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王维
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初步熟悉王维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
3、学习通过意象品味意境及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鉴赏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常用方法:理解题目;了解作者,知人论世,鉴赏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
诗中有画
诗
评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资料卡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金开诚: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2、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诗的图画美。
想象诗歌的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 新雨 —— 空山秋雨图: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 ——明月 松林——明月松林图: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 —— 清泉 石——明月清泉图:
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 浣女——浣洗晚归图: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 莲 渔舟——月夜采莲图: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空寂
静谧、幽美、恬静、明净
活泼
3、面对此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慨?(用原句回答) :
结合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心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
诗人描写了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有声有色,有景有人,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质朴生活的喜爱,隐居山林、怡然自得的心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讨论
5、想一想,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全诗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提示:关注颔联和颈联,从各个意象的特点入手分析。
分析技巧类题型: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这种手法;
③此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05高考诗歌鉴赏)
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思考: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动显静,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ɡòu):野鸡鸣叫。②《式
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描绘了几幅画面 (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1、围绕着“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
2、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物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 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