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鸿门宴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鸿门宴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34:3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3)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3)体会学习叙事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分析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2)正确评价刘邦、项羽的英雄形象。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语文知识积累较为薄弱,对文言文知识掌握不够,对传记类文体比较生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既要使学生明确基础知识,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提升阅读、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3重点难点
1、分析项羽集团失败的原因。
2、对刘邦、项羽英雄形象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一、引入课题以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导入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设计意图>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二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二、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组主帅:项羽刘邦提问:在主帅的对决中,双方各有怎样的表现?反映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谁将在对决中胜出?要点提示:
(1)项羽。1、行为表现:无伤告密(大怒),决意伐刘——项伯说情(许诺),答应善遇——沛公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项伯翼蔽(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帐(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2、件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2)刘邦。1、行为表现:为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张良代谢(周)。②性格特点: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点评: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邦的表现要略胜—筹,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第二组谋士:范增张良提问:对于双方阵营中的决策人物,二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如何?要点提示:(1)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够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叫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方面由于他的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2)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止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切活功,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点评:从智谋上来看,二人不相上下,但范增输在了项羽不采纳他的意见,更为致命的是他用错了想向庄,并让刘邦脱逃。
第三组:武士:项庄樊哙提问:这组对决,谁的表现更为抢眼,形象更突出?要点提示:(1)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2)樊哙。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人军门。能言善变,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点评:樊哙以绝对优势胜出。第四组内奸:项伯曹无伤提问: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伯,曹无伤这一组人物象形的?望点提示:(1)项伯。讲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人乎 ”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真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公项庄拔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冀蔽沛公”,使“庄不得击”。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2)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点评:曹无伤没有出场.一句台词也没有,投机未成反丢了小命,而项伯泄露军事机密,不但不受罚,反而在宴会上风光无限。项伯是项羽集团中唯一的胜出者,他的胜出只能对刘邦集团有利。
第四组内奸:项伯曹无伤提问: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伯,曹无伤这一组人物象形的?望点提示:(1)项伯。讲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人乎 ”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真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公项庄拔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冀蔽沛公”,使“庄不得击”。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2)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点评:曹无伤没有出场.一句台词也没有,投机未成反丢了小命,而项伯泄露军事机密,不但不受罚,反而在宴会上风光无限。项伯是项羽集团中唯一的胜出者,他的胜出只能对刘邦集团有利。<设计意图>《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演绎了一场明争暗斗,实际上也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这场斗争中,作者将两大集团的人物一一对应,对笔者来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们在分析热恩物形象时也应该把握住这种对应关系,作对比分析,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三、刘邦集团取得胜利的原因(教生互动总结)
项羽阵营 各存私心貌合神离各自打算离心离德
刘邦阵营 谋尽其智勇尽其忠上下同心团结合作 总结:通过四组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性格,同时不难发现。项羽集团除了项伯外,都是全面落于下风的,那么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不仅仅是项羽性格的悲剧。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更加直观的分析人物形象。 四、辩论“假如我们有机会进行一次选择,你愿意做刘邦还是项羽那样的人呢,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整堂课达到高潮,深化文章主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新设计
教学流程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新课探究

分组讨论

总结人物

辩论会
↓课堂小结
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作业
作文训练《刘邦(项羽)我要对你说》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