(文中:“乞愿终养”、“辞不赴命”)(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李密陈情的目的是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还有不想为朝廷尽忠,以孝为借口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李密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他。)
3. 文章中有哪个地方最打动你?,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评说。
六、诵读升华。请同学们一起起立,让我们站起来齐诵这篇至情至深的尽孝之文。--3
探究:晋武帝最终答应了李密的请求吗?
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七、课外作业:积累感恩的诗句,梳理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赠送西塞罗的话结束今天的课程:“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